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本文适合以下几类同学:
1. 喜欢拍照
2. 想买相机不知如何选择
- 摄影发展史
小孔成像
亚里士多德发现了“小孔成像”原理,因为光是成直线射入的,当人站在小孔前,头部挡住上面的光,成影在下边,脚挡住下面的光,成影在上边,所以成像是倒立。
暗箱
随后有艺术家基于这个原理制作一种叫“暗箱”的东西来辅助自己进行绘画创作,好比我们设计师有时候也会使用“透写台”辅助临摹一样。因为缺少了稳定清晰成像的介质,所以还不能被称为相机。
阳光腐蚀法
19 世纪初,来自法国的约瑟夫·尼伯斯(Joseph Niepce)尝试将一些感光材料涂在暗箱的平面上,通过曝光的化学变化尝试将影像永久的捕捉下来。通过这个方式尼伯斯在 1822 年制作出世界上最早的人物摄影作品,名为《红衣主教》。1826 年他完成世界上第一张风景摄影,拍摄的就是其房间窗外的街道,完成了历史的突破。
人类第一台相机
1839 年,法国人达盖尔发明了银版摄影法,同年8月19日,法国科学院买下了达盖尔发明的“银版摄影法”,并公之于世,这一天被称为世界摄影日。
达盖尔法的器材包括:照相机和显影箱、化学药品、磨制金属版的工具等,一共有50公斤重,售价400金法郎(相当于一个普通工人8个月的工资)。下图是是存世最早的“达盖尔银版法”照片,也是世界上第一幅静物照片 《巴黎寺院街》。
正负片可复制技术
其实一位名叫塔波特(WilliamHenry fox talbot)的英国人在 1835 年设计出一种小型摄影机,可以拍摄到很小的物体。其原理属于一种化学反应的直接曝光,产生的图像是黑白负片,而且很精确。在1840 年时候他更新了感光材料,可以将感光之后的底片取出来在暗房冲洗,也发明出负片变成片的方法,得到的效果完胜达盖尔相机,正负片这样的摄影方式一直到 20 世纪 90 年代都还存在着。
正负片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可以无限复制,而达贵尔的银版摄影只有一张图片,所以塔波特相机的商业价值也完胜达盖尔,真正做到后来居上。
小型胶卷相机
事实证明,当一件事情体现出商业价值,就会吸引到一大堆能人参与,让事情的发展速度快速提升,摄影的发展也不例外。1880 年时候有人发明出干底片,因为之前的感光材料都是湿涂的,很不方便。再后来就是大家感觉相机体积太大,一起去研究怎么变小。于是1888 年乔治·伊士曼(George Eastman)发明了世界第一台小型照相机,后来他成立了一间公司,就是大名鼎鼎的“柯达公司“(EastmanKodak Company),开创了小型照像机的发展历史。
使用35mm电影胶片的照像机
1924年,莱兹公司生产的徕卡A型(或称1型)小型照像机,是世界上第一台使用35mm电影胶片的照像机,画幅大小恰好就是现代全画幅相机的cmos尺寸,因此这部照像机也可以视为现代全画幅相机尺度的开山之作。
双反相机
1929年,德国弗蓝克与海德克公司制造的禄莱福莱(Rolleiflex)照像机是世界上第一台双镜头反光式照像机。它和莱卡A型的出现标志着摄影技术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德国的商家们开始生产更便携化的照相机,与此同时,德国也逐渐成为国际照相机生产大国。
拍立得
1948 年,宝丽来公司推出了世界上第一部即时成像相机Polaroid 95,它在拍照后一分钟内就能显影,因此开创了「拍立得」品类。
数码相机
1975年,柯达生产了世界上第一台数码相机,这款相机从拍摄到写入需要23秒,整机重3.6千克,并且它仅有一万像素的细节解析力,同时只能拍摄黑白照片,这也是柯达走向衰落的开始。
当时柯达公司高层拿着那台仅有1万像素的数码相机原型对工程师说到:“这玩意儿很可爱,但你不要跟别人提起它。”(That’s cute but don’t tell anyone about it.)这个例子非常深刻的展示了柯达公司的文化: 他们并不缺出色的工程师,也不缺好的技术,但公司管理层缺乏创新的渴望 。这可能是由柯达在胶卷业务长期垄断的地位决定的。毕竟在公司史上“自我革命”并取得成功的案例非常少。*
*柯达是如何一步步走向衰落的,都有哪些关键结点和原因?
民用数码单反
1991年,柯达推出了第一部民用数码单反DCS100。它拥有用于预览/回放LCD屏幕"视频输出"功能,是第一部越过百万像素门槛的数码相机(达到了130万像素)。但是由于其没有处理好存储器的问题,在体积和便携性上多少有些令人尴尬。
消费级数码相机
1994年,柯达联合苹果推出了第一款消费级数码相机——QuickTake 100。遗憾的是,由于柯达担心自己的胶片业务受到影响,因此没有用自己的品牌命名。
可拍照手机
2000年,夏普推出了全球首款拍照手机 J-SH04。遗憾的是,夏普J-SH04在上市后并未带来太大的反响。后来诺基亚推出了诺基亚N95,完善的系统和蔡司镜头,成为手机拍照的里程碑,受到大家的一致好评。
- 成像原理
人眼能看到周围的世界,是因为有光子打在我们的视网膜上,并刺激视网膜上的神经细胞发射电信号和化学信号到大脑,从而使大脑的神经元受到刺激,产生画面。相机成像的基本原理也非常类似。
光照射到某些物质材料的时候,会使后者中的电子逸出,从而实现光信号到电信号的转换(光电效应),这个过程和视网膜的原理非常类似。基于此,科学家发明出可以接收光信号的传感器 (sensor)。
这些电信号经过一些电子元件的转换之后,最终可以得到数字信号,也就是通常意义上可以存储在内存或者硬盘上的原始图片 (raw image)
相机成像过程
1. 光经过镜头光聚焦传感器上
2. 传感器进行滤色、感光(光电转化)等将光转换成电信号;按照一定的排列方式将拍摄物体“分解”成了一个一个的像素点,这些像素点以模拟图像信号的形式转移到“模数转换器”上。
3. 模数转换器会将其转为数字信号,传送到图像处理器。
4. 图像处理器处理为真正的图像,然后将其压缩存储到存储介质中。
- 曝光与构图技巧
什么是曝光
“曝光”可以解释为在特定时间落在感光材料上的光量。换句话说,此参数显示在曝光的一段时间内,有多少光照射到镜片上。光过多会使照片过曝,整体发白;过少的话会使照片欠曝,整体偏暗。
曝光三要素
曝光是由三个参数共同作用决定的,即光圈,快门和ISO。
光圈
光圈主要功能是控制光圈开合大小进而控制 单位时间内的进光量。光圈(1/F)越大,单位时间内的通光量越多,曝光越多,焦外虚化越大。
光圈大小对曝光的影响
快门
快门控制的是曝光的时间,就是光投射到传感器的时长,时间越长,进的光越多,亮度就越高
快门和曝光的关系:
快门时间越长,进光量越多,画面越亮,但是画面可能会出现运动模糊;而快门时间越短,进光量越少,画面越暗,但是由于记录的时间短,所以画面的运动模糊越小。
拍摄日常和体育运动的时候,我们要拍摄清晰的照片,避免模糊,此时就应该尽量选择高速的快门。
但有时候我们会故意的把曝光时间延长,来得到一些不一样的照片。比如拍摄车轨、星轨和光绘等。
感光度ISO
传感器对于光的敏感程度,它决定了记录下一张照片所需要的光量以及快门需要打开的时间
低的ISO感光度意味着拍摄一张照片,感光元件需要更长的曝光时间或者更多的光量。较高的ISO效果则相反。好比数字信号是不能无限放大的,在放大过程中是有噪声的。在相机也一样,过高的ISO会导致照片上产生较多的噪点。
构图技巧
1、中心构图
中心构图是将主体放在画面中心构图,也是比较保险和常用的构图方法。这种方式的优点是能突出主体、明确,而且能够找到画面平衡点。
并不是所有的物品都适用于这种构图方法,在拍摄的时候,要注意选择合适的主题和环境来进行拍摄,背景和环境尽量简单,能保证主体突出。如果背景过于杂乱,可能会像下图3的一样。
2、三分法
偏离中心的构图也可以达到很好的效果
三分法构图基本原理:横竖两条线以“井”字型排列,将画面分为九等份,四个交叉点是人的视觉兴趣点,是画面中最吸引人之处,构图时将主体放在交叉点附近,便可以得到视觉效果较好的图片。
当然,当拍摄由直线组成的像树或地平线这样的物体时,三分法则建议将它们沿着四条直线中的一条放置
3、水平线构图
水平式构图一般使用横画幅拍摄,给人一种横向延伸的感觉。根据拍摄环境的不同,水平线也可分为高水平线、中水平线和低水平线。
当地面上的景物比较杂乱,而你又想拍摄地平线上的景物时(如天空、高山),便可以采取低水平线构图,将地面这一水平线放在画面下方1/3处左右。
当把地平线安排在画面中央时,就是中水平线构图了。这时,天空和地面(水面)各占一方,不分伯仲,主要突出场景的意境感。
若拍摄当天天空一片灰白,就可以选择高水平线构图,减少天空的画面。
4、对称式构图
想起小时候学的轴对称图形,这里的对称就是让图像景物按对称或对称中心来构图。常与中心构图联合使用,主体位于画面中心。
5、框架式构图
框架式构图,利用前景框架产生遮挡,增加画面的深度。当前景景物和主体有区别度时,通过前后的明显对比也更能突出主体,从更加新颖的角度去观察事物,让普通的风景变得与众不同。
6、引导线
利用画面中的线条去引导观者的目光,让他的目光最终可以汇聚到画面的焦点。引导线并不一定是具体的线,只要是有方向性的、连续的东西,我们都可以称之为引导线。它可以用于创造、增强纵深感等。
7、对角线
对角线构图又叫斜线构图,基本原理是把被摄主体安排在对角线上,观者看的时候,视线就会沿着画面对角线方向看去,具有一定的引导视线的作用,使得画面更加的协调生动。道路、桥、楼梯等景物具有线性延伸的趋势,并且拥有有标准而规律的外形,天然具有对角线构图的优势。
8、S型构图(曲线构图)
在自然界有变化万千的形状,其中S型曲线总会给人一种柔和、优雅的美感。让人看上去是延长的,变化的,非常有节奏和韵律。像一些风光大片中,道路、小溪、河流是比较常见的。
9、前景构图
前景在风光摄影中的作用还是比较强大的。前景掩映后是主体,整个空间被拉长,变得更加立体,更具有纵深感和层次感。
10、利用空白空间
“画留三分空,生气随之发”。画面中留出空白,通过简单的背景突出主体。可以为画面增加更多的深邃意味。这种留白也可以结合简约主义的构图,通过画面比较少的内容,来给观者更多的想象空间。
11、黄金三角形构图
黄金三角形构图和三分法相似。只不过这里的直线是从四个角出发的,在图像左右两边形成两个直角三角形。我们要将画面的元素放在交叉位置。这样可以使画面更加丰富,多个三角形相互关联,相互呼应,更具趣味性。
12、黄金比例构图
黄金分割的比例原是一个数学规律,也是在自然界中大量存在的。这个比例被更多地运用在绘画和设计中。黄金分割的比例是1:0.618。
13、填满画面
将主体填满整个画面,不为周围预留空间,可以让观众目光集中在主体,去排除干扰,更多地记住细节。
14、重复构图法
重复构图,一般是在特定的情况下。比如水果摊、花丛、或者一面全是窗的墙。画面的内容是不断地重复要拍摄的主体,单调重复的方式来占据画面,这样也能够突出主体。
15、改变视角
我们经常看到很多摄影师在拍摄时会趴在地上,或者也有的站在楼顶或者更高的位置去拍摄。这其实是想以人眼高度之外的视角去拍摄物体。你可以试试降低或者提高视角,或许会发现拍摄主体不同的美。
- 人像摄影
在给另一半拍照的时候,大家是否有过类似的经历
1. 你怎么把我拍得这么丑?
2. 你怎么把我拍得脸这么大?
3. 你怎么把我腿拍得这么短?
下面给大家分享几个常见的人像摄影技巧
拍全身照
因为男生比女生的身高普遍要高,很多情况下拍全身照时,如果男生站着拍照会形成俯拍,显得被拍摄者比较矮;对于全身照,我们可以蹲下进行仰拍,摄像头高度对齐女生腰部位置,脸在画面中央,这样会显得腿比较长。注意下方尽量不要留白,这是腿长的关键。
切忌不要头顶天脚顶地,尤其是手机摄影,这样可能会导致人脸变量,另外就是空间会显得比较压抑
拍好半身照
把任务放在九宫格的中间一个,让人物居中,切记不要切手切脸。
利用好前景构图
在拍摄人物时可以通过搭配一些前景,可以让整个画面变得更加丰富
大场景的意境照
适合在山间户外空旷位置拍摄
利用好辅助线
前面提到过三分构图方,人像摄影也可以利用这种思路,将人物放在画面左边或右边的三分之一处,但是给个建议,当人在左边的时候尽量让人脸朝向右边,在右边的时候可以朝向左边,人脸前方空间较大可以让画面比较均衡。
留白构图
可以让画面简洁的同时,引起大家都画面的一些想象和思考。
总结
人像三要素:模特好看、模特好看、模特好看(狗头保命)
- 后期软件
为什么要后期
1. 拯救废片
2. 还原画面
3. 改善曝光
4. 追求美感
手机
手机修图软件种类繁多,各有优缺点,常见修图软件可参考:手机摄影后期比较专业的10款APP 大家选择一款得心应手的即可,我用的比较多的是醒图。
从我的使用体验来看醒图主要有以下特点:
• 支持批量修图
• 丰富的滤镜
• 操作简洁易懂
以下是使用醒图修图前后对比
1. 原片拍摄于日出前,天气阴,通过调色+二次构图增加画面的亮度和饱和度。
2. 原片是逆光拍摄,通过调整光感和亮度还原樱花的真实颜色。
电脑
Adobe Photoshop,简称“PS”,是由Adobe Systems开发和发行的图像处理软。PS软件在广告摄影、平面设计、文字排版、影像创意、网页制作、界面设计、UI图标、数码绘画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 相机选购指南
想入手相机,繁多的相机种类和术语让你头大?本章将介绍选购相机常关注的一些点
相机分类
单反:单镜头反光式取景相机。反是“反光”,是指单反相机内部的反光镜,那块反光镜是光学取景系统的一部分。 | 微单: 微型单镜头无反光镜电子取景相机,与单反的区别就是无反光镜。 | 卡片机: 不可换镜头的数码相机。 |
---|
目前关注度较高的是单反和微单。
单反和微单区别
单反和微单的区别在于取景结构的不同, 微单并不是微型单反 。
结构差异
单反相机结构示意图如下,单反相机快门前面有一块反光板,可以活动,取景时光线穿过镜头后被反光板拦截反射到五棱镜,然后到达取景器,人眼就能从取景器观察到实时画面。当按下快门的时候,反光板被抬起,快门打开,光到达传感器进而成像。
微单机身内部没有反光板和五棱镜,只能通过CMOS取景,影像经过相机处理后在电子取景器(EVF)或者屏幕上显示出来。实际上,大家可以通过和智能手机相机进行对比这样来理解。
微单和单反主要是取景器取景方式的差异,并不影响成像质量,因为完全没有“微单不专业”、“单反更复杂”的说法。
质量和尺寸
微单由于去掉了 反光板和五棱镜,理论上体积会较单反而言小一些,因此微单便携性好。
续航
单反是光学取景,光学取景不需要电,关机状态下也可以使用,而微单是电子取景,因此相同电池容量下单反续航更好一些。但是现在各家微单厂商都深知这一痛点,在微单续航上做了比较多的努力,主流微单和单反之间的续航差异并不是很大。
视频方面
取景方式不决定画质,所以别指望微单拍出的视频质量要比单反要好。
但由于单反已是一百多年前的发明,前人根本没想过大家要用它拍短片,所以它的光学取景结构并不支持视频拍摄。现代数码单反要拍视频,必须抬起反光板,采取“微单式”的电子取景。这样会大大缩小单反在电池续航上的优势,但改变不了单反在体积重量上的劣势。所以大家对于视频技术的升级,各家厂商更愿意在微单上进行尝试,因此目前微单的视频拍摄能力比较强。
镜头群规模
镜头群是指一台相机能用的镜头数总和。由于单反发展时间更长,所以毫无疑问单反拥有更多的镜头。微单由于发展时间相对较短,因此镜头群数量并不是很多。以佳能为例,佳能全画幅的EF卡口单反镜头有两百多支,但是佳能微单RF卡口镜头只有50多个,且微单镜头比单反镜头贵出不少。
但是随着微单化的大趋势,微单可用镜头会越来越多,相信不远的将来,微单镜头群会超过单反。
画幅
“画幅”通俗点来讲就是相机的感光元件面积的大小。
我们以市面上常见的全画幅和半画幅(APS-C画幅)进行对比说明。全画幅规格为36×24mm,对角线长度为D1=43.27mm;半画幅(APS-C画幅)为23.5×15.6mm,对角线长度D2=28.84mm。假如我们站在相同的位置采用相同的焦距拍摄同一个物体,全幅镜头拍到的视角会更广一些,约为半幅的1.5倍左右(佳能是1.6倍)。半幅成像相当于对全幅进行了放大,半幅拍摄的画面相当于全幅相机焦距增大到1.5倍后拍摄的画面,这就是等效焦距。如下右图所示。
由于全幅和半幅相机的传感器尺寸不同,镜头也相应的被分为全幅镜头和半幅镜头。 因为全画幅传感器和镜头的视角相较于半幅镜头更宽,因此全幅镜头可以安装在半幅机身上使用。 因为半幅传感器尺寸小,成像范围较小,按上面得到的等效焦距倍数,焦段为50mm的全幅镜头安装在半幅机身上时,相当于80mm焦段半幅镜头。但是半幅镜头不能安装在全幅机身上使用,因为全幅传感器更大,半幅镜头的视角较窄,半幅镜头状态全幅机身上的效果如下,会出现边缘无光一片漆黑的问题。
全幅和半幅如何选择?
传感器尺寸越大意味着更好的成像效果和画质。全画幅相机可以在高ISO下提供更好的画质表现,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半幅相机也能完成全画幅相要的工作,只是效果可能会稍差一些。同样弱光的表现,全画幅要更佳。但是全幅因为传感器尺寸大,所以机身体积普遍比半幅要大。另外就是传感器尺寸的变大以为价格也相对较高。
镜头
说道镜头,我们一般会比较关注光圈和焦距。焦距是从成像中心点到焦平面的距离,焦平面是指感光材料所处在的平面。通俗来说,焦距越大看的越远。
不同焦距下成像差异
定焦和变焦镜头
定焦镜头是固定焦距,不能变焦意味着你想放大和缩小被拍摄对象只能通过前进和后退才能实现。变焦镜头可以在一定焦段范围内随意变换镜头的焦距,可以方便取景构图。
既然变焦那么好,还会有定焦镜头的出现呢
光线通过镜头的时候,镜头里面的镜片会阻挡掉一些光线。而定焦镜头由于无需变焦,所以镜头里面的镜片数量会相比变焦镜头少。这样定焦镜头的透光率,画面光线的丰富程度,就自然强于变焦镜头。另外就是变焦镜头所造成的畸变要比定焦镜头明显很多。
常见定焦镜头
定焦镜头的标准焦距是50mm镜头,它的焦距或多或少与我们人眼观察世界的方式相匹配,因为我们的视野大约是50m,这只镜头也是人像拍摄使用最广的镜头之一。
常见变焦镜头
广角镜头
广角镜头给你更广阔的视野,多用于风光摄影,比如16-35mm镜头。
长焦镜头
典型的范围是70-200mm, 100-400mm和150-600mm,适合野生动物,运动,肖像,甚至是特写摄影。
A
微距镜头
微距镜头可以让你在很短的距离上对焦,这样你就可以拍出像花、昆虫这样的小物体的特写照片,像珠宝、电子元件、药品这样的小产品,或者其他任何值得特写的东西。
移轴镜头
在建筑摄影师中,他们用它们来拉直高层建筑和室内墙壁的线条。
总结
1. 买最贵的相机并不等于能拍出最好的照片来,大家买了相机还是需要多多出去拍照练习,实践才能增长你的技能。
2. 只有差的摄影师,没有差的相机。人的技术比相机重要。
3. 在预算范围内买贵的。
附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