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参与「第三届青训营 -后端场」笔记创作活动的第5篇笔记
HTTP 3.0
HTTP/2 虽然具有多个流并发传输的能力,但是传输层是 TCP 协议,于是存在以下缺陷:
- 队头阻塞 ,HTTP/2 多个请求跑在一个 TCP 连接中,如果序列号较低的 TCP 段在网络传输中丢失了,即使序列号较高的 TCP 段已经被接收了,应用层也无法从内核中读取到这部分数据,从 HTTP 视角看,就是多个请求被阻塞了;
- TCP 和 TLS 握手时延 ,TCL 三次握手和 TLS 四次握手,共有 3-RTT 的时延;
- 连接迁移需要重新连接 ,移动设备从 4G 网络环境切换到 WIFI 时,由于 TCP 是基于四元组来确认一条 TCP 连接的,那么网络环境变化后,就会导致 IP 地址或端口变化,于是 TCP 只能断开连接,然后再重新建立连接,切换网络环境的成本高;
HTTP/3 就将传输层从 TCP 替换成了 UDP,并在 UDP 协议上开发了 QUIC 协议,来保证数据的可靠传输。
QUIC 协议的特点:
- 无队头阻塞 ,QUIC 连接上的多个 Stream 之间并没有依赖,都是独立的,也不会有底层协议限制,某个流发生丢包了,只会影响该流,其他流不受影响;
- 建立连接速度快 ,因为 QUIC 内部包含 TLS1.3,因此仅需 1 个 RTT 就可以「同时」完成建立连接与 TLS 密钥协商,甚至在第二次连接的时候,应用数据包可以和 QUIC 握手信息(连接信息 + TLS 信息)一起发送,达到 0-RTT 的效果。
- 连接迁移 ,QUIC 协议没有用四元组的方式来“绑定”连接,而是通过「连接 ID 」来标记通信的两个端点,客户端和服务器可以各自选择一组 ID 来标记自己,因此即使移动设备的网络变化后,导致 IP 地址变化了,只要仍保有上下文信息(比如连接 ID、TLS 密钥等),就可以“无缝”地复用原连接,消除重连的成本;
负载均衡
用一句话来说, 四层负载均衡就是工作在计算机网络OSI七层分层的第四层(传输层)的,七层负载军和则是工作在第七层(应用层)的 。
4 层负载均衡
主要功能
- 解耦 vip 和 rs
- NAT
- 防攻击:syn proxy
参考
7 层负载均衡
- ngni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