Android进阶篇
1. HandlerThread 的使用场景和实现原理?
HandlerThread 是一个用于处理后台任务的线程,它继承自 Thread 类,并实现了 Handler 机制。HandlerThread 的主要使用场景包括:
(1) 后台任务处理:当需要在后台执行一些耗时操作,例如网络请求、文件读写等,而不希望阻塞主线程时,可以使用 HandlerThread 来处理这些任务。
(2) 异步任务执行:对于一些需要异步执行的任务,例如启动 Service、发送广播等,可以使用 HandlerThread 来执行这些任务,避免阻塞主线程。
(3) UI更新:虽然 HandlerThread 本身不能直接更新 UI,但是可以通过 Handler 将任务传递回主线程,然后在主线程上更新 UI。
HandlerThread 的实现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继承自 Thread 类:HandlerThread 继承自 Thread 类,因此它可以像普通线程一样启动和运行。
(2) 实现 Handler 机制:HandlerThread 实现了 Handler 机制,可以将任务从子线程传递回主线程。它通过内部维护一个 Looper 对象来接收消息和回调,然后通过 Looper 将消息传递给主线程的 Handler。
(3) 消息传递:在 HandlerThread 中,可以通过 post() 方法向内部 Looper 发送消息或 Runnable 对象。当 Looper 接收到消息后,会通过消息的回调方法将结果传递给主线程的 Handler。
使用过程
(1) 创建 HandlerThread
实例对象
mHandlerThread = new HandlerThread("myHandlerThread");
(2) 启动线程
mHandlerThread.start();
(3) 创建Handler对象,重写handleMessage方法
mHandler = new Handler(mHandlerThread.getLooper()) {
@Override
public void handleMessage(@NonNull Message msg) {
super.handleMessage(msg);
}
};
(4) 使用工作线程mHandler向工作线程的消息队列发送消息
Message message = Message.obtain();
message.what = 1;
message.obj = "发送信息";
mHandler.sendMessage(message);
(5) 停止 HandlerThread 并释放资源
@Override
protected void onDestroy() {
super.onDestroy();
if (mHandlerThread != null) {
mHandlerThread.quitSafely(); // 停止 HandlerThread 并释放资源
}
}
2. IntentService 的应用场景和内部实现原理?
(1) 继承自 Service 类:IntentService 继承自 Service 类,因此它可以像普通服务一样启动和运行。Service 是 Android 中用于定义服务的一个抽象类,它可以用于在后台执行一些任务。
(2) 实现 Handler 机制:IntentService 实现了 Handler 机制,可以将任务从子线程传递回主线程。它通过内部维护一个 Looper 对象来接收消息和回调,然后通过 Looper 将消息传递给主线程的 Handler(IntentService 封装了 HandlerThread 和 Handler)。
(3) 启动和停止:当启动 IntentService 时,它会创建一个新的线程来执行任务。这个线程通过 Looper 接收消息和回调,并将消息传递给主线程的 Handler。当任务完成后,IntentService 会自动停止。
(4) 传递数据:通过 Intent 可以将数据传递给 IntentService。在 IntentService 中,可以通过 getIntent() 方法获取传递进来的 Intent,然后从中获取数据。
(5) 返回结果:当 IntentService 执行完任务后,可以通过 onHandleIntent() 方法返回结果。这个方法是在主线程中执行的,因此可以直接更新 UI。
3. AsyncTask的应用场景和内部实现原理
AsyncTask是一个轻量级的异步任务类,通常用于后台执行异步任务,并提供任务进度以便主线程更新UI的场景。
AsyncTask的内部实现原理:
AsyncTask内部维护了一个Handler和两个线程池,Handler用于主线程与线程池的切换,两个线程池分别用于任务排队和任务最终执行。
当AsyncTask被实例化时,它首先会创建一个内部类Worker,这个Worker类继承自Thread,并且会执行在doInBackground方法中定义的任务。同时,AsyncTask还会创建一个Handler对象,这个Handler对象的作用是将Worker线程中的结果传递回主线程。
当调用AsyncTask的execute方法时,会启动Worker线程来执行doInBackground方法中的任务。同时,AsyncTask还会将一个Runnable对象添加到消息队列中,这个Runnable对象的作用是将Worker线程中的结果传递给Handler。
当Worker线程执行完任务后,会将结果传递给Handler。然后,Handler会将这个结果封装成一个Message对象,并通过MessageQueue传递给主线程。在主线程中,Handler会通过loop方法不断从MessageQueue中取出消息,并调用相应的handle方法来处理这些消息。
(1) onPreExecute() :这个方法是在任务执行前被调用的,主要用于在UI线程中做一些准备工作,比如初始化进度条、设置提示信息等。
(2) doInBackground(Params...) :这个方法是在子线程中执行的,用于执行耗时操作。在执行过程中,可以调用publishProgress()方法来更新进度信息。
(3) onProgressUpdate(Progress...) :这个方法在每次调用publishProgress()后都会被调用,用于更新进度条和显示信息。
(4) onPostExecute(Result) :这个方法是在任务执行完毕后被调用的,它会接收doInBackground()方法的返回结果,并将结果显示到UI上。
4. AsyncTask有哪些优点和缺点?
AsyncTask的优点:
(1) 简单易用:AsyncTask提供了一个简单的编程模型,使开发者可以轻松地在后台执行任务,并在任务完成后更新UI。
(2) 方便的线程管理:AsyncTask内部封装了线程管理的逻辑,开发者只需要继承AsyncTask并实现几个关键方法即可。它会自动处理线程的创建、启动和销毁,无需开发者手动管理线程的生命周期。
AsyncTask的缺点:
(1) 内存泄露:在Activity中使用非静态匿名内部AsyncTask类,AsyncTask内部类会持有外部类的隐式引用。AsyncTask的生命周期可能比Activity的长,当Activity销毁后,如果AsyncTask还在执行,由于AsyncTask持有Activity的引用,导致Activity对象无法回收,进而产生内存泄露。
(2) 在屏幕旋转等造成Activity重新创建时,AsyncTask数据丢失的问题:当Activity销毁并重新创建后,还在运行的AsyncTask会持有之前的Activity实例,导致onPostExecute()没有任何作用,UI不会得到更新。在activity销毁之前必须保证AsyncTask执行完成或者取消执行。
5. 请谈谈 invalidate() 和 postInvalidate() 方法的区别和应用场景?
在Android中,invalidate()
和postInvalidate()
方法都用于标记界面需要重新绘制。然而,它们在处理重绘请求的方式上有所不同。
-
invalidate()
invalidate()
方法会立即请求重绘,需要在UI线程调用。它直接将整个视图标记为需要重绘,并且会立即发送一个重绘请求。这意味着下一次主线程的绘图周期会立即处理这个请求,可能导致重绘过于频繁。invalidate()
方法通常用于需要立即重绘的场景,例如当某个视图的状态改变,需要立即更新到屏幕上。
-
postInvalidate()
postInvalidate()
方法也会标记视图需要重绘,它可以在UI线程调用,也可以在子线程中调用,但是它会将重绘请求放入消息队列中,等待主线程空闲时进行处理。这意味着重绘可能会稍后发生,而不是立即发生。postInvalidate()
方法通常用于在某些计算或动画完成后请求重绘,而不是立即重绘。例如,当一个动画结束后,你可能想要通过postInvalidate()
来请求重绘视图,以显示动画的最终状态。
总结一下,invalidate()
和postInvalidate()
的主要区别在于它们处理重绘请求的方式:invalidate()
立即请求重绘,而postInvalidate()
将重绘请求放入消息队列中等待处理。选择使用哪个方法取决于你的具体需求和场景。
6. 谈一谈 SurfaceView 与 TextureView 的使用场景和用法
在Android中,SurfaceView
和TextureView
都是用于在屏幕上显示内容的组件,但它们在使用场景和用法上有一些区别。
SurfaceView
SurfaceView
是Android中一个用于显示自定义视图内容的组件,它提供了一个可以在子线程中绘制的表面(Surface),从而避免了主线程的阻塞。它适用于需要进行复杂绘制或者需要执行动画等操作的场景。
使用SurfaceView
时,你需要创建一个继承自SurfaceView
的子类,并重写SurfaceHolder.Callback
接口中的方法,以便在surface创建、销毁和大小改变时进行回调。通过SurfaceHolder
对象,你可以控制对surface的访问权限,以及在surface上进行绘制操作。
TextureView
TextureView
是Android中一个用于显示内容的组件,它支持在主线程中执行绘制操作,并且可以在界面布局中自由放置。与SurfaceView
相比,TextureView
更加灵活,适用于需要在界面布局中直接显示内容的场景。
使用TextureView
时,你需要创建一个继承自TextureView
的子类,并重写SurfaceTextureListener.OnSurfaceTextureAvailableListener
接口中的方法,以便在surface纹理可用时进行回调。通过SurfaceTextureListener
对象,你可以控制对surface纹理的访问权限,以及在surface纹理上进行绘制操作。
总结一下,SurfaceView
适用于需要进行复杂绘制或者需要执行动画等操作的场景,这些操作可以在子线程中执行,避免主线程的阻塞。而TextureView
适用于需要在界面布局中直接显示内容的场景,它更加灵活,可以在主线程中执行绘制操作。在实际应用中,你可以根据具体需求选择使用SurfaceView
或TextureView
。
7. Activity、View 和 Window 三者的关系
-
Activity与View的关系:
- Activity是Android应用程序的基本组成单元,它负责管理用户界面的生命周期和交互。
- View是Android中用于绘制UI的基本组件,它是Activity中的UI元素。
- Activity通过View来显示内容,View可以是按钮、文本框、图像等。
-
Activity与Window的关系:
- Window是Android应用程序的顶层容器,它包含了所有的UI元素。
- Activity与Window的关系是,Activity是Window的一个子窗口,它被包含在Window中。
- Window负责管理Activity的显示和隐藏,以及与其他应用程序的交互。
-
View与Window的关系:
- View是Window中的一个子元素,它是用来显示UI内容的组件。
- Window通过View来显示内容,View可以是按钮、文本框、图像等。
- View与Window的关系是,View被包含在Window中,通过Window来管理和显示View。
8. 谈谈 RecyclerView的缓存机制?
RecyclerView的缓存机制主要分为两种:预加载和复用。
-
预加载(Prefetching) :
- 当用户滚动RecyclerView时,预加载机制会预先加载即将显示在屏幕上的数据项。
- 这意味着当用户滚动到某个位置时,RecyclerView已经预先加载了该位置及其附近的数据项,以便快速显示。
- 预加载机制通过测量滚动距离和预测用户行为来实现。当用户停止滚动一段时间后,RecyclerView会停止预加载。
-
复用(Recycling) :
- 复用机制是RecyclerView的核心功能之一,它允许重新利用已回收的ViewHolder以显示新的数据项。
- 当数据项被滚动出屏幕时,它的ViewHolder会被回收并存储在一个复用池中。当新的数据项需要显示时,RecyclerView会从复用池中取出ViewHolder并更新其内容,而不是重新创建新的ViewHolder。
- 复用机制可以显著减少创建和销毁视图对象的开销,从而提高性能。
除了预加载和复用机制外,RecyclerView还提供了其他一些优化措施,如懒加载(Lazy Loading)和初始化和销毁优化。
总之,RecyclerView的缓存机制通过预加载和复用来提高性能和响应性。它能够有效地处理大量数据,并为用户提供流畅的滚动体验。
9. 谈谈你是如何优化 ListView 的?
- 使用 RecyclerView 替代。
- 延迟加载数据。
- 避免大型图片和复杂动画。
- 采用 ViewHolder 模式。
- 利用图片加载库(如 Glide 或 Picasso)。
- 合理设置布局参数。
- 避免在列表项中执行耗时操作。
10. Service 如何进行保活?
- 前台Service:通过创建一个前台Service,可以确保Service在后台运行时不会被系统杀死。前台Service需要显示一个前台界面,例如一个Notification。当Service被启动时,可以通过
startForeground()
方法将其设置为前台Service。当Service不再需要继续运行时,应该调用stopForeground()
方法将其设置为后台Service。 - 绑定Service:通过绑定Service,可以确保Service在后台运行时不会被系统杀死。当其他组件(如Activity)与Service绑定时,Service会保持活动状态,直到所有绑定的组件都被解绑。如果组件需要与Service进行通信,可以使用绑定方式进行通信。
- JobScheduler:JobScheduler是Android中的任务调度器,可以用于安排周期性任务。通过使用JobScheduler,可以确保Service在后台运行时不会被系统杀死。JobScheduler可以根据需要安排任务,例如定期检查网络连接、执行某些操作等。
- AlarmManager:AlarmManager是Android中的闹钟服务,可以用于安排定时任务。通过使用AlarmManager,可以确保Service在后台运行时不会被系统杀死。AlarmManager可以根据需要安排任务,例如定期检查数据更新、执行某些操作等。
11. Android 中IPC(进程间通信)的方式有哪些方式?
12. 请谈谈你对 Binder 机制的理解?
1.为了保证进程空间不被其他进程破坏或干扰,Linux中的进程是相互独立或相互隔离的。
2.进程空间分为用户空间和内核空间。用户空间不可以进行数据交互;内核空间可以进行数据交互,所有进程共用一个内核空间。
3.Binder机制相对于Linux内传统的进程间通信方式:(1)性能更好;Binder机制只需要拷贝数据一次,管道、消息队列、Socket等都需要拷贝数据两次;而共享内存虽然不需要拷贝,但实现复杂度高。(2)安全性更高;Binder机制通过UID/PID在内核空间添加了身份标识,安全性更高。
4.Binder跨进程通信机制:基于C/S架构,由Client、Server、Server Manager和Binder驱动组成。
5.Binder驱动实现的原理:通过内存映射,即系统调用了mmap()函数。
6.Server Manager的作用:管理Service的注册和查询。
7.Binder驱动的作用:(1)传递进程间的数据,通过系统调用mmap()函数;(2)实现线程的控制,通过Binder驱动的线程池,并由Binder驱动自身进行管理。
8.Server进程会创建很多线程处理Binder请求,这些线程采用Binder驱动的线程池,由Binder驱动自身进行管理。一个进程的Binder线程池默认最大是16个,超过的请求会阻塞等待空闲的线程。
9.Android中进行进程间通信主要通过Binder类(已经实现了IBinder接口),即具备了跨进程通信的能力。
13. 什么是 AIDL?它的使用场景是什么?
AIDL是Android Interface Definition Language的缩写,翻译过来就是Android接口定义语言。它是用于定义服务器和客户端通信接口的一种描述语言,可以拿来生成用于IPC(进程间通信)的代码。
AIDL的使用场景主要包括:
进程间通信:AIDL最常见的使用场景就是实现进程间通信。在Android开发中,多个应用程序或多个进程之间需要进行数据交换和共享时,可以使用AIDL来定义接口和数据类型,并通过AIDL的方式进行通信。例如,一个应用程序需要获取另一个应用程序的数据,可以通过AIDL定义接口,然后通过AIDL进行数据的传输和通信。
跨应用调用:AIDL还可以实现不同应用程序之间的跨应用调用。当一个应用程序需要调用另一个应用程序中的方法或获取其数据时,可以通过AIDL来实现跨应用调用。通过定义AIDL接口,并在应用程序之间进行绑定,可以实现跨应用程序的方法调用和数据传输。
14. 请谈谈 App 的启动流程?
- 点击桌面应用图标, Launcher 进程将启动Activity(MainActivity) 的请求以 Binder 的方式发送给了 AMS。
- AMS 接收到启动请求后, 交付ActivityStarter 处理 Intent 和 Flag 等信息,然后再交给 ActivityStackSupervisior/ActivityStack3, 处理 Activity进栈相关流程。同时以Socket 方式请求 Zygote 进程 fork 新进程。
- Zygote 接收到新进程创建请求后 fork 出新进程。
- 在新进程里创建 ActivityThread 对象, 新创建的进程就是应用的主线程, 在主线程里开启Looper 消息循环, 开始处理创建 Activity。
- ActivityThread 利用 ClassLoader 去加载Activity、创建 Activity 实例, 并回调 Activity 的 onCreate()方法。这样便完成了 Activity的启动。
15. 请谈谈你对 MVC,MVP,MVVM,MVI的理解,它们都有哪些优缺点?
- MVC(Model-View-Controller) :MVC是一种经典的软件设计模式,将应用程序划分为三个组件:模型(Model)、视图(View)和控制器(Controller)。Model负责处理数据和业务逻辑,View负责展示用户界面和与用户交互,Controller负责接收用户输入并协调Model和View之间的交互。MVC模式在Android开发中广泛应用,但有时候View和Controller的职责可能变得模糊,导致代码结构不够清晰。
- 优点:结构清晰,职责分明,易于维护。Model和View的分离使得代码组织更为合理。
- 缺点:Controller可能过于复杂,因为需要处理View和Model之间的交互。在大型项目中,可能会导致代码重复。
- MVP(Model-View-Presenter) :MVP是MVC的一个变种,通过引入Presenter组件来更好地分离视图(View)与模型(Model)的交互。在MVP中,View负责处理用户界面和与用户交互,Model负责处理数据和业务逻辑,而Presenter作为View与Model之间的中间层,负责处理用户输入、管理数据变化和提供界面更新。这种模式有助于使View更加轻量级和可测试。
- 优点:进一步解耦了Model和View,使得View更加轻量级,便于测试和更新。Presenter的引入使得数据和逻辑的处理更加清晰。
- 缺点:随着Presenter数量的增加,代码可能会变得复杂和混乱。同时,对于小型项目,引入Presenter可能会增加不必要的复杂性。
- MVVM(Model-View-ViewModel) :MVVM是一种类似于MVC和MVP的架构模式,但通过引入ViewModel组件来进一步分离视图(View)与模型(Model)的交互。在MVVM中,View负责展示用户界面和与用户交互,Model负责处理数据和业务逻辑,而ViewModel作为连接View和Model的桥梁,负责处理用户输入、管理数据变化和提供界面更新。通过数据绑定机制,MVVM可以实现View和ViewModel之间的自动同步,降低代码耦合度并提高可维护性。
- 优点:通过数据绑定机制,实现了View和ViewModel之间的自动同步,降低了代码耦合度。ViewModel的引入使得视图逻辑和数据逻辑的分离更为清晰。
- 缺点:数据绑定机制可能导致性能问题,特别是在大型项目中。同时,对于初学者来说,理解和实现数据绑定机制可能需要一定的学习成本。
- MVI(Model-View-Intent) :MVI是一种较新的安卓应用开发架构模式,受到了Cycle.js框架中单向数据流和循环性质的启发。MVI由三个主要组件组成:Model、View和Intent。Model表示应用程序的状态,包括数据、用户界面和业务逻辑;View负责渲染Model,并将用户操作转换为Intent;Intent表示用户或系统对应用程序状态的改变意图,是唯一能够触发Model更新的方式。MVI架构遵循一个单向数据流和循环反馈机制,有助于简化代码结构并提高可测试性和可维护性。
- 优点:遵循单向数据流和循环反馈机制,简化了代码结构,提高了可测试性和可维护性。Intent的引入使得用户或系统对应用程序状态的改变意图更加明确。
- 缺点:相对于其他架构模式,MVI可能较为新颖,需要一定的学习和理解成本。同时,对于小型项目,引入MVI可能会增加不必要的复杂性。
16. MVP 中你是如何处理 Presenter 层以防止内存泄漏的?
- 使用弱引用(WeakReference) :在Presenter中持有对View的弱引用,而不是强引用。这样,当View被销毁时,Presenter不会阻止其被垃圾收集,从而避免内存泄漏。通过使用
WeakReference
来引用View对象,可以确保当View不再需要时,Presenter不会持有对它的引用。 - 避免在Presenter中持有Context:避免在Presenter中直接持有Activity或Fragment的Context。如果需要访问Context相关的功能,可以通过View接口提供必要的方法,并由View实现这些方法。这样可以避免Presenter持有对Context的引用,从而减少内存泄漏的风险。
- 解除Presenter与View的关联:当View被销毁时(如Activity的
onDestroy
方法被调用),确保解除Presenter与View的关联。这可以通过在View中提供一个方法(如onDestroy
或detachView
)来实现,在该方法中,View通知Presenter销毁或解除对View的引用。这样可以确保当View销毁时,Presenter不再持有对它的引用。 - 使用RxJava等响应式编程库时的处理:如果你在项目中使用RxJava等响应式编程库,确保正确处理异步操作和事件订阅。在Presenter中订阅事件时,务必使用适当的操作符(如
compose
、bindToLifecycle
等)来绑定到View的生命周期,以确保在View销毁时自动取消订阅。这样可以避免因为异步操作导致的内存泄漏。 - 使用内存泄漏检测工具:使用内存泄漏检测工具(如LeakCanary)来定期检测应用程序中的内存泄漏。这些工具可以帮助你发现潜在的内存泄漏问题,并及时解决它们。
17. 谈谈 Android 系统的架构组成
- 应用层:这是用户直接与之交互的层次,包括用户界面应用、系统应用和第三方应用。这些应用是基于Android平台提供的功能进行开发的,可以通过Activity、Service、Content Provider和BroadcastReceiver等组件进行交互。
- 应用框架层:这一层提供了各种API和服务,供应用程序使用。它包括Activity Manager管理应用生命周期、Window Manager管理窗口和用户界面、Package Manager管理应用包、Content Provider提供跨应用间数据共享、Telephony Manager提供手机功能、Location Manager提供位置服务、Notification Manager管理通知等。
- 系统运行时层:这是连接应用层和硬件抽象层的核心层。它包括核心库(Core Libraries)和Art虚拟机(ART)。核心库提供了许多Java核心库和Android核心库,用于支持应用的运行和开发。艺术虚拟机是Android平台上的运行时环境,负责将应用程序的字节码转换为本机机器码,并执行应用程序。
- 硬件抽象层(HAL) :这一层提供了各种硬件设备和底层库的接口。它隐藏了不同硬件之间的差异,为上层提供了一致的硬件访问方式。HAL主要负责处理与硬件设备的交互,如相机、蓝牙、传感器等。
- Linux内核层:最底层是Linux内核,它提供了操作系统的基本功能,例如进程管理、内存管理、设备驱动程序、网络协议栈等。Android使用定制的Linux内核,具有特定的硬件抽象层(HAL),以便与各种硬件设备进行交互。
18. 遇到过滑动冲突吗,有哪些解决办法?
在Android开发中,滑动冲突的场景主要有以下几种:
- 列表项的滑动与外部滑动冲突:当一个列表项被选中时,如果用户尝试在列表外部滑动,可能会触发列表项的滑动事件,导致列表项的滚动与外部滑动冲突。
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是使用View.setNestedScrollingEnabled(false)
来禁用列表项的滚动。这样,当用户在列表外部滑动时,列表项不会跟随滚动,从而避免滑动冲突。
- 嵌套滚动视图之间的滑动冲突:当一个视图内部包含另一个可以滚动的视图时,可能会出现滑动冲突。例如,在一个ScrollView内部有一个ListView或RecyclerView。
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是使用View.requestDisallowInterceptTouchEvent(true)
来禁止父视图拦截触摸事件。这样,当用户在嵌套滚动视图之间滑动时,不会触发父视图的滑动事件,从而避免滑动冲突。
- 自定义视图的滑动冲突:当自定义视图实现了自己的触摸事件处理逻辑时,可能会出现滑动冲突。例如,一个自定义视图覆盖了触摸事件的处理逻辑,导致用户无法正常滑动。
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是仔细检查自定义视图的触摸事件处理逻辑,确保它不会与系统默认的滑动行为产生冲突。如果需要自定义滑动的行为,可以使用View.onTouchEvent()
方法来自定义触摸事件的处理逻辑。
水平垂直方向的滑动冲突可以通过以下方法解决:
-
使用外部拦截法:重写
onInterceptTouchEvent
方法,判断横向滑动的距离与竖直滑动距离的长短。如果竖直滑动的距离更长,则判断为竖直滑动,将拦截设置为false,让父容器不拦截,交由子元素处理;如果横向滑动的距离更长,则将拦截设置为true,交由父容器处理。 -
使用内部拦截法:重写dispatchTouchEvent方法,判断滑动方向与目标视图的方向是否一致。如果一致,则不拦截该事件;如果不一致,则拦截该事件并交由父容器处理。
19. 介绍一下Android中的Context?
20. Android中的单元测试
21. 说说android中的Task任务栈分配
在Android中,每个应用程序都有一个独立的Task(任务栈)。Task是一个应用程序的执行环境,它包含了应用程序的Activity实例、Service实例、BroadcastReceiver实例等。
Task的分配是由Android系统根据应用程序的启动方式来决定的。一般来说,有以下几种启动方式:
- 显式/隐式启动:通过显式/隐式启动方式启动的应用程序,其Task会出现在系统的任务栈的顶部。
- 显式/隐式启动的Activity:通过显式/隐式启动方式启动的Activity,其Task会出现在系统的任务栈的顶部。
- 最近任务栈顶的应用程序:如果应用程序没有显式/隐式启动,那么它的Task会出现在最近任务栈顶。
- 特殊情况:如果应用程序是系统级应用,那么它的Task会出现在系统的任务栈的顶部。
在Android中,每个应用程序都有一个独立的Task(任务栈),每个Task都有自己的Activity实例、Service实例、BroadcastReceiver实例等。当应用程序启动时,它的Task会被添加到系统的任务栈中。当应用程序被销毁时,它的Task也会从系统的任务栈中移除。
在Android中,可以通过查看任务栈的配置信息来查看当前应用的Task情况。可以通过Android的开发者选项中的“查看正在运行的应用程序”选项来查看当前运行的Task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