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寒假了,研一的第一学期正式结束了。这学期一共上了7门课。
运筹学的刘老师和管理经济学的孙老师学术严谨,说话风趣幽默,介绍理论知识丝毫不含糊,令人每上完一节节课后都能大呼干货超多。运筹学的对偶理论、灵敏度分析、目标规划、运输问题等听起来都是理论的东西令人望而却步,看着管理经济学的导学介绍,边际成本、完全垄断、市场经济这些枯燥的名词完全就是劝退人的最好理由。刘老师学术严谨,一丝不苟,用图表辅助,黑板上一步一步写出演算过程。孙老师经济学博士,说话风趣幽默,将理论寓于生活,越听越入迷。
管理学本身就是一门理论课程,但是实践性又很强。朱老师寓教于乐,充分发挥学习小组的抱团学习优势,分析腾讯、字节、华为等等公司的商业模式、管理风格等。遇到晦涩的理论讲解,朱老师很自然就通过身边生活中的真真切起的管理案例来说明。这里提一句,那次为了讲解激励这一章,朱老师上课前请全班喝了一杯瑞幸咖啡。后来上课的时候朱老师对我们说,这就是激励的方式。
工程伦理、导论、系统工程都是学分占比比较低的课了,工程伦理学的顾老师不用带话筒,声音都能直击最后排,男高的磁性嗓音配上他那放荡不羁的个性,完美的将伦理那富有雄辩的一面展示出来,为了达到知行合一的目的,老师鼓励我们对他提出反驳,在唇枪舌剑的氛围中感受伦理与道德的相爱相杀。
系统工程这门课重视实操性,被我们这帮学生上出了艺术课的感觉。每每上课老师都会带来一卷卷3张课桌面大的白纸和各种颜色的马克笔。待他讲完一半课后,让我们天马行空般去假设、去构造数据、去证伪、去模拟、去演算。在白纸上,小组成员分工协作,分区设计,讨论、找资料,成品完成后上台演示答辩,好不欢乐。除了理解工程的系统性所带来的价值,我们也知道了包工头的工程管理模式,挖掘着商业工程的财富模式。
虽然中特从小听到大,但通过听刘老师对中国经济模式、政策法规的解读,对中美关系、对一带一路的讲解,打开了我们思想的格局,不得不说,中特课看似专业性不强,属实是这些课中最轻松的一门了,但听后真能大呼过瘾。
就这样,在经历了上海市创新大赛、短视频大赛、辩论会、线下读书会、班级生日会、圣诞狂欢庆祝会的欢声笑语后,在经历了紧锣密鼓的小组课后讨论,些许紧张的考前复习、结课考试后,我迎来了久违的寒假。是的,对于研究生的我,今天是寒假第一天;对于程序媛的我,明天继续上班码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