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互联网系统,由于实际业务场景复杂,数据量、访问量巨大,需要提前规避缓存使用中的各种坑。你可以通过提前熟悉 Cache 的经典问题,提前构建防御措施, 避免大量 key 同时失效,避免不存在 key 访问的穿透,减少大 key、热 key 的缓存失效,对热 key 进行分流。你可以采取一系列措施,让访问尽量命中缓存,同时保持数据的一致性。另外,你还可以结合业务模型,提前规划 cache 系统的 SLA,如 QPS、响应分布、平均耗时等,实施监控,以方便运维及时应对。在遇到部分节点异常,或者遇到突发流量、极端事件时,也能通过分池分层策略、key 分拆等策略,避免故障发生。
本文将对缓存设计中的 7 大经典问题,如下图,进行问题描述、原因分析,并给出日常研发中,可能会出现该问题的业务场景,最后给出这些经典问题的解决方案。
01 缓存失效
问题描述
缓存第一个经典问题是缓存失效。服务系统查数据,首先会查缓存,如果缓存数据不存在,就进一步查 DB,最后查到数据后回种到缓存并返回,缓存的性能比 DB 高 50~100 倍以上,所以我们希望数据查询尽可能命中缓存,这样系统负荷最小,性能最佳。缓存里的数据存储基本上都是以 key 为索引进行存储和获取的。业务访问时,如果大量的 key 同时过期,很多缓存数据访问都会 miss,进而穿透到 DB,DB 的压力就会明显上升,由于 DB 的性能较差,只在缓存的 1%~2% 以下,这样请求的慢查率会明显上升。
原因分析
导致缓存失效,特别是很多 key 一起失效的原因,跟我们日常写缓存的过期时间息息相关。在写缓存时,我们一般会根据业务的访问特点,给每种业务数据预置一个过期时间,在写缓存时把这个过期时间带上,让缓存数据在这个固定的过期时间后被淘汰。一般情况下,因为缓存数据是逐步写入的,所以也是逐步过期被淘汰的。但在某些场景,一大批数据会被系统主动或被动从 DB 批量加载,然后写入缓存。这些数据写入缓存时,由于使用相同的过期时间,在经历这个过期时间之后,这批数据就会一起到期,从而被缓存淘汰。此时,对这批数据的所有请求,都会出现缓存失效,从而都穿透到 DB,DB 由于查询量太大,就很容易压力大增,请求变慢。
业务场景
很多业务场景,稍不注意,就出现大量的缓存失效,进而导致系统 DB 压力大、请求变慢的情况。比如同一批火车票、飞机票,当可以售卖时,系统会一次性加载到缓存,如果缓存写入时,过期时间按照预先设置的过期值,那过期时间到期后,系统就会因缓存失效出现变慢的问题。类似的业务场景还有很多,比如微博业务,会有后台离线系统,持续计算热门微博,每当计算结束,会将这批热门微博批量写入对应的缓存。还比如,很多业务,在部署新 IDC 或新业务上线时,会进行缓存预热,也会一次性加载大批热数据。
解决方案
对于批量 key 缓存失效的问题,原因既然是预置的固定过期时间,那解决方案也从这里入手。设计缓存的过期时间时,使用公式:过期时间=baes 时间+随机时间。即相同业务数据写缓存时,在基础过期时间之上,再加一个随机的过期时间,让数据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慢慢过期,避免瞬时全部过期,对 DB 造成过大压力,如下图所示。
02 缓存穿透
问题描述
第二个经典问题是缓存穿透。缓存穿透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因为缓存穿透发生的概率很低,所以一般很难被发现。但是,一旦你发现了,而且量还不小,你可能立即就会经历一个忙碌的夜晚。因为对于正常访问,访问的数据即便不在缓存,也可以通过 DB 加载回种到缓存。而缓存穿透,则意味着有特殊访客在查询一个不存在的 key,导致每次查询都会穿透到 DB,如果这个特殊访客再控制一批肉鸡机器,持续访问你系统里不存在的 key,就会对 DB 产生很大的压力,从而影响正常服务。原因分析缓存穿透存在的原因,就是因为我们在系统设计时,更多考虑的是正常访问路径,对特殊访问路径、异常访问路径考虑相对欠缺。缓存访问设计的正常路径,是先访问 cache,cache miss 后查 DB,DB 查询到结果后,回种缓存返回。这对于正常的 key 访问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如果用户访问的是一个不存在的 key,查 DB 返回空(即一个 NULL),那就不会把这个空写回cache。那以后不管查询多少次这个不存在的 key,都会 cache miss,都会查询 DB。整个系统就会退化成一个“前端+DB“的系统,由于 DB 的吞吐只在 cache 的 1%~2% 以下,如果有特殊访客,大量访问这些不存在的 key,就会导致系统的性能严重退化,影响正常用户的访问。
业务场景
缓存穿透的业务场景很多,比如通过不存在的 UID 访问用户,通过不存在的车次 ID 查看购票信息。用户输入错误,偶尔几个这种请求问题不大,但如果是大量这种请求,就会对系统影响非常大。
解决方案
那么如何解决这种问题呢?如下图所示。
- 第一种方案就是,查询这些不存在的数据时,第一次查 DB,虽然没查到结果返回 NULL,仍然记录这个 key 到缓存,只是这个 key 对应的 value 是一个特殊设置的值。
- 第二种方案是,构建一个 BloomFilter 缓存过滤器,记录全量数据,这样访问数据时,可以直接通过 BloomFilter 判断这个 key 是否存在,如果不存在直接返回即可,根本无需查缓存和 DB。
不过这两种方案在设计时仍然有一些要注意的坑。
- 对于方案一,如果特殊访客持续访问大量的不存在的 key,这些 key 即便只存一个简单的默认值,也会占用大量的缓存空间,导致正常 key 的命中率下降。所以进一步的改进措施是,对这些不存在的 key 只存较短的时间,让它们尽快过期;或者将这些不存在的 key 存在一个独立的公共缓存,从缓存查找时,先查正常的缓存组件,如果 miss,则查一下公共的非法 key 的缓存,如果后者命中,直接返回,否则穿透 DB,如果查出来是空,则回种到非法 key 缓存,否则回种到正常缓存。
- 对于方案二,BloomFilter 要缓存全量的 key,这就要求全量的 key 数量不大,10亿 条数据以内最佳,因为 10亿 条数据大概要占用 1.2GB 的内存。也可以用 BloomFilter 缓存非法 key,每次发现一个 key 是不存在的非法 key,就记录到 BloomFilter 中,这种记录方案,会导致 BloomFilter 存储的 key 持续高速增长,为了避免记录 key 太多而导致误判率增大,需要定期清零处理。
上文中提到的两种方法,可以做如下比较:
解决方案 | 适用场景 | 优缺点 |
---|---|---|
缓存空数据 | 1. 数据命中不高2. 数据频繁变化实时性高 | 1.维护简单2.需要更多的缓存空间3.可能数据不一致 |
布隆过滤器 | 1. 数据命中不高2. 数据相对固定实时性低 | 1.代码维护复杂2.缓存空间占用少 |
03 缓存雪崩
问题描述
第三个经典问题是缓存雪崩。系统运行过程中,缓存雪崩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缓存雪崩是指部分缓存节点不可用,导致整个缓存体系甚至甚至服务系统不可用的情况。缓存雪崩按照缓存是否 rehash(即是否漂移)分两种情况:
- 缓存不支持 rehash 导致的系统雪崩不可用
- 缓存支持 rehash 导致的缓存雪崩不可用
原因分析
在上述两种情况中,缓存不进行 rehash 时产生的雪崩,一般是由于较多缓存节点不可用,请求穿透导致 DB 也过载不可用,最终整个系统雪崩不可用的。而缓存支持 rehash 时产生的雪崩,则大多跟流量洪峰有关,流量洪峰到达,引发部分缓存节点过载 Crash,然后因 rehash 扩散到其他缓存节点,最终整个缓存体系异常。第一种情况比较容易理解,如下图所示。缓存节点不支持 rehash,较多缓存节点不可用时,大量 Cache 访问会失败,根据缓存读写模型,这些请求会进一步访问 DB,而且 DB 可承载的访问量要远比缓存小的多,请求量过大,就很容易造成 DB 过载,大量慢查询,最终阻塞甚至 Crash,从而导致服务异常。第二种情况是怎么回事呢?这是因为缓存分布设计时,很多同学会选择一致性 Hash 分布方式,同时在部分节点异常时,采用 rehash 策略,即把异常节点请求平均分散到其他缓存节点。在一般情况下,一致性 Hash 分布+rehash 策略可以很好地运行,但在较大的流量洪峰到临之时,如果大流量 key 比较集中,正好在某 1~2 个缓存节点,很容易将这些缓存节点的内存、网卡过载,缓存节点异常 Crash,然后这些异常节点下线,这些大流量 key 请求又被 rehash 到其他缓存节点,进而导致其他缓存节点也被过载 Crash,缓存异常持续扩散,最终导致整个缓存体系异常,无法对外提供服务。
业务场景
缓存雪崩的业务场景并不少见,微博、Twitter 等系统在运行的最初若干年都遇到过很多次。比如,微博最初很多业务缓存采用一致性 Hash+rehash 策略,在突发洪水流量来临时,部分缓存节点过载 Crash 甚至宕机,然后这些异常节点的请求转到其他缓存节点,又导致其他缓存节点过载异常,最终整个缓存池过载。另外,机架断电,导致业务缓存多个节点宕机,大量请求直接打到 DB,也导致 DB 过载而阻塞,整个系统异常。最后缓存机器复电后,DB 重启,数据逐步加热后,系统才逐步恢复正常。
解决方案
预防缓存雪崩,这里给出 3 个解决方案。
- 方案一,对业务 DB 的访问增加读写开关,当发现 DB 请求变慢、阻塞,慢请求超过阀值时,就会关闭读开关,部分或所有读 DB 的请求进行 failfast 立即返回,待 DB 恢复后再打开读开关,如下图。
- 方案二,对缓存增加多个副本,缓存异常或请求 miss 后,再读取其他缓存副本,而且多个缓存副本尽量部署在不同机架,从而确保在任何情况下,缓存系统都会正常对外提供服务。
- 方案三,对缓存体系进行实时监控,当请求访问的慢速比超过阀值时,及时报警,通过机器替换、服务替换进行及时恢复;也可以通过各种自动故障转移策略,自动关闭异常接口、停止边缘服务、停止部分非核心功能措施,确保在极端场景下,核心功能的正常运行。
实际上,微博平台系统,这三种方案都采用了,通过三管齐下,规避缓存雪崩的发生。
04 数据不一致
问题描述
第四个经典问题是数据不一致。同一份数据,可能会同时存在 DB 和缓存之中。那就有可能发生,DB 和缓存的数据不一致。如果缓存有多个副本,多个缓存副本里的数据也可能会发生不一致现象。
原因分析
不一致的问题大多跟缓存更新异常有关。比如更新 DB 后,写缓存失败,从而导致缓存中存的是老数据。另外,如果系统采用一致性 Hash 分布,同时采用 rehash 自动漂移策略,在节点多次上下线之后,也会产生脏数据。缓存有多个副本时,更新某个副本失败,也会导致这个副本的数据是老数据。
业务场景
导致数据不一致的场景也不少。如下图所示,在缓存机器的带宽被打满,或者机房网络出现波动时,缓存更新失败,新数据没有写入缓存,就会导致缓存和 DB 的数据不一致。缓存 rehash 时,某个缓存机器反复异常,多次上下线,更新请求多次 rehash。这样,一份数据存在多个节点,且每次 rehash 只更新某个节点,导致一些缓存节点产生脏数据。
解决方案
要尽量保证数据的一致性。这里也给出了 3 个方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 第一个方案,cache 更新失败后,可以进行重试,如果重试失败,则将失败的 key 写入队列机服务,待缓存访问恢复后,将这些 key 从缓存删除。这些 key 在再次被查询时,重新从 DB 加载,从而保证数据的一致性。
- 第二个方案,缓存时间适当调短,让缓存数据及早过期后,然后从 DB 重新加载,确保数据的最终一致性。
- 第三个方案,不采用 rehash 漂移策略,而采用缓存分层策略,尽量避免脏数据产生。
其他方案可参考:www.jianshu.com/p/fbe6a7928…
强交互流程
写入缓存:
- 应用同时更新数据库和缓存
- 如果数据库更新成功,则开始更新缓存,否则如果数据库更新失败,则整个更新过程失败。
- 判断更新缓存是否成功,如果成功则返回
- 如果缓存没有更新成功,则将数据发到MQ中
- 应用监控MQ通道,收到消息后继续更新Redis。
问题点: 如果更新Redis失败,同时在将数据发到MQ之前的时间,应用重启了,这时候MQ就没有需要更新的数据,如果Redis对所有数据没有设置过期时间,同时在读多写少的场景下,只能通过人工介入来更新缓存。
读缓存:
如何来解决这个问题?那么在写入Redis数据的时候,在数据中增加一个时间戳插入到Redis中。在从Redis中读取数据的时候,首先要判断一下当前时间有没有过期,如果没有则从缓存中读取,如果过期了则从数据库中读取最新数据覆盖当前Redis数据并更新时间戳。具体过程如下图所示:
客户端数据库与缓存解耦
上述方案对于应用的研发人员来讲比较重,需要研发人员同时考虑数据库和Redis是否成功来做不同方案,如何让研发人员只关注数据库层面,而不用关心缓存层呢?请看下图:
- 应用直接写数据到数据库中。
- 数据库更新binlog日志。
- 利用Canal中间件读取binlog日志。
- Canal借助于限流组件按频率将数据发到MQ中。
- 应用监控MQ通道,将MQ的数据更新到Redis缓存中。
可以看到这种方案对研发人员来说比较轻量,不用关心缓存层面,而且这个方案虽然比较重,但是却容易形成统一的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