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模型的构建过程
模型构建主要包括 5 个阶段,分别为模型设计、特征工程、模型训练、模型验证、模型融合
好的,让我们先来讨论AI模型构建的前两个阶段:模型设计和特征工程。
1. 模型设计:
模型设计是AI产品经理与算法团队紧密合作的关键阶段之一。在这个阶段,产品经理需要与算法同学讨论并确定使用哪种算法来解决问题。例如,在用户流失预测项目中,常用的算法包括逻辑回归、决策树、随机森林、支持向量机等。根据业务需求和数据特点,选择最适合的算法能够提高模型的准确性和效果。
在模型设计阶段,产品经理需要确保算法团队充分了解业务需求,并提供清晰的问题定义和目标。通过与算法同学的讨论和协作,确定模型的输入特征和输出结果,以及模型的评估指标。这些信息将指导后续的特征工程和模型训练过程。
2. 特征工程:
特征工程是模型构建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步,它涉及对原始数据进行处理和转换,以提取出有价值的特征,供模型使用。特征工程的目标是将原始数据转化为能够更好地描述和预测目标变量的特征。
在用户流失预测项目中,特征工程可能包括以下步骤:
- 特征选择:根据业务理解和统计分析,选择与用户流失相关的特征。这些特征可以是用户的行为数据(如使用频率、交互行为等)、用户属性(如年龄、性别、地域等)或其他相关数据。
- 特征处理:对特征进行预处理,包括缺失值处理、异常值处理、数据标准化或归一化等。这些步骤有助于提高模型的稳定性和准确性。
- 特征构建:根据业务理解和专业知识,从原始数据中构建新的特征。例如,在用户流失预测中,可以根据用户行为数据计算用户的活跃度指标、用户的留存时间等。
产品经理需要与算法团队紧密合作,提供对业务的深入理解和专业知识,以帮助他们进行特征工程。同时,产品经理还需要理解特征工程对模型性能的影响,并根据需要对特征工程进行调整和优化。
这就是模型设计和特征工程这两个阶段的概述。
当然,以下是您输入内容的整理后的清晰格式,使用Markdown语法:
模型设计
在模型设计环节,产品经理需要考虑以下问题:
-
模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评估当前业务情况,确定是否需要开发该模型以及是否有足够的能力和资源来实施。考虑模型的商业价值、预期效果和对业务目标的贡献。
-
定义模型的目标变量:根据业务需求明确模型要解决的问题和目标。例如,在用户流失预测中,定义什么样的用户是流失用户;在用户信用评分中,定义什么样的用户是逾期用户。不同的目标变量将影响模型的设计和特征选择。
-
数据源和样本抽取:确定合适的数据源,并根据模型的目标和业务场景选择适当的样本。样本的选取对模型的性能和泛化能力至关重要。考虑季节性和周期性影响,建议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近期数据,并结合跨时间样本抽取来减少偏差。
模型设计阶段需要与算法团队紧密合作,确保模型的目标与业务需求一致,并提供领域知识和专业洞察,帮助算法团队进行模型设计和特征选择。同时,产品经理还需考虑模型的应用场景、可行性和预期效果,以评估模型的商业价值。
需要注意的是,每个业务场景下的模型设计时间可能会有所不同,具体的开发时间难以量化,受项目复杂性、数据可用性和业务需求等多种因素影响。
模型设计续
在模型设计阶段,还有两个重要的方面需要考虑,即目标变量的定义和数据样本的抽取。
-
目标变量的定义:不同的目标变量决定了模型的应用场景和能够达到的业务预期。在确定目标变量时,需要根据具体业务场景和短期业务目标进行定义。举例来说,在用户流失预测项目中,初始阶段可能关注的是日活用户,因此流失用户可以定义为最近30天内没有登录的用户;而当用户量稳定后,公司开始关注盈利问题,此时流失用户的定义可能会变为最近30天内没有成功下单的用户。要记住,不同的目标变量将决定模型适用的场景和实现的业务预期。
-
数据样本的抽取:模型是根据选取的样本进行训练的,因此样本的选择对模型的最终效果至关重要。在样本抽取时,需要根据模型的目标和业务场景选择合适的样本。以用户流失预测项目为例,如果仅选择今年6月份的数据作为样本,但由于受到618大促销活动的影响,人们的购物行为可能比平时更频繁,这就会导致选取的样本不能很好地反映用户的正常行为。因此,在样本选取中,必须考虑到季节性和周期性的影响。此外,还需要考虑时间跨度的问题。通常建议选择近期的数据,并结合跨时间样本的抽取,以降低样本选择不能完整描述总体情况的风险。
总结而言,由于不同应用场景下的模型设计时间会有所差异,具体的开发时间很难量化。模型设计阶段的开发时间取决于项目的复杂性、数据的可用性以及业务需求等多个因素。
特征工程是机器学习模型构建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可以将整个模型构建过程理解为从样本数据中提取能够很好描述数据的特征,然后利用这些特征构建出对未知数据具有优秀预测能力的模型。
对于算法工程师来说,特征工程是最具性价比的工作。良好的特征选择不仅可以直接提高模型的性能,还可以降低模型的复杂度。特征和数据的数量过多或过少都会影响模型的拟合效果,可能导致过拟合或欠拟合的情况发生。而选择优质的特征后,即使模型参数不是最优的,也能获得良好的模型性能,从而减少寻找最优参数的时间,降低模型实现的复杂度。
总结起来,数据和特征决定了机器学习的上限,而模型和算法只是逼近这个上限的手段。因此,算法工程师在模型构建过程中花费大量时间进行特征工程建立是非常有价值的,这一步通常占据整个模型构建的60%时间。
特征工程的具体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数据清洗、特征选择、特征转换和特征创造等,根据具体问题和数据情况选择适合的方法进行特征工程。
特征工程是指将原始数据转换成适合机器学习模型输入的特征表示的过程。它包括对原始数据进行处理、提取和构建新的特征,以便更好地描述数据的特征和模式。特征工程的目标是提取有信息量、具有区分度和预测能力的特征,以改善模型的性能。
在特征工程中,通常会进行以下操作:
-
数据清洗:处理缺失值、异常值和噪声数据,确保数据的质量和完整性。
-
特征选择:从原始特征中选择对目标变量具有显著影响的特征,剔除冗余或无关的特征,以减少模型复杂度和提高预测性能。
-
特征变换:对原始特征进行数学变换,如对数变换、平方根变换、标准化、归一化等,使得特征符合模型的假设或满足数据分布的要求。
-
特征构建:基于已有特征进行组合、交互或生成新的特征,以增加特征的表达能力和模型的预测能力。
-
特征编码:将非数值型特征转换为数值型特征,例如使用独热编码(One-Hot Encoding)、标签编码(Label Encoding)等方式。
通过合理的特征工程,可以提取数据中的关键信息,降低噪声和冗余的影响,改善模型的泛化能力和预测准确性。特征工程的质量和效果对最终模型的性能具有重要影响,因此在模型构建的过程中,算法工程师通常会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在特征工程上,以获取更好的模型性能。
一般来说,算法工程师会对希望入模的特征设置对应的覆盖度、IV 等指标,这是特征选择的第一步。然后,再依据这些指标和按照经验定下来的阈值对特征进行筛选。最后,还要看特征的稳定性,将不稳定的特征去掉。比如说,我们在预测流失用户项目中,筛选出了账龄、最近一周登录次数、投诉次数和浏览时长这几个特征,我把它们对应的覆盖度、IV 值、稳定性都统计在了下面的表格中。
在模型训练过程中,"最优"模型通常指的是能够在给定的任务和数据上达到最佳性能的模型。具体来说,在用户流失预测的案例中,我们希望模型能够找到一个合适的决策边界,用于将已知用户划分为流失用户和非流失用户,并对新的未知用户进行快速分类。
决策边界可以被理解为一个分类模型在特征空间中的划分线或曲面,用于决定样本的类别归属。不同的算法会产生不同类型的决策边界。线性回归和逻辑回归等线性算法的决策边界通常是线性的,类似于一条直线或一个平面。而决策树和随机森林等非线性算法的决策边界可以是非线性的,例如曲线或复杂的决策树结构。
在模型训练过程中,算法工程师会尝试不同的算法和模型参数,通过训练数据对模型进行优化和调整,以找到最佳的决策边界。最佳的决策边界应该能够在训练数据上达到较高的准确率,并且具有较好的泛化能力,即在未知数据上也能表现良好。
为了评估模型的性能,通常会将数据集划分为训练集和验证集。在训练过程中,模型使用训练集进行参数学习,并使用验证集进行模型性能评估和调优。通过不断迭代训练、验证和调整模型,最终选择在验证集上表现最佳的模型作为最终模型。
总的来说,模型训练的目标是找到合适的决策边界,使模型能够准确地预测未知数据的类别,并在给定任务和数据上达到最佳性能。选择合适的算法和调整模型参数是模型训练中关键的步骤,以获得最优的决策边界。
模型验证刚才我们说了,模型训练的目标是找到拟合能力和泛化能力的平衡点,让拟合和泛化能力同时达到最优。那这该怎么做呢?如果算法工程师想让拟合能力足够好,就需要构建一个复杂的模型对训练集进行训练,可越复杂的模型就会越依赖训练集的信息,就很可能让模型在训练集上的效果足够好,在测试集上表现比较差,产生过拟合的情况,最终导致模型泛化能力差。这个时候,如果算法工程师想要提高模型的泛化能力,就要降低模型复杂度,减少对现有样本的依赖,但如果过分地减少对训练样本的依赖,最终也可能导致模型出现 欠拟合的情况。因此,算法工程师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寻找这个平衡点,而且很多时候我们认为的最优,未必是真正的最优。这个时候,模型验证就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在模型验证阶段,我们对已经训练好的模型进行评估,以了解其在未知数据上的性能表现。模型验证的目的是为了评估模型的泛化能力,即模型对于新的、未见过的数据的预测能力。
下面介绍一些常用的模型验证方法:
-
留出集验证(Holdout Validation):将数据集划分为训练集和验证集两部分,其中训练集用于模型的训练,验证集用于评估模型的性能。通过对验证集上的性能指标(如准确率、精确率、召回率等)进行评估,可以初步了解模型的泛化能力。
-
交叉验证(Cross-Validation):将数据集划分为多个互斥的子集(如K折交叉验证中将数据分为K个子集),每次选择一个子集作为验证集,其余子集作为训练集,进行模型训练和评估。通过多次交叉验证,可以得到更稳定、可靠的模型性能评估结果。
-
自助法(Bootstrap):利用自助采样方法,从原始数据集中有放回地抽取样本,构建多个不同的训练集和验证集进行模型验证。自助法可以有效利用数据,但由于每次采样可能导致某些样本重复出现,因此验证结果可能具有一定的偏差。
-
调参验证(Hyperparameter Tuning):在模型训练过程中,会有一些超参数需要调整,例如学习率、正则化参数等。通过在验证集上尝试不同的超参数组合,选择表现最佳的组合作为最终模型的超参数设置。
模型验证的关键在于选择合适的评估指标来衡量模型的性能,并进行合理的验证方法选择。常用的评估指标包括准确率、精确率、召回率、F1值等,根据具体任务和需求选择适合的指标进行评估。
在模型验证过程中,算法工程师需要综合考虑拟合能力和泛化能力之间的平衡,通过对模型的调整和优化,寻找最佳的模型复杂度,以达到拟合和泛化能力的最优平衡点。这个过程可能需要反复尝试和调整,而且最终的最优结果也可能因任务和数据的特点而有所不同。因此,模型验证在模型构建过程中扮演着关键的角色,帮助算法工程师评估和改进模型的性能。
如果你是偏基础层或者技术层的产品经理,需要对模型构建的过程了解得更加清楚,你可以在一些开放的机器学习平台(比如阿里的机器学习平台 PAI)上,尝试自己搭建一个简单的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