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感想
感想一
最近越是读书,越是有一种强烈的感觉,想要描述清楚或者想清楚自己到底要以一种什么样的状态活着才是最舒适的状态。最近读了《认知觉醒》《心流》《微习惯》越来越觉得人真的不能执著,理想的状态是平静的享受其中,细品一下这个平静的享受,不仅仅是享受是平静的享受。我觉得《佛陀》的那种状态是活着最好的状态,并不是让大家避世,是平静的有条不紊的活在一个有目标的当下。那是一种感觉,在我心中很强烈的感觉,现在是很强烈的感觉,理论上在我把这种感觉理清楚后,感觉就不应该是强烈了,而是淡然接受。最近我总是想极力的想去把这种感觉理清楚,但是很难用语言描述出来,感觉就是一种没有执念,平静,有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享受当下,活在当下,一描述出来就有一种烂大街的感觉。
我努力想这种感觉,最近发现一首诗,可以完美诠释这种感觉,简直是妙极了,一首烂大街的诗,但是我以前从来没有像现在觉得这首诗是那么清新脱俗,是那么悠然自的,直击心灵。
饮酒(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完美诠释了如何在闹市让内心有一片净土。“此中有真意,欲辩已经忘言”,多么调皮,哪里是忘记了,明明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还有惠能的偈子“菩提本非树,明镜亦无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一个“无我”的境界,马上就出来了。
最近在读思想类的书籍,发现西方的心理学讲究论证,会做大量实验论证,会从生物学角度去分析,而东方更着重“修心”,东西结合的看,简直是妙不可言。感受东方心理学的宏大和大境界,研究西方心理学实实在在的生物学论证,我也不知道如何描述那种感觉,总之感觉良好。本来就是想研究一下,为啥自己总是情绪起起伏伏,焦虑不堪,越读越痴迷佛学,冥想,正念,还有痴迷老祖宗们的道家,以及诗集,短短几字,境界浑然天成,我是多么感谢上苍让我生活在这个年代,可以自由的看东西方的书。这个中文的魅力(英语自己也一般,嘻嘻),之前只是说中国文化源远流长,这对于我只是一句话,从来没进过我心里,今天我确实觉得老祖宗们的文字功底真的是浩瀚如宇宙,就说“无我”,两个字,两个多么简单的字,可这境界,好家伙,我觉得我现在也是刚刚有了些感觉。
今天买了陶渊明的《陶渊明集》,读读。
前几个月我一度因为工作压力太大,心态不对,导致我“病”了,很奇怪,我走到公园里,我无法再欣赏一株草,一棵树的美,仿佛我是个局外人,仿佛它们从不认识我,那种感觉很无助,像是被孤立的的感觉。我也无法再欣赏因为的美,不管曾经多么美的曲子,听起来都是噪音,听了让人心烦意乱,旋律的抑扬顿挫,完全没有感知,可无奈的是,我失去了流眼泪的这个功能,就是心里很难受,很憋的慌,却一滴泪也没有,那种感觉觉得自己仿佛没有了生命。
我回了老家,用了很长时间,现在好多了,在我的眼里,花草树木都是各有姿态,像人一样,只要我认证观察,他们就会像我展现我的姿态,不会拒绝我的目光。
这段时间看书以来,我明白我不能再和自己对抗,人的一生其实挺孤单的,能陪伴自己的一生的人不是自己的父母,自己的伴侣也做不到,只有自己能陪伴自己一生,为啥总是和自己过不去呢。现在通过看书,我知道了我自己有“情绪脑”,“理智脑”,为啥要对抗呢,对抗就会产生阻力,为啥不合作了,以后我要用自己的“理智脑”好好和“情绪脑”这个娃娃商量着来,或者是“哄“着”情绪脑“。
书中摘抄
通过提供不断的进展,让执行者意识到事情正在朝向完成不断迈进,这种正面趋势所带来的积极情感,能够进一步激励个体把事情执行到底。
想法:在大目标的长河里,完成小目标也是要奖励自己的,这样能让“情绪脑”这个娃娃,更开心的坚持下去。
神经科学显示,大脑的模块遵循用进废退的原则
想法:生而一场为人,我不想自己过的愚昧无知,并不是我要赚大钱,做高管,不过自己喜欢的人生,那活着是干啥呢
《错不在我》引用了一位社会心理学家在宣扬末日论组织里“卧底”的见闻,在组织的成员为了能够在末日到来时被UFO接走,抛家弃子,放弃财富。而当那个预言的时刻到来之际,一切没有发生,心理学家发现,预言的破灭并没有影响信徒的信念一分一毫,他们的领头人解释道:“因为那些相信者的诚意打动了上帝,所以毁灭没有发生。”那些原本相信的,反而变得更加相信,他们相信是他们的诚意打动了上帝避免了这次灾难。也有那些不相信的,自然更不相信了。
想法:读完觉得挺荒唐的,但是这个故事确实入了心了,我想起来自己也有很多嘴硬的时候,更多的时候是不愿意承认自己错了。
只要有一种解释是对自己有利的,我们便不想去推敲和反驳,再漏洞百出的事情看上去也不无可能,而且只要有一种解释是有可能的,我们就认定是一定是的,强大的情绪脑会阻止理性大脑去往深入了解。而对自己不利的解释,我们或者忽略,或者会异常仔细的去推敲,抓住一个细小的漏洞则相信已完全推翻了该解释。
如果你总是情绪用事,不加思索,那么这种思维习便会越来越强大;如果你总是理性思考,反省自己的判断,能换立场去看问题,那么这样的思维习惯会逐渐越来越强大。习惯之所以难改变,就是因为习惯是自我巩固的--越用越强。能够改变既有的习惯,依靠的不是自制力,而是知识
世界上最难改变的两种心智模式
1. 自我实现的预言
例如,”我就是没有数学天分“。既然自认为没有数学天分,那么就不会去花时间钻研数学,自然不会在数学上有所提高,那么结果也就反过来证明了最初的预期,认为自己确实本身就没有什么数学天分。这是一种广泛存在的心智模式。再例如,卡罗尔.德韦克的成长型心智模式讲的其实也是这个道理:如果因为种种原因,孩子形成“智力是天生的,不可改变的”认识,那么孩子积极可能会倾向于避开高难度的事情,因为做的不好就会打击自尊心(“看来我还是不够聪明”),而不去尝试的话还可骗骗自己(“我只是不想做罢了”)。而不尝试也就不会有提高,从而在那些他认为不够聪明的地方永远也不能“聪明”起来。
2. 不可证伪的命题
例如,假定别人总是怀着恶意的。恶意这种东西,永远无法证伪,不管别人的行为看上去多么没有恶意,你都可以从恶的角度给出解释,即便没法从恶意的角度进行解释吗,最不济也可以说别人心里就是怀有恶意,只不过行为受到种种其他限制而已。这类心智模式就是卡尔.萨根的龙一样,你永远都无法证伪,就像阴谋论永远都其立足之地一样,除非人类能够直接观察思维。这种心智模式的特点是,无论显示给出的反向证据如何强,都没法对其构成根本的威胁,只要不能百分之百证伪,他就可以选择相信那个他愿意相信的假设。
特雷弗.诺亚在《天生有罪》中饱含深情和幽默的回忆他小时候有一次妈妈带他去教堂的故事: “来,”她说,“我们去搭小巴。”
我母亲有多虔诚就有多固执,一旦她决定的事情,就无法改变。事实上那些通常会让人改变原计划的障碍,譬如车无法启动这种事情,只会让她更加坚定的勇往直前。
“是魔鬼干的”她这样解释车子坏的原因,“魔鬼不想让我们去教堂,所以我们得去搭小巴”
每当我想反驳一下我母亲基于信仰的这种固执时,就会用非常尊敬的口吻向她表示不同的意见
“或者”我说,“主知道我们今天不应该去教堂,这就是它使我们的车子发动不了的原因,所以我们就可以一家人待在家里,休息一整天,因为这也是主的休息日”
“啊,这是魔鬼的说辞,特雷弗。”
“不,一切尽在耶稣的掌握之中,如果尽在耶稣的掌握之中,那我们向他祷告,让它让我们的车子恢复,可是它没有”
“不,特雷弗,有时候耶稣会在你的道路上设置障碍,看你是否能克服,这一定是一次试探。”
“啊,是的妈妈,这个试探可能是想看看我们是不是接受了既已发生的事实,待在家中为他的智慧祈祷。”
“不,这是魔鬼的说辞,去换衣服。”
“可是妈妈!”
“特雷弗!萨科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