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农业领域现状

138 阅读6分钟

农产品现状

成本较高

根据2013、2014年几个国家的农产品成本核算指标对比,我们的农产品成本构成较复杂种类较多。

图片来源:全球主要农产品生产成本的国际比较,农产品资深玩家必读 (sohu.com)

不仅种类繁杂,对应的成本也相对较高,仅对比五种主要农产品生产成本价格。

图片来源:全球主要农产品生产成本的国际比较,农产品资深玩家必读 (sohu.com)

横向对比之后不难发现,我们的成本的主要偏差集中在人工成本、土地成本上,其中人工成本尤为突出。

图片来源:全球主要农产品生产成本的国际比较,农产品资深玩家必读 (sohu.com)

这表示我们有大量的劳动并没有被机械替代,反而依然沿用小家庭农业作业方式完成农业生产活动。

从生产成本的表中我们也能看出来,在物耗费用的成本中,我们的外包作业费用是同其他国家差异较大的一个指标。

这也表示了我们的农业工作者大多不具备自有的农业生产设备、工具,还需要靠外包的方式进行农业生产。

侧面也反映了,我们农业工作者会较灵活的选择种植农作物种类,而国外是长期的耕种某一类特定的农作物。

同时对应的,大量的人力劳动侧面也影射了我们的农产效率无法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增长局限较大,劳作无法规模化和集约化。

我们的投入更大,但产出却没有明显优势,甚至相比更低下。

图片来源:全球主要农产品生产成本的国际比较,农产品资深玩家必读 (sohu.com)

如果说仅是生产成本高,国家的政策还能提供扶持,帮助降低生产成本。但销售环节的成本,确实无法有效的调控。

销售环节成本占比最大的当属运输流通,在农产品的销售总成本中占据将近40%的比重,如果是新鲜果蔬则占比达到60%,而对比国外主要农业国家,仅有10%的成本比重。

损耗率高

从上面的数据可以看出,我们的亩产效率相比其他国家较低,运输成本相对较高。

然而不仅如此,我们的农产品在成品率上也相对较低,同时在运输流通过程中,我们的损耗率也居高不下。

其原因主要是:

  • 物流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运输传递破损率无法控制
  • 物流体系不健全,需要多次中转转运
  • 建设滞后,大多数集散中心设备老旧

以水果类农产品为例,国外水果损耗率不到5%,而国内水果运输流通过程中的损耗率高达11%以上。

图片来源:2020年我国农产品流通业存在的问题分析:毁损率高、流通成本高、附加值低等-立鼎产业研究网 (leadingir.com)

保鲜化率也远低于主要其他农业国家

图片来源:从国内外对比看中国生鲜供应链痛点_经济学人 - 前瞻网 (qianzhan.com)

自给率持续下降

农产品自给率从2000年的93.6%下降到2020年的65.8%。

图片来源:中国食物自给率65.8%,却囤了全球一半的粮食?为什么这么积极?_腾讯新闻 (qq.com)

有人可能会担心粮食是否会被其他人卡脖子,从数据上来看确实有这个可能。国家很早就意识到最高问题,所以始终保持较高量的粮食存储,基本保证一年半的粮食消耗量。

根据2022年发布的 《中国农业展望报告(2022—2031)》 对未来10年农业展望。

粮食播种面积有望维持在17.5亿亩以上,建成高标准农田12亿亩左右;到2032年前,粮食单产水平提高6.4%,其中大豆、玉米单产分别提高34.1%18.3%

同时随着人们生活追求不断提高,对农产品的质量、种类也要求的更高、更多。

目前每年农产品品种中,同质化非常高。在2019年仅玉米的品种就审定了548个品种,这在全球都较少见。

同时现有的农产品品种不能被市场很好的消化掉。比如土豆,新鲜的土豆在市场中消耗量并不大,大多数土豆都被作为加工品原材料,比如淀粉加工。但由于很多淀粉加工厂的生产工艺和流程问题,产生的生产污染无法很好的解决,消耗量不大。像以土豆为原料的一些加工食品产品等还需要从国外进口。

自给率的提升很大程度需要依赖农地的规模化生产,降低生产成本,提振种植信心,才敢种植多样的农作物。

农地现状

10年减少1.13亿亩耕地

根据 《中国国土规划纲要(2016-2030年)》 规划,确定了2020年和2030年的耕地保有量目标,分别是18.65亿亩和18.25亿亩,2019年末中国耕地19.18亿亩。

图片来源:2020年全国土地调查现状及2030年耕地目标预计[图]_智研 (sohu.com)

而2009年到2019年耕地面积减少了1.13亿亩,城镇化、违建等因素不断蚕食耕地面积。

其中大城市的非建设用地(含耕地)不断缩减,农民大多迁入城镇,周边农村逐渐消失。

图片来源:城市化威胁粮食安全吗?|《自然-食品》_腾讯新闻 (qq.com)

较难规模化

由于历史原因,我们农地分配主要依据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将耕地平均分配给每家每户,而当前农村中家庭的平均农场规模仅0.5公顷

截至2016年底,农地规模在50亩以下的农户数量高达2.6亿户,占农户总数的97%。

耕地经营权分散,地形多样化,这些原因导致在大部分地区较难实行农地规模化。

农地无法规模化生产,随之而来的结果就是生产成本高、污染大等。农民不能靠着自有农地挣钱,只能选择背井离乡来到城镇务工。

农民现状

2.27亿农村人口常住城镇

2019年农村户籍人口7.79亿,占全国总人口55.6%。其中2.27亿农村人口常住城镇,常住农村人口约5.52亿人。

2021年全国农民工约2.9亿人,外出务工人数约1.7亿人,其中跨省流动约7130万人。

图片来源:国家统计局:2021年全国农民工总量29251万人,比上年增加691万 (guancha.cn)

50%农民年收入不足14389元

农民去城镇务工,原因就是单纯的农产收入已经无法支撑日渐增大的消费支出。

2019年农民全年可支配收入中位数为14389元,上海农村农民年收入全国最高为33195元。

上文也阐述了农产成本一直居高不下,而且增长速度平均比国外农业国家高出10-15%

由于我们采取统一定价的方式收购农产品,在增长的人工成本和间接成本环节下,甚至会让农民越种越亏。

总结

目前我们的农业发展已经到了巨大转折点的时候,目前正处于一个面向市场的冲突链条当中:

生产无法规模化、标准化 -> 生产成本高 -> 农民不挣钱 -> 没有种植积极性 -> 进城务工 -> 农产品自给率降低

这也促使了将传统农业升级的必要性,用工业化的思想、工程化的标准去辅助农业的生产过程,达到提效降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