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端与存储|青训营笔记]

31 阅读2分钟

这是我参与[第五届青训营]笔记创作活动的第9天 本文主要想对课堂上学的一些内容进行总结整理。今天学习的是存储与数据库

一、本堂课重点内容

  1. 数据的全生命周期
  2. 存储
  3. 数据库

二、详细知识点介绍

数据的全生命周期

数据产生->数据经后端流动到数据库->数据持久化到数据库(校验数据合法性,在内存中组织、运算数据,将数据写入存储介质)->流动至其他存储系统或非存储系统

存储

一个提供了读写、控制类接口,能够安全有效地把数据持久化的软件,就可以称之为存储系统。存储系统和用户、介质、内存、网络编程等有关。

存储系统特点

存储系统性能敏感,代码既“简单”又“复杂”,容易受硬件变革等的影响

数据从应用到存储介质

缓存贯穿整个存储体系,在将数据写入存储介质过程中,可能遇到存储介质访问方式并不友好的情况,这时候缓存可以帮助用硬件友好的方式写入。

拷贝很昂贵,应尽量减少。拷贝很消耗cpu,如果拷贝占用了大部分的cpu,其他的操作逻辑没有cpu可用。所以应该尽量在关键路径上减少拷贝。

硬件设备五花八门,需要一个统一的抽象的软件接入层。可以避免因为依赖的硬件改变导致的整个软件层重构

RAID技术

单机系统做到高性能、高性价比、高可靠性。

RAID0+1

  • 结合RAID0和RAID1
  • 真实空间利用率50%
  • 容错能力强,写入带宽好

数据库

关系型数据库

关系型数据库是存储系统,除此还有其他能力

非关系型数据库

非关系型数据库是存储系统,但一般不要求严格的结构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