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潮之巅
前言
《浪潮之巅》由吴军博士所著,围绕硅谷自上世纪50年代至今的发展历程,讲述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大公司如何顺应时代潮流做大做强,又是如何走向衰落的。除此之外,书中还探讨了一些有趣的话题,例如硅谷人才的摇篮——斯坦福大学的发展史,与科技公司紧密相连的风险投资公司和华尔街的投资银行,公司的投资和上市过程,以及自动驾驶和云计算......这是一本概论性质的书籍,极大丰富了我的知识广度,只恨没有早点读到。
和这本书类似的还有《沸腾三部曲:中国互联网 1995 - 2020》,主打中国的互联网发展史,也在我的阅读计划之内。
正文
AT&T
为了短期利益而选择分家,短期股价大幅上升让华尔街和公司高层赚得盆满钵满。朗讯为了满足华尔街的期待,借给其他公司钱来卖出产品,在泡沫破裂后成为一笔坏账,加速了自身的死亡。AT&T进一步拆分,相关人士又在股票上大赚一笔,拆分后的公司失去了发展的潜力,错失了移动电话的发展良机,也使得美国第二代移动通信彻底输给欧洲。
IBM
两次转型
早期产品主要是一些办公管理用的机械,赶上机械革命的最后一次浪潮。上世纪50年代,小沃森接手IBM,IBM成为电子技术革命的领导者,把计算机推广到商业领域。
上世纪80年代,虽然IBM PC一经推出就收获巨大成功,但是IBM由于自身的基因(面向企业级用户),反垄断和微软的原因:一方面自己不愿意做PC,一方面无法阻止其他公司做PC,还在和微软的合作中吃了亏,逐渐沦为了众多PC制造商之一,后来把这块业务彻底出售给了联想。90年代,PC蚕食大型机的市场,IBM出现严重亏损。
郭士纳领导IBM从计算机硬件公司成功转变为一家以服务和软件为核心的服务型公司。郭士纳采用了各种措施挽救IBM:
- 开源节流:裁撤部门、变卖资产。
- 买回之前分出去的一些服务公司,将IBM的硬件制造、软件开发和服务合成一体。
- 在公司内部引入竞争机制,一个项目交给多个组开发;同时加强合作,将每个人的退休金与全公司挂钩。
- 削减IBM实验室的研究经费,减少偏理论而没有实际效益的研究,倡导将研究和开发结合起来。为了弥补上述做法给基础研究带来的损失,加强和大学的合作,设立奖学金。
- 推广Linux低价服务器,利用低价优势争夺低端企业用户。
经过10年的努力,确立了IBM在针对各种规模企业的计算机产品和服务器上的优势地位,IBM成为全球高端服务器和大型机系统最大的生产商。
保守
IBM在经营上保守——谨慎开拓新领域,在技术上极具创新精神,而且是专利大户,常常申请一些将来可能有用但自己未必使用的专利,专门来告别人侵权,每年从中获利10亿美元左右。
由于IBM的基因,它错过了以个人电脑和互联网为核心的技术浪潮,但是它平稳地渡过了历次经济危机。
平稳
IBM在金融危机中岿然不倒的原因:
-
核心业务主要是IT服务:金融危机使得客户对设备器件和软件的采购减少,但是对IT服务的需求始终存在。
-
富有经验的高层管理:不断淘汰低毛利率的业务,每到经济危机时期就开始裁员。
-
全球化:积极开拓海外市场,提高企业抗击本土经济衰退的能力。
金融危机的中心是美国,美元迅速贬值,导致出口强劲,在海外的业务是以当地货币进行的,但在财报中的营收是按美元结算的,所以外国货币相对升值时,公司的财报就显得很漂亮。
八叛徒与硅谷
- 1956年,肖克利(晶体管的发明者)创办肖克利半导体实验室,专门研制和生产自己所发明的半导体。肖克利把努力的方向放在降低晶体管成本上。
- 1957年,八叛徒离开肖克利的公司,菲尔柴尔德投资他们创办新的公司Fairchild。
- 1958年,诺伊斯发明集成电路。
- 从1959年开始,开始陆陆续续有成员离开仙童公司去创办新的半导体公司,仙童公司人才进进出出的平衡维持了一段时间,但最终因重量级成员的离开而被打破。成员的离开促进了旧金山湾区半导体产业的发展,最终成为了硅谷。这也创造了硅谷从大公司离职创业的文化。
- 1968年,诺伊斯和摩尔也离开了仙童,创办了英特尔。
为什么仙童的股权结构有致命缺陷?
诺伊斯等人都是技术出身,对股权没什么概念,当时也没有风险投资的股权结构可供参考,因此这八个人就委托洛克设计了未来公司的股权结构:公司分为1325股,诺伊斯等人每人100股,洛克和科伊尔所在的海登–斯通投资公司(Hayden, Stone & Co.)占225股,剩下300股留给公司日后的管理层和员工。那么菲尔柴尔德将提供并获得什么呢?他给即将成立的公司一笔138万美元的18个月贷款,作为回报条件,他虽然不占股,但是拥有对公司的决策权(投票权),并且有权在8年内的任何时间以300万美元的价格收购所有股份。诺伊斯等人和菲尔柴尔德都接受了这个条件,在这一切都谈妥之后,诺伊斯等人就开始干了。
1959年,菲尔柴尔德根据协议回购了全部的股份。诺伊斯等每人大约获得了25万美元...没有了公司股权,诺伊斯等人最终是要和菲尔柴尔德分手的,只不过当时公司快速发展,业绩掩盖了一切潜在的矛盾。
菲尔柴尔德将股份全部回购后成为了老板,创始人团队一共获得300万美元,同时失去了所有股权,这意味着他们无法从公司未来的发展中获得利益,即使公司的估值变高了,因为没有股权,也没什么收益,所以创始团队成员的离开是必然的。
信息产业的生态链
摩尔定律
- 每18个月,集成电路的集成度(晶体管的数量)翻一番。
- 或者说,每18个月,计算机的性能会翻一番 / 相同性能的产品,每18个月价格降低一半。这导致做硬件的利润降低。
摩尔定律主导IT行业发展:
- IT公司必须在短时间内完成下一代产品等开发,导致其需要在研发上投入大量资金,每个产品的市场上不会有太多竞争者。
- 各个公司现在的研发必须针对多年后的市场。
安迪-比尔定律
软件开发商吃掉硬件提升带来的全部好处,迫使用户更新机器,让PC厂商收益,它们再向半导体公司订购新的芯片,同时购买新的外设,这中间各家的利润得到相应提升,股价也随之增长。
华尔街的投资者都知道,如果微软的开发速度低于预期,软件业绩不好,就一定不能买英特尔等公司的股票。
安迪-比尔定律,把原本属于耐用消费品的电子产品变成了消耗性产品。
PC时代:微软 + 英特尔 WinTel
移动时代:谷歌 + 高通 / 博通 / 美满电子(一大两小) Android-ARM
反摩尔定律
反过来看摩尔定律,一个IT公司如果今天和18个月前卖掉同样多的、同样的产品,它的营业额就要降一半。
英特尔
发展历程
- 60年代末到70年代末,英特尔的处理器被认为是低性能、低价格的产品。
- 1981年,IBM直接使用了8086,接下来继续使用80286,所以后来的IBM PC兼容机都用了英特尔处理器,英特尔的崛起成为必然。
- 80年代,英特尔放弃低端芯片(存储器),专心做计算机处理器,靠80386扩大了自己的市场份额。1989年推出过渡产品80486。
- 1993年,推出奔腾系列处理器,速度达到工作站处理器水平,英特尔甩掉了做低性能处理器的帽子。
CISC(复杂指令集)和RISC(精简指令集)之争
英特尔设计8086时还没有RISC,一旦走上CISC的道路,后面的处理器为了和前面的兼容,也必须继续使用CISC,到80年代末,英特尔面临抉择,既不能放弃自己x86系列的领先地位,也要把握未来的发展方向,所以在推出80486点同时,也推出了基于RISC的80860,这个产品并不是很成功,市场的倾向说明用户对兼容性的要求比性能更重要,所以英特尔坚持了CISC架构。
英特尔在RISC的工作没有白费,在奔腾以及之后的处理器设计上吸取了RISC的长处。英特尔通过高强度的经费和人力投入,保证了处理器性能比RISC处理器还快,到2000年前后RISC阵营打不过英特尔,都或全部或部分地采用英特尔的产品了。
成功的秘诀
- 坚持自己系列产品的兼容性,用户积累了很多在英特尔处理器上运行的软件,形成依赖性。
- 利用规模经济优势,大力投入研发,让CISC一代代更新,熬死竞争对手。
- 没有拒绝新技术,也研制过RISC处理器。
- RISC阵营群龙无首,互相竞争,最后剩下的太阳和IBM也无力和英特尔竞争了。
英特尔和AMD
AMD从来没有另起炉灶做和英特尔不同的芯片,而是不断推出和英特尔兼容的、更便宜的替代品。AMD的创始人是搞销售出身,这种基因决定了AMD是市场导向的。
上世纪末,两家公司偶尔有小打小闹,但是依存大于竞争。从21世纪初开始,英特尔在技术上对AMD保持着绝对优势,可以自如地把握AMD。但是英特尔不想把AMD彻底打死,因为这可以避免反垄断的麻烦,而且可以激励自身的技术。
风险投资
基本概念
风投(VC)和一般的私募基金不同(算是特殊的私募),私募基金是收购长期盈利看好但暂时遇到困难的企业,首先让它下市,将其扭亏为盈(通过换管理层、裁员、出售不动产的方式),让它再上市或者将其出售。而VC是投资一个初创小公司,将它做大上市或被其他公司收购。
风投基金一般是由风投公司出面,邀请包括自己在内的不超过499位(500人及以上需要公布财务和经营情况)投资者,组成一个有限责任公司,一般注册在特拉华州(低税)。
风投公司担任总合伙人,其他投资者是有限合伙人(出资人)。总合伙人除了拿出一定资金,还要管理这一轮风险基金,而有限合伙人不参与基金的决策和管理。为了监督总合伙人的操作,风投基金聘请独立的财务审计顾问和总律师,他们有责任监控风险。风投基金还需要有一个董事会或顾问委员会,替有限合伙人监督总合伙人的操作,他们会参与每次投资的决策。
当投资的公司上市或被收购,风投基金的合伙人可以直接以现金方式收回投资(在锁定期后卖掉全部股票,收入分给每个合伙人),这样的管理成本较低;也可以把股票直接分给每个合伙人,让他们自己定夺。如果基金所占股份较大,只能采用后者,因为这种情况下全部售出股票会导致公司的股价暴跌。
锁定期:禁售期又叫锁定期(lock-up period),按照公司与内部人士的合同约定,一般为公司上市后90天至180天。约定禁售期的原因是防止在公司上市后原股东(包括已离职的员工)马上减持套现,导致股价大起大落。
美国证监会规定了限售期内股东不能套现持有股票,内幕信息知情者无法通过快速抛售最大化自身利益
风投公司的收费高昂,首先是要收整个基金2%的管理费,还要从有限合伙人赚的钱中收取一部分利润,一般是基本利润(8%)以上部分的20%。比如某风投基金平均每年赚取20%的利润,总合伙人将提取(20% - 8%) * 20% + 2% = 4.4%,相当于总回报的四分之一。
创业早期的VC称为天使投资,一些天使投资人会选择独立寻找项目进行投资,更多的情况是几个人凑到一起组成一个有限责任公司或有限伙伴关系,通常称为天使投资社来共同投资,大家共用一个律师和会计。
补充内容:
投资流程
- 知识产权很重要
- 有无数量级的提高是衡量一项新技术是革命性的还是革新性的关键
- 商业计划很重要
分析书中举的科技公司创办的历程,可以参考:www.cnblogs.com/over140/arc…
每次投资后,公司的估值会增加,要按照当前的股价,增发相应数量的股数。 比如红杉资本投资时的估值是1500w,此时共1500w股,每股1美元,红杉资本投资500w,那么就增发500w/1 = 500w股,共2000w股,又稀释了100w股,变为2100w股。红杉联合其他风投后面又投资了1500w美元,此时的股价是5美元,那么就增发1500w/5 = 300w股,变为2400w股。在高盛的帮助下又增发600w股,总股数来到了3000w股,上市时每股25美元,那么公司市值就是7.5亿美元。
风投的角色
风险投资就是投人,大部分创业成功的公司,最后做成功的事情和他们最初找天使投资想做的事情通常不是一回事。
当然,风投不可能替公司管理日常事务。这就有必要替公司找一个职业经理人来做CEO(当然,如果风投公司觉得某个创始人有希望成为CEO,一般会同意创始人兼CEO的职位)。每个风投基金投资的公司都有十几到几十家,要找到几十个CEO也并非易事。因此,有影响的老牌风投公司实际上手里总攥着一把CEO候选人。这些人要么是有经验的职业经理人,要么是该风投公司以前投资过的公司创始人和执行官。 风险投资家给有能力的创始人投资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锁定和他的长期关系。如果后者创业成功固然好,万一失败了,风投资本家在合适的时候会把他派到自己投资的公司,掌管该公司日常事务。
风投公司首先会帮助被投资的公司开展业务。自己开公司的人都知道,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公司向大客户推销产品时,可能摸不对门路。这时,“联系”广泛的风投公司会帮自己投资的小公司牵线搭桥。越是大的风险投资公司越容易做到这一点。风投公司还会为小公司请来非常成功的销售人才,这些人靠无名小公司创始人的面子是请不来的。风投广泛的关系网对小公司更大的帮助是,它们还会帮助小公司找到买主。这对于那些不可能上市的公司尤其重要。
大多数想去小公司发财的人,选择公司很重要的一个原则就是看它幕后风投公司的知名度。
对投资者来讲,投资的另一个目的是发现并招揽人才。 对投资人来讲,创业者能一次成功当然是最好的,但是,非常有能力的创始人也会因为时运不济而失败,这时投资者如果认定创始人是个人才,将来还会投资他的其他项目,或者将他派到新的公司去掌舵。因此,对创业者来讲,虽然风险投资的钱不需要偿还,但是,拿了投资者的钱就必须使出吃奶的力气把公司做好,以获得投资者的青睐。
美国金融和投行
美联储
媒体常常讲的“美国没钱了”指的是政府,并非私有银行和企业。美国银行业的基础是私有银行,所以抵抗金融危机的能力很有限,于是20世纪初由J.P.摩根牵头,在总统威尔逊支持下,美国建立了美联储。美联储包括多家地区性的联邦储备银行,是以私有公司性质注册的政府部门,主席由美国总统任命。美联储没有什么储备,和各国的央行一样,职责基本上是发行美元和制定利率。
美联储在金融危机时可以采取措施注入市场流动性。 它可以通过降低利率、购买政府债券和其他金融工具,或提供紧急贷款等方式来增加市场的资金供应。这些措施有助于稳定金融体系,缓解银行和企业的融资压力,促使经济重新获得稳定。这种注入流动性的做法旨在避免金融市场崩溃,保护经济免受严重的衰退影响。
美联储不储存货币,但是其他银行可以向美联储借钱。 gpt的描述有点复杂,就不贴了。
金融公司的分类
-
商业银行:最熟悉的传统银行,通常主要通过提供贷款、接受存款和进行其他传统的银行业务来赚取收入。商业银行通常也被允许买卖股票,所以美国很多的商业银行同时又是投资公司。著名的商业银行有:花旗银行、富国银行、摩根大通银行、美国银行。
-
投资银行公司: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银行,主要替客户买卖证券、期货、不动产等任何有价值的商品,这些公司是股市上的庄家,可以抬高或打压科技公司的股价,还可以左右科技公司的并购和拆分的成败。著名投行:高盛、摩根士丹利。
-
共同基金公司:它掌管着全球大量财富,目的是为了投资而不是炒作,但是它们常常是一些科技公司投票最多的股东,所以对科技公司的发展也有很大影响。著名公司:富达基金、先锋基金。
共同基金公司就像一个大投资集体,它汇集了很多人的钱,然后由专业的基金经理负责用这些钱投资股票、债券等资产。投资者购买基金份额,间接拥有基金投资组合的一部分。这样,即使是小额投资者也能分享到大规模投资的利益,降低个别投资风险。共同基金公司通过分散投资,帮助人们更容易参与和受益于金融市场。
-
对冲基金:由于美国严格限制共同基金公司做空股票和期货,很多华尔街的大鳄觉得这些规定限制了自己炒作的才华,于是办起不是出于投资目的而是专门靠炒作挣钱的对冲基金。它们可以卖空股票、期货和货币,并且可以通过借贷用自己码金(Margin)几倍甚至几十倍地买多和卖空一支证券或商品期货。著名公司:文艺复兴技术公司、量子基金。
“做空”是一种金融交易策略,意味着你预期某个资产的价格将下跌。你可以通过借入该资产,然后卖出,等价格下跌后再买回归还。差价就是你的利润。
例如,如果你认为公司股票的价格将下降,你可以借入这些股票,卖出它们。当股价下跌时,你再以更低的价格买回相同数量的股票还给出借人,差价就是你的盈利。
-
私募基金:包括前面介绍的风投基金,和一般的私募基金。著名的私募基金包括中国政府参股的黑石集团和KKR等。
-
资产管理公司:主要工作包括资产配置(比如将一部分钱交给投资机构或风投公司去管理),自己也做一些私募基金的事情。著名公司:贝莱德资产管理公司。
其他补充:
量化公司是专注于使用数学模型、统计学和计算机算法来进行交易和投资决策的公司。这些公司通过自动化和系统化的方法进行交易,以寻找市场中的价格差异和趋势。它们可能涉及股票、期货、外汇等多种资产。
公司的上市过程
科技公司不能自己到证券交易所去兜售自己的股票,当发生并购和拆分时也不能自己处理股票问题,必须交给承销商。承销商以上市价从被承销的公司收购一定数量的股票,并且以同样的价格分配给它们的客户。承销商从上市中可以得到两笔收入:第一笔是佣金,通常是包销股票总金额即融资额的7%;第二笔是后续以上市价继续购买该公司一定股份的权利(大致等同于期权)。
一个待上市公司的基本价值确定后,就要和承销商协商融资的额度。一般来讲,只要能卖出去,承销商倾向于多融资,这样它可以多拿佣金,而且可以打压上市价。为了公司股价平稳和正常发展,融资金额不宜过多,也不宜过少。
融资意味着公司将在上市时发行更多的股票。在股票数量不变的情况下,发行更多的股票会导致每股价格下降,这就是所谓的"稀释"效应。 另一方面,如果公司发行更多的股票,那么市场上的供应就会增加。根据供需关系,如果需求不变,供应增加会导致价格下降。因此,多融资也可能会导致上市价格下降。
融资通常伴随着公司增发股票,此时公司的股价 = 融资金额 / 增发股数,或者公司的股价 = (估值 - 融资金额) / 原有股数。
信息时代的科学基础
机械论
机械论:世界上的一切规律都像机械运动规律那样,是确定的、可预测的。在工业时代,企业的管理哲学是与其生产过程的这种确定性相适应的,其核心是追求效率。
泰勒的管理学理论
-
提高效率。发现每个工序的最优操作方式,将部件和管理流程标准化,使得大规模流水线成为可能。这种过程优化是有前提的,那就是复杂的产品一定可以分解为简单的部分,而且一切结果都是可预知的。这就不适用于艺术品和如今的IT产品。
-
为了适应自上而下将产品分解为大小任务的做法,企业组织的架构也是树状的。或者说,根据产品功能对行政组织进行严格划分,同一级不同的组织之间绝无交叉。
在一个产品形态稳定、行业变化慢的产业里,这样的组织架构能够让产品的研发和生产效率较高,然而弊端也很明显,特别是在市场变化快、产品预期不明确的形势下。比如在今天的后信息时代,这种较为固定、边界清晰的管理模式,完全无法适应生命周期很短、失败率高的IT行业。
-
可预测性:机械思维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在发现了普遍规律后,只要将其应用到具体场景,便一定能够预知结果。正是充分利用了这种可预知性,丰田公司甚至可以做到组装厂没有库存,因为当生产线上的零部件快用完时,下一批零部件会及时运到。到了信息时代,预测的准确性和可能性大大降低,使得预测变得不再有意义。比如QQ农场只过一年利润就暴跌。
-
人性化管理:只有资方善待工人,工人最大限度地发挥积极性,才能进一步提高效率。作为对工人努力的回报,雇主则必须对工人给予物质刺激,包括发放奖金和福利。但是即便如此,由于利润分配本身是一个零和游戏,在经济萧条时难免爆发矛盾,资方要么压榨工人,要么难以保障公司的利润。
信息时代的方法论
诺伯特·维纳提出了控制论,香农提出了信息论,贝塔朗菲等人提出了系统论。
控制论是根据变化不断进行调整。举个例子,如果想让宇宙飞船着陆月球,机械论会假定已经准确无误地考虑了所有的可能性,使用精确的计算,但是因为影响因素太多,着陆点相差十万八千里;而控制论让飞行器在飞行过程中不断进行自我调整,保证最终的准确着陆。
在互联网行业里,机械论可以表现为:在开发时严格遵循软件工程的一整套流程,什么事情都要预先想到,争取一次做成功。每完成一个步骤,在进入下一步之前,都要封存所有的工作。这种一次性设计和开发一个完美产品的做法,对于需要不断迭代以改进产品与服务,从而赢得用户的互联网公司来说,根本行不通,因为考虑再周全的设计,在产品上线之后可能也很快变得过时了。
信息论:在一个系统中,不确定性越多,熵就越大,而要想消除这种不确定性,就要引入信息。至于要引入多少信息,则要看系统中的不确定性有多大。以互联网广告为例,从用户处获取的信息越多,广告投放的不确定性就越低,广告收入就越高。
信息论的最大熵原则:在没有信息的情况下,不能对未来做任何主观的假设。在获得了一些知识或信息的情况下,结论要与数据相符合,而不是迎合长官意志,这样才能做到风险最小,回报最大。
系统论:在机械时代,想让机械产品的性能达到最优,就得把每一个部分都做到最优,然后组装起来,整体必然达到最佳状态。系统论认为,整体的性能未必能通过局部性能的优化而实现。以苹果手机为例,让它胜出的不是性能配置有多么高,而是手机带给用户的良好体验,将技术和艺术相结合上,没有人能在境界上超越乔布斯。
思维指南:
- 反应 > 预测。
- 连接 > 拥有。过去那种需要拥有生产资料才能控制商业的思维方式已经过时。在后互联网时代,获得连接用户的带宽比拥有资产重要。这里我联系到《腾讯传》里,小马哥2013年提出的“连接一切”。
- 整体 > 局部。一个传统工业区、一个大公司,越是对现有企业、对现有业务进行局部优化,就越难以在较长时间和空间内做全局优化。从控制论的角度看,在当前利益基础上优化得越多,就越容易陷人“局部最大值”,也就是走入了一个进化的死胡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