渲染模式
早期的网页都是通过后端渲染来完成的: 服务器端渲染(SSR,server side render 或 后端渲染)
-
客户端发出请求
-
服务端接收请求 根据参数等信息 去 数据库查找数据
再使用模板引擎或asp/jsp等技术 将数据插入到html内 渲染形成完整的html (或者可以称之为组装成完整的html文件)
并返回客户端
- 页面刷新,客户端加载新的HTML文档
这种模式是早期的渲染模式,有着比较明显的缺点:
-
业务逻辑,数据操作,界面渲染 全部都是由后端来完成的
随着项目越来越大,业务逻辑和界面渲染以及数据操作之间的耦合度会越来越高,维护成本也越来越高
-
当用户点击页面中的某个按钮向服务器发送请求时,页面
本质上只是一些数据发生了变化
,但此时服务器却
要将重绘的整个页面再返回给浏览器加载
,这有悖于程序员的“DRY( Don‘t repeat yourself )”原则同时一些数据的变化却迫使服务器要返回整个HTML文档,这本身也会给网络带宽带来不必要的开销
于是出现了AJAX, AJAX可以在页面数据变动时,只向服务器请求新的数据,并且在阻止页面刷新的情况下,动态的替换页面中展示的数据
AJAX是“Asynchronous JavaScript And XML”的缩写(异步的JavaScript和XML),是一种实现 无页面刷新 获取服务器数据的技术
AJAX可以在不重新刷新页面的情况下与服务器通信,交换数据,或更新页面
- 在不重新加载页面的情况下发送请求给服务器
- 接受并使用从服务器发来的数据 并 在无刷新状态下更新界面
-
浏览器去前端服务器(静态资源服务器) 请求对应的html,css,js - 此时html中只有一些基本的页面结构
-
浏览器解析html,css,js
在解析JS脚本的时候遇到XHR或fetch请求的时候,就会去后端服务器(API服务器)去请求对应的数据
-
后端服务器会根据请求去数据库中查询对应的数据,并组合成JSON等格式后返回浏览器(客户端)
-
浏览器通过操作DOM的方式将数据插入到页面中,并渲染成完整的页面
在这种新的渲染模式中,页面的渲染是在浏览器,也就是客户端完成的,所以这种渲染模式也被称之为前端渲染 (或被称之为前后端分离模式 client side render CSR 或 客户端渲染)
但是CSR渲染也有自己的弊端
不利于SEO
, 浏览器爬虫爬取的一般都是HTML文件(google爬虫除外),并不会爬取js代码- 所有的渲染过程都是在前端完成,所需要的渲染时间较长,所以
不利于首屏渲染
HTTP
超文本传输协议(英语:HyperText Transfer Protocol,缩写:HTTP)是一种用于分布式、协作式和超媒体信息系统的应用层协议
HTTP是万维网的数据通信的基础,设计HTTP最初的目的是为了提供一种发布和接收HTML页面的方法
通过HTTP或者HTTPS协议请求的资源由统一资源标识符(Uniform Resource Identifiers,URI)来标识
HTTP是一个客户端(用户)和服务端(网站)之间请求和响应的标准,用于客户端和服务器之间进行数据通信和数据交换
- 通过使用网页浏览器、网络爬虫或者其它的工具,客户端发起一个HTTP请求到服务器上指定端口(默认端口为80)
- 我们称这个客户端为用户代理程序(user agent)
- 响应的服务器上存储着一些资源,比如HTML文件和图像
- 我们称这个响应服务器为源服务器(origin server)
组成
一次HTTP请求主要包括:请求(Request)和响应(Response)
请求
响应
版本
版本号 | 发布时间 | 说明 |
---|---|---|
HTTP/0.9 | 1991年 | 只支持GET请求方法获取文本数据 当时主要是为了获取HTML页面内容 |
HTTP/1.0 | 1996年 | 支持POST、HEAD等请求方法,支持请求头、响应头等,支持更多种数据类型(不再局限于文本数据) 但是浏览器的每次请求都需要与服务器建立一个TCP连接,请求处理完成后立即断开TCP连接,每次建立连接增加了性能损耗 |
HTTP/1.1 | 1997年 | 增加了PUT、DELETE等请求方法 采用持久连接(Connection: keep-alive),多个请求可以共用同一个TCP连接 目前使用最广泛的版本 |
HTTP/2.0 | 2015年 | 目前使用较少 |
HTTP/3.0 | 2018年 | 目前使用较少 |
请求方式
在RFC中定义了一组请求方式,来表示要对给定资源执行的操作:
方式名 | 说明 |
---|---|
GET | GET 方法请求一个指定资源的表示形式,使用 GET 的请求应该只被用于获取数据 主要用于获取资源 |
HEAD | HEAD 方法请求一个与 GET 请求的响应相同的响应,但没有响应体 这就允许客户端在未获取实际资源的情况下,对资源的首部进行检查 比如在准备下载一个文件前,先获取文件的大小,再决定是否进行下载 |
OPTIONS | OPTIONS 主要用于 请求 Web 服务器告知其支持的各种功能 |
POST | POST 方法用于将实体提交到指定的资源 主要用于数据提交 |
PUT | PUT 方法用请求有效载荷(payload)替换目标资源的所有当前表示 主要用于修改数据 - 不过这种修改是整体修改,即使用新数据替换原本整个数据 |
DELETE | DELETE 方法删除指定的资源 主要用于删除数据 |
PATCH | PATCH 方法用于对资源应部分修改 主要用于数据修改 - 这种修改不会对数据进行整体替换,而是只修改数据中的一部分 |
CONNECT | CONNECT 方法建立一个到目标资源标识的服务器的隧道,通常用在代理服务器,网页开发很少用到 主要功能是将http的连接修改为管道方式进行连接 |
TRACE | TRACE 方法沿着到目标资源的路径执行一个消息环回测试 主要用于请求和响应测试 |
请求头
在request对象的header中也包含很多有用的信息,客户端会默认传递过来一些信息
请求头的key一般以首字母大写的,以中划线进行拼接的多个单词组成
常见的有:
key | value |
---|---|
Content-Type | 这次请求携带的数据的类型 |
Content-Length | 请求体的大小长度 客户端会自动进行计算并设置 |
Connection: keep-alive | 客户端和服务器之间请求是持久连接 |
Accept-Encoding | 告知服务器,客户端支持的文件压缩格式 比如js文件可以使用gzip编码,对应 .gz文件 --- index.js -> index.js.gz 在请求的时候,客户端会自动配置自己可以接收的压缩文件格式并传输给服务器 如果服务器有对应资源的压缩格式文件时,会自动将对应的压缩格式文件传输给客户端 客户端在获取到对应的压缩文件后,会自动进行解压并解析 常见的网络传输的压缩格式为gzip |
Accept | 告知服务器,客户端可接受文件的格式类型 |
User-Agent | 客户端相关的信息 |
content-type
content-type是这次请求携带的数据的类型
类型 | 说明 |
---|---|
application/x-www-form-urlencoded | 表示数据被编码成以 '&' 分隔的键 - 值对,同时以 '=' 分隔键和值 如name=Klaus&age=23 |
application/json | 表示是一个json类型 |
text/plain | 表示是文本类型 |
application/xml | 表示是xml类型 |
multipart/form-data | 表示是上传文件 |
keep-alive
http是基于TCP协议的,但是通常在进行一次请求和响应结束后会立刻中断
在http1.0中,如果想要继续保持连接(连接重用):
- 浏览器需要在请求头中添加 connection: keep-alive
- 服务器需要在响应头中添加 connection:keey-alive
- 当客户端再次放请求时,就会使用同一个连接,直接一方中断连接
在http1.1中,所有连接默认是 connection: keep-alive的;
- 不同的Web服务器会有不同的保持 keep-alive的时间
- Node中默认是5s
响应头
响应的header中包括一些服务器给客户端的信息
头 | 说明 |
---|---|
Access-Control-Allow-Origin | 是否允许跨域 |
Content-Length | 返回的响应体的长度 |
Content-Type | 返回的响应体的格式类型 |
Date | 返回时间 |
响应码
Http状态码(Http Status Code)是用来表示Http响应状态的数字代码
Http状态码非常多,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给客户端返回不同的状态码
一般情况下:
- 2xxx - 成功状态码
- 3xxx - 重定向状态码
- 4xxx - 客户端错误
- 5xxx - 服务器端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