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不负,创作不停,本文正在参加2021年终总结征文大赛」
各个流量涌动的地方,都在谈年终总结,我想蹭蹭这流量,于是也想着写上一篇年终总结。本以为经过一年多的练习,我已经可以就一个主题的整理信手拈来。事实并不是这样,这种总结性的文字,总是难写的。写着写着,便将流量高峰错过了。
一年真的好快,我翻了翻微博,在2020年的最后一天,我定下一个目标:公众号更新52次。
我做到了!每一周,不管主题是什么,我都将自己布置的任务完成;不管周日多么的坐立不安,我都坚持了下来。
这一年下来,我是有些收获的。
最直观的表现是我拥有了睡后收入,即便这收入合计只有100块出头。自己花时间整理的每一篇文字都能有一块两块的收入,是一件很值得满足的事情。
想要持续输出,便需要持续输入,这个正向循环总是督促我不停学习、记录并分享,不管是敲代码、写东西或者做菜。
我拥有了自己的一套学习方式。这方式很简单——让自己慢下来。一本书,十分钟十分钟的读;一篇文,一条一条的攒想法;一道菜,一次一次的尝试并改进。慢慢的、不急不缓的、只集中精力在几件事情上,我看书越来越专注,写文字越来越顺,做菜也越来越好看。不知不觉中,我就忘记了那由网络盛传的程序员35岁焦虑给我带来的焦虑。慢慢地积攒知识,我发现现在的我学东西比以前更快,许多的技术运用都感觉似曾相识,摸一摸似乎也就摸到了它们的脉络。
是的,另一个收获是,我变得不焦虑并增强了我对自己的信心。我不信,持续学习下去,在我的35岁,会被全新的技术淹没。侯捷老师说:
30岁正是英年,体力和智力和成熟度都正达到巅峰,怎麽会做不动程序?想往管理阶层走当然很好,那就努力充实自己,并且扪心自问,你做管理快乐吗?要知道,人事绝对比机器让你更焦头烂额。如果你决定争取一个粥少僧多的职位,就不要再问「怎麽办」。还能怎麽办呢?就努力以赴呀!比赛还没开始就问「输了怎麽办」,这不像话,你注定要输。
是的,30岁正是英年,放下焦虑,努力以赴。这可以说是我,最大的成长了。
说回本职技能,我在6月,从一个游戏双端程序员换行到互联网,成为一个后端程序员。半年以来,了解了许多的新技术,对互联网开发所需要用到的工具有了一些了解,这在前两周的更新中已经聊过,并不赘述。
我现在想要做的,是在做好工作的同时,持续夯实自己的基础。我并不知道五年十年之后的技术发展方向会怎样,但搭建这些方向的底层原理,我相信是不会变的那么快的。
前一段时间,我将我的简介进行了精简,化作一句话:“我要改名叫嘟嘟,一个学做菜、用文字分享生活的程序员。”
这精简,来自于对过去更新的再次整理。我会时不时翻看之前发布的内容,我是能感受到自己的变化的。最大的变化莫过于做菜这件事。我最初的大胆想法是:“自己制作‘菜谱’,我的终极目标是将我们巫溪的特色菜通通分享出来。通过这分享,我要成为一个美食大V。”
到年中,意识到自己的水平与大厨们相差太远,便改变了我的初衷。壮志凌云是好的,如何完成那凌云壮志,一切还得从最简单的做起。所以,我将“爱做菜”变成了“学做菜”。我现在的做法是,一个月(这时间是并不准确的)学一个菜,慢慢积攒技能,慢慢熟练技能。
《沈从文文集》,我从5月开始读,7个月时间读完一半。可以说,最近半年写东西,都是在被沈先生影响的。我并没有刻意的去找寻写东西的方法,只是让自己每天早上上班地铁上的阅读慢一些,不要一目十行。一个句子一个句子的读,这过程中,经常感受到沈先生带给我的“流畅”与感动。
有一次读书过程中,沈先生的文字让我想到汪曾祺先生对沈先生的描述,我忽然很有冲动再看一遍《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于是再看一遍:
教创作主要是让学生自己“写”。沈先生把他的课叫作“习作”“实习”,很能说明问题。如果要讲,那“讲”要在“写”之后。
……
他认为,先得学会车零件,然后才能学组装。我觉得先做一些这样的片段的习作,是有好处的,这可以锻炼基本功。
我是一直在练习基本功的,多读,然后多写,进步,是自然的事。我开始理解到“实践出真知”这句话的意义,不管是敲代码、写东西还是做菜,都在实践中成长。
一切总结,如果不在末尾加上一段展望未来的话,似乎便没有结束。2022年,我并不给自己设限,只有一个唯一前提——公众号更新52次。
--
谢谢您的关注与阅读。祝您在2022年身体健康,万事如意,心想事成,天天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