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算是快结束了,难吗,难。各种难。今年在技术圈听的最多的,可能就是裁员二字了,整整一年,大到互联网大厂,小到传统软件企业,裁员之多,之广,可以说是历史之最。而个体所感受到的寒意,恐怕只有被裁的人才最有体会。技术似乎一夜之间,不再重要了。一部分人甚至可能会发现,自己以前还有些引以为傲的能力,突然无法支撑自己生存了。
而还在工作的人,日子也并不好过。为了不失业,也大多被迫进入毫无效果的内卷,自己与自己进行一场精神与生存的内耗。世道维艰似乎悄悄的窜到了C位,成了主旋律。
为啥生活突然就难了呢?大国博弈,国际秩序的重塑,整体经济低迷,这些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宏观因素,不做过多的讨论,因为这些因素对大多数人的影响都一样。用技术人的话来说,这些参数值一样。我们讲讲个人微观层面陷入困局的一些影响因素,以及针对这些因素的一些思考。
首先引起我兴趣的第一个问题是,为什么技术无法支撑一个人生存了。我这里所说的技术指的是非金字塔顶尖的20%的人(比如卡脖子技术之类的,这些职位都是一个萝卜一个坑,而且市场需求量不大)。也就是大多数普通人通过正常工作积累所掌握技术程度。最典型的就是java技术工作者(没有任何的贬义,也不是说他们不优秀,只是国内这个群体最多而已)。他们往往是后端开发,后端架构师,大数据工程师等等,当他们失业以后,很多人发现,除了再找工作这个渠道,好像没有更好的渠道构建自己的生存环境。即使有机会拿到项目, 也很难独立完成一个与市场期望匹配的完整项目。与市场匹配是指以市场价完成一个独立项目的引入和交付。 举个例子,私单这门生意,很多开发者未必能吃的消,因为价格实在是低。专业分工下,个人后端开发会发现很吃力。这是我介绍了几个项目给以前朋友得到的最直观的感受。
这让我反思的第二个问题是,为什么会产生专业分工?应该说是为了什么目的产生社会专业分工。可能很多人说是为了效率。基础经济学都讲过,专业度代表着效率,然后通过贸易,彼此交换产物,形成平衡。但是这个事情落到具体的人上,更多可能是资本必须裹挟个体,才能快速增值。如果一个人能够自给自足。资本是无法形成压迫力的(这里排除生产资料,生产关系之类的东西)。自给自足可能没法活的像专业化分工那么好,各个领域非常优秀,但不会出现生存问题。顶多就是大家都是半吊子,但也都能将就着活。这回到现在的艰难阶段,更广的技术宽度是否更能生存。而不是去看着那顶尖的深度报酬。国内大厂就那几个。需要的顶尖技术也就那几个带头人。多了人家也不养。
让我反思的第三个问题是,为什么被裁最多的是技术人?个人的感触是,在非技术驱动型公司,越靠近客户的角色,其价值越大,研发在价值链的最底层,这是我觉得最悲哀的地方,也是最难受的(阿里云最近的事故,未必和裁员没有关系)。而另一个维度,研发数量往往也是公司人数最多的部门。所以降本,首先就是降研发成本。
我相信技术依然是优秀的生产力,优秀的公司必然需要先进技术的支撑,但是运营似乎正在成为竞争的核心。
作为技术人,未来可能更需要关注市场与渠道,还有技术宽度。以迎合更广泛的市场需求。
最后,希望艰难的时段早点过去,大家都能好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