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最近工作的一些思考、纠正和改进思路

173 阅读4分钟

    最近这段时间对于自己所进行的方向感到有些困惑: 首先是很多机器学习的基础知识还是很欠缺,需要进行很多补充与学习; 同时导师只给指了一个宽泛的方向,但是自己实际在做的时候发现有很多的流派和不同的做法,加上自己基础薄弱,每篇之间差异也较大,所以阅读论文也比较吃力:很多文章就算读得半懂,但实际上理清文章本质上的创新和工作做得还是不行; 同时最近也感到有些注意力难以集中。适逢学院中开展座谈会,嘉宾是一位非常优秀而杰出的年轻老师,听完后感觉还是对于自己有很多启发,特此分享并希望能够解决自己的问题。

座谈会的一些有意思的地方

读博士的三个阶段

    座谈会中的老师将读博分为了三个阶段,我觉得还挺有意思的,虽然看起来很浅显,但确实是我从来没有想过的问题。

  • 导师带着你跑一圈
  • 你自己跑一圈
  • 你带着学弟跑一圈

科研从来不是一个人的单打独斗

    本质上也就是自己逐渐由需要被别人带着熟悉一整套流程到自己能够完成一整套流程,再到自己具有足够的领导能力去带领别人完成一整套流程。

关注科技发展的潮流和趋势

    这个是我之前始料未及的,在我之前的认知中,科技发展的历程固然属于比较有意思的那种,但是我觉得认真思考和研究这些是那些做科技史研究的工作者所该去做的事情。所以当老师这么说完以后我真的很震惊,等于比起于看着别人做热门,更重要的事情是自己去感知哪些方面有真正的应用前景和提升空间。

你发现历史虽然不会重演,但总会惊人的相似

科研的追求

不能只以中稿而沾沾自喜,真正应该追求的是3个strong accept

    这个也是令我觉得挺有意思的一块,当提到论文时,老师表示不要为了中稿而沾沾自喜,而应当追求3个strong accept,而其背后的逻辑与难度则与中稿完全不一样。究其根本是完成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工作并将其合理而合适地发表出来。

    所以要不断提高对自己的要求不断追求去做真正有意义的工作。

生活的调节

    老师在这里提到了自己博士前几年熬到凌晨两三点,后面则为了保持健康早睡并且健身。这个我觉得之前就有所理解,在此不展开。

    同时也要让工作变得有效起来,尽可能不要 “假装很努力但是什么都没有做”。

所以怎么改进我的工作呢

改变工作追踪模式

    之前看文章总希望看一个实验室的工作,但事实发现一个实验室的工作经常也比较杂散,主题不一。为此,我找到了网上别的老师分类的论文,从一个细分领域入手,进行阅读和追溯。

    与此同时,比起简简单单看明白一篇文章大概在干什么,更重要地是理出整个细分方向的发展历程,循序渐进地了解将建立体系化的认知,个人认为这是十分重要的。

改变工作动力

    之前感觉自己给自己的压力主要在于 ”怎么努力发论文才能争取转博“,但实际上这是不对的。比起写出什么,更重要的是做出什么,才会形成相应的文章。所以这就需要对于技术发展有明确的认知,到底哪些是真正的潜力,而哪些是日薄西山的。同时,明确自己想要解决的细分领域问题也很重要,这样明确的目标才更有可能有帮助。

追踪前沿工作和打好基础的关系

    这点感觉就颇为有意思,让我想到高中学习数学竞赛时候证明题 “先从条件推一推,再从证题反推” 时候宛若从山洞两侧开通道的感觉。所以相应的工作比例也要进行协调:花费小部分经历保持基础知识的学习,剩下时间进行前沿的追踪和自己的工作。以保持一种平衡的逐步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