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HTTP协议简介
超文本传输协议(英文:HyperText Transfer Protocol,缩写:HTTP)是一种用于分布式、协作式和超媒体信息系统的应用层协议。HTTP是万维网的数据通信的基础。
2.HTTP协议概述
HTTP是一个客户端终端(用户)和服务器端(网站)请求和应答的标准(TCP)。通过使用网页浏览器、网络爬虫或者其它的工具,客户端发起一个HTTP请求到服务器上指定端口(默认端口为80)。我们称这个客户端为用户代理程序(user agent)。应答的服务器上存储着一些资源,比如HTML文件和图像。我们称这个应答服务器为源服务器(origin server)。在用户代理和源服务器中间可能存在多个“中间层”,比如代理服务器、网关或者隧道(tunnel)。
通常,由HTTP客户端发起一个请求,创建一个到服务器指定端口(默认是80端口)的TCP连接。HTTP服务器则在那个端口监听客户端的请求。一旦收到请求,服务器会向客户端返回一个状态,比如"HTTP/1.1 200 OK",以及返回的内容,如请求的文件、错误消息、或者其它信息。
3.HTTP工作原理
HTTP协议定义Web客户端如何从Web服务器请求Web页面,以及服务器如何把Web页面传送给客户端。HTTP协议采用了请求/响应模型。客户端向服务器发送一个请求报文,请求报文包含请求的方法、URL、协议版本、请求头部和请求数据。服务器以一个状态行作为响应,响应的内容包括协议的版本、成功或者错误代码、服务器信息、响应头部和响应数据。
以下是 HTTP 请求/响应的步骤:
- 客户端连接到Web服务器一个HTTP客户端,通常是浏览器,与Web服务器的HTTP端口(默认为80)建立一个TCP套接字连接。
- 发送HTTP请求通过TCP套接字,客户端向Web服务器发送一个文本的请求报文,一个请求报文由请求行、请求头部、空行和请求数据4部分组成。
- 服务器接受请求并返回HTTP响应Web服务器解析请求,定位请求资源。服务器将资源复本写到TCP套接字,由客户端读取。一个响应由状态行、响应头部、空行和响应数据4部分组成。
- 释放连接TCP连接若connection 模式为close,则服务器主动关闭TCP连接,客户端被动关闭连接,释放TCP连接;若connection 模式为keepalive,则该连接会保持一段时间,在该时间内可以继续接收请求;
- 客户端浏览器解析HTML内容客户端浏览器首先解析状态行,查看表明请求是否成功的状态代码。然后解析每一个响应头,响应头告知以下为若干字节的HTML文档和文档的字符集。客户端浏览器读取响应数据HTML,根据HTML的语法对其进行格式化,并在浏览器窗口中显示。
例如:在浏览器地址栏键入URL,按下回车之后会经历以下流程:
- 浏览器向 DNS 服务器请求解析该 URL 中的域名所对应的 IP 地址;
- 解析出 IP 地址后,根据该 IP 地址和默认端口 80,和服务器建立TCP连接;
- 浏览器发出读取文件(URL 中域名后面部分对应的文件)的HTTP 请求,该请求报文作为 TCP 三次握手的第三个报文的数据发送给服务器;
- 服务器对浏览器请求作出响应,并把对应的 html 文本发送给浏览器;
- 释放 TCP连接;
- 浏览器将该 html文本并显示内容;
4.HTTP的几个重要概念
4.1连接:Connection
一个传输层的实际环流,它是建立在两个相互通讯的应用程序之间。
在http1.1,request和reponse头中都有可能出现一个connection的头,此header的含义是当client和server通信时对于长链接如何进行处理。
在http1.1中,client和server都是默认对方支持长链接的, 如果client使用http1.1协议,但又不希望使用长链接,则需要在header中指明connection的值为close;如果server方也不想支持长链接,则在response中也需要明确说明connection的值为close。不论request还是response的header中包含了值为close的connection,都表明当前正在使用的tcp链接在当前请求处理完毕后会被断掉。以后client再进行新的请求时就必须创建新的tcp链接了。
4.2消息:Message
HTTP通讯的基本单位,包括一个结构化的八元组序列并通过连接传输。
4.3请求:Request
一个从客户端到服务器的请求信息包括应用于资源的方法、资源的标识符和协议的版本号。
4.4响应:Response
一个从服务器返回的信息包括HTTP协议的版本号、请求的状态(例如“成功”或“没找到”)和文档的MIME类型。
4.5资源:Resource
由URI标识的网络数据对象或服务。
4.6实体:Entity
数据资源或来自服务资源的回映的一种特殊表示方法,它可能被包围在一个请求或响应信息中。一个实体包括实体头信息和实体的本身内容。
4.7客户机:Client
一个为发送请求目的而建立连接的应用程序。
4.8用户代理:UserAgent
初始化一个请求的客户机。它们是浏览器、编辑器或其它用户工具。
4.9服务器:Server
一个接受连接并对请求返回信息的应用程序。
4.10源服务器:Originserver
是一个给定资源可以在其上驻留或被创建的服务器。
4.11代理:Proxy
一个中间程序,它可以充当一个服务器,也可以充当一个客户机,为其它客户机建立请求。请求是通过可能的翻译在内部或经过传递到其它的服务器中。一个代理在发送请求信息之前,必须解释并且如果可能重写它。
代理经常作为通过防火墙的客户机端的门户,代理还可以作为一个帮助应用来通过协议处理没有被用户代理完成的请求。
4.12网关:Gateway
一个作为其它服务器中间媒介的服务器。与代理不同的是,网关接受请求就好象对被请求的资源来说它就是源服务器;发出请求的客户机并没有意识到它在同网关打交道。
网关经常作为通过防火墙的服务器端的门户,网关还可以作为一个协议翻译器以便存取那些存储在非HTTP系统中的资源。
4.13通道:Tunnel
是作为两个连接中继的中介程序。一旦激活,通道便被认为不属于HTTP通讯,尽管通道可能是被一个HTTP请求初始化的。当被中继的连接两端关闭时,通道便消失。当一个门户(Portal)必须存在或中介(Intermediary)不能解释中继的通讯时通道被经常使用。
4.14缓存:Cache
反应信息的局域存储。
5.HTTP请求消息
5.1请求方式
HTTP1.1增加了OPTIONS, PUT, DELETE, TRACE, CONNECT这些Request方法.
Method = "OPTIONS" ; Section 9.2
| "GET" ; Section 9.3
| "HEAD" ; Section 9.4
| "POST" ; Section 9.5
| "PUT" ; Section 9.6
| "DELETE" ; Section 9.7
| "TRACE" ; Section 9.8
| "CONNECT" ; Section 9.9
| extension-method
extension-method = token
5.2请求消息格式
请求消息格式如下所示:
请求行
通用信息头|请求头|实体头
CRLF(回车换行)
实体内容
其中“请求行”为:请求行 = 方法 [空格] 请求URI [空格] 版本号 [回车换行]
请求行实例:
Eg1:
GET /index.html HTTP/1.1
Eg2:
POST http://192.168.2.217:8080/index.jsp HTTP/1.1
HTTP请求消息实例:
GET /hello.htm HTTP/1.1Accept: */*Accept-Language: zh-cnAccept-Encoding: gzip, deflateIf-Modified-Since: Wed, 17 Oct 2007 02:15:55 GMTIf-None-Match: W/"158-1192587355000"User-Agent: Mozilla/4.0 (compatible; MSIE 6.0; Windows NT 5.1; SV1)Host: 192.168.2.162:8080Connection: Keep-Alive
5.3请求方法
HTTP的请求方法包括如下几种:
GET
POST
HEAD
PUT
DELETE
OPTIONS
TRACE
CONNECT
5.4HTTP响应消息
5.4.1响应消息格式
HTTP响应消息的格式如下所示:
状态行
通用信息头|响应头|实体头
CRLF
实体内容
其中:状态行 = 版本号 [空格] 状态码 [空格] 原因 [回车换行]
状态行举例:
Eg1:HTTP/1.0 200 OK Eg2:HTTP/1.1 400 Bad Request
HTTP响应消息实例如下所示:
HTTP/1.1 200 OKETag: W/"158-1192590101000"Last-Modified: Wed, 17 Oct 2007 03:01:41 GMTContent-Type: text/htmlContent-Length: 158Date: Wed, 17 Oct 2007 03:01:59 GMTServer: Apache-Coyote/1.1
5.4.2 http的状态响应码
5.4.2.1 1:请求收到,继续处理
100——客户必须继续发出请求
101——客户要求服务器根据请求转换HTTP协议版本
5.4.2.2 2:操作成功收到,分析、接受
200——交易成功
201——提示知道新文件的URL
202——接受和处理、但处理未完成
203——返回信息不确定或不完整
204——请求收到,但返回信息为空
205——服务器完成了请求,用户代理必须复位当前已经浏览过的文件
206——服务器已经完成了部分用户的GET请求
5.4.2.3 3:完成此请求必须进一步处理
300——请求的资源可在多处得到
301——删除请求数据
302——在其他地址发现了请求数据
303——建议客户访问其他URL或访问方式
304——客户端已经执行了GET,但文件未变化
305——请求的资源必须从服务器指定的地址得到
306——前一版本HTTP中使用的代码,现行版本中不再使用
307——申明请求的资源临时性删除
5.4.2.4 4:请求包含一个错误语法或不能完成
400——错误请求,如语法错误
401——未授权
HTTP 401.1 - 未授权:登录失败
HTTP 401.2 - 未授权:服务器配置问题导致登录失败
HTTP 401.3 - ACL 禁止访问资源
HTTP 401.4 - 未授权:授权被筛选器拒绝
HTTP 401.5 - 未授权:ISAPI 或 CGI 授权失败
402——保留有效ChargeTo头响应
403——禁止访问
HTTP 403.1 禁止访问:禁止可执行访问
HTTP 403.2 - 禁止访问:禁止读访问
HTTP 403.3 - 禁止访问:禁止写访问
HTTP 403.4 - 禁止访问:要求 SSL
HTTP 403.5 - 禁止访问:要求 SSL 128
HTTP 403.6 - 禁止访问:IP 地址被拒绝
HTTP 403.7 - 禁止访问:要求客户证书
HTTP 403.8 - 禁止访问:禁止站点访问
HTTP 403.9 - 禁止访问:连接的用户过多
HTTP 403.10 - 禁止访问:配置无效
HTTP 403.11 - 禁止访问:密码更改
HTTP 403.12 - 禁止访问:映射器拒绝访问
HTTP 403.13 - 禁止访问:客户证书已被吊销
HTTP 403.15 - 禁止访问:客户访问许可过多
HTTP 403.16 - 禁止访问:客户证书不可信或者无效
HTTP 403.17 - 禁止访问:客户证书已经到期或者尚未生效
404——没有发现文件、查询或URl
405——用户在Request-Line字段定义的方法不允许
406——根据用户发送的Accept拖,请求资源不可访问
407——类似401,用户必须首先在代理服务器上得到授权
408——客户端没有在用户指定的饿时间内完成请求
409——对当前资源状态,请求不能完成
410——服务器上不再有此资源且无进一步的参考地址
411——服务器拒绝用户定义的Content-Length属性请求
412——一个或多个请求头字段在当前请求中错误
413——请求的资源大于服务器允许的大小
414——请求的资源URL长于服务器允许的长度
415——请求资源不支持请求项目格式
416——请求中包含Range请求头字段,在当前请求资源范围内没有range指示值,请求也不包含If-Range请求头字段
417——服务器不满足请求Expect头字段指定的期望值,如果是代理服务器,可能是下一级服务器不能满足请求长
5.4.2.5 5:服务器执行一个完全有效请求失败
HTTP 500 - 内部服务器错误
HTTP 500.100 - 内部服务器错误 - ASP 错误
HTTP 500-11 服务器关闭
HTTP 500-12 应用程序重新启动
HTTP 500-13 - 服务器太忙
HTTP 500-14 - 应用程序无效
HTTP 500-15 - 不允许请求 global.asa
Error 501 - 未实现
HTTP 502 - 网关错误
5.5 常用的请求方式
常用的请求方式是GET和POST.
-
GET方式:是以实体的方式得到由请求URI所指定资源的信息,如果请求URI只是一个数据产生过程,那么最终要在响应实体中返回的是处理过程的结果所指向的资源,而不是处理过程的描述。
-
POST方式:用来向目的服务器发出请求,要求它接受被附在请求后的实体,并把它当作请求队列中请求URI所指定资源的附加新子项,Post被设计成用统一的方法实现下列功能:
- 对现有资源的解释;
- 向电子公告栏、新闻组、邮件列表或类似讨论组发信息;
- 提交数据块;
- 通过附加操作来扩展数据库。
从上面描述可以看出,Get是向服务器发索取数据的一种请求;而Post是向服务器提交数据的一种请求,要提交的数据位于信息头后面的实体中。
GET与POST方法有以下区别:
- 在客户端,Get方式在通过URL提交数据,数据在URL中可以看到;POST方式,数据放置在HTML HEADER内提交。
- GET方式提交的数据最多只能有1024字节,而POST则没有此限制。
- 安全性问题。正如在(1)中提到,使用 Get 的时候,参数会显示在地址栏上,而 Post 不会。所以,如果这些数据是中文数据而且是非敏感数据,那么使用 get;如果用户输入的数据不是中文字符而且包含敏感数据,那么还是使用 post为好。
- 安全的和幂等的。所谓安全的意味着该操作用于获取信息而非修改信息。幂等的意味着对同一 URL 的多个请求应该返回同样的结果。完整的定义并不像看起来那样严格。换句话说,GET 请求一般不应产生副作用。从根本上讲,其目标是当用户打开一个链接时,她可以确信从自身的角度来看没有改变资源。比如,新闻站点的头版不断更新。虽然第二次请求会返回不同的一批新闻,该操作仍然被认为是安全的和幂等的,因为它总是返回当前的新闻。反之亦然。POST 请求就不那么轻松了。POST 表示可能改变服务器上的资源的请求。
6.使用HTTP协议的原因
- 高效传输数据 HTTP协议使用TCP/IP协议作为传输层协议,在传输数据时,可以利用TCP/IP协议提供的高效,稳定的数据传输服务。同时,HTTP协议也支持数据压缩和缓存等技术,可以进一步提高网络传输的效率。
- 简单易用的协议 HTTP协议使用简单易懂的报文格式,包括请求报文和响应报文,易于理解和使用。这使得HTTP协议可以更加广泛地应用于网络应用程序中。
- 跨平台 HTTP协议是一种跨平台的协议,可以在任何支持TCP/IP协议的设备和操作系统上使用。这使得HTTP协议可以成为一种通用协议,用于不同设备和操作系统之间的数据传输。
综上所述,HTTP协议具有高效传输数据、简单易用的协议和跨平台等多种优势,因此被广泛应用于网络应用程序中。
但是,我们也需要注意,在某些情况下,HTTP协议可能会存在一些安全隐患,例如:信息泄露、数据篡改等问题。因此,在使用HTTP协议时,我们需要针对这些问题进行相应的安全措施。
总之,HTTP协议在网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现代互联网世界必不可少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