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最开始
写这篇文章的目的不是说我有多么擅长学习。写下来比想明白更重要的一点是表达这个行为会迫使自己提炼和压缩自己的观点,让它看上去更让人信服。这个过程是非常有价值的。
1 观点
学习是 有意识地组织认识深化的过程。这是我全篇文章的观点。
2
生活中有很多需要学习的场景。小到学会怎么包出好看的饺子,游戏中怎么打出连招,大到通过学习涨薪。不管大家是不是喜欢学习这件事情,都或多或少地必须面对学习。我的观点,学习本身是反人类的。人类的本性是什么都不干。很多人想到学习就觉得很烦很累,也确实是因为学习这件事儿做的少了,学习这个过程经历的少,就没有称心如意的学习方法,显得学习是一件特别难的事情。
我们做很多事情,一直做一直做,多多少少都会熟练起来。好多人总说养成习惯就好了。为啥养成习惯就好了,因为养成习惯了就毫不费力气了。做成本低,不费劲儿的事儿是人类远古时期传下来的技能。如果学习这件事儿的成本也很低,做起来不费劲儿是不是听上去很离谱?
但确实是有迹可循的。
3
我们有时候去一个地方旅游,会看到这个地方的街道,建筑,感受到风土人情,这些东西会在脑子中生起很多感觉和印象。看到的风景,走在路上闻到的味道,戴着耳机听到的音乐,事物作用于感官引起了我们的感觉,在脑子里生起了很多印象。如果其中一些引起感觉和印象的东西反复出现,比如来成都旅游时吃了很多东西都很好吃,我们就会有一个认识,成都是一座美食之城。
有一个理论是关于认识是怎么产生的。认识是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引起感觉和印象的东西反复出现,在我们的脑子里生起了一个突变,产生了认识。事实上只要一直坚持做某件事情,一直坚持实践,感觉和印象的数量堆积到认识的形成是必然的。然而,这样形成的认识往往难以推广到其他事情上。等于说,打游戏打的好人不见得做饭做的好吃。
认识的压缩产生的理论和概念才是有价值的部分。《三国演义》上所谓“眉头一皱计上心来”,所谓“让我想一想”,就是人在脑子中对认识进行判断,推理,归纳成了所谓的“计‘。这个”计“就是有价值的部分。概念,判断,推理就是感性认识进入理性认识的阶段。开始逐步了解客观事物的内部矛盾,了解它的规律性,了解这一过程和那一过程的联系,造成了大体上相应于该客观过程的法则性的思想。这也是认识深化的过程。
那回到打游戏和做饭的事儿上来。打游戏形成的认识能否深化得到一些理论,然后把这些理论运用到做饭上,让一个打游戏打得好的人做饭也同样好吃呢。打游戏其实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要很快上手一个游戏要一套方法论。简单来说,自己玩,看别人玩儿,总结出一套打法,提炼出这套打法的要点,应用这套打法,不断修正这套打法。做饭呢,大同小异,自己试着做,去餐厅吃别人做的,看别人的流程,从各种菜式抽象出基础的理论(让食材可以被处理,让食材可以吃【熟】,让食材好吃【调味】),然后丰富理论的细节,总结不同菜式的不同。其实就是面对一个新事物或你一开始不擅长的事物,怎么来通过实践有所进步。
4
通过实践来进步的过程,其实就接近于学习的本质。 学习的开始,我们都有很多不懂的地方,会有这样那样的感受。慢慢地,这些感受反复引起了我们的认识。然后,运用各种认知进行判断,推理,归纳形成理论。最后理论作用于事物,产生合乎预期的结果,完成闭环。
人在实践过程中,开始只是看到过程中各个事物的现象方面,看到各个事物的片面,看到各个事物之间的外部联系及这些印象间的大概的外部的联系,这是认识的第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中,人们还不能造成深刻的概念,作出合乎论理(即合乎逻辑)的结论。第二个阶段。须经过思考作用,将丰富的感觉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工夫,造成概念和理论的系统,从感性认识跃进到理性认识。这种改造过的认识,是更深刻、更正确、更完全地反映客观事物的东西。实践证明: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地感觉它。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这也是认识深化的过程。
了解并去感受认识如何深化会让我们逐渐有意识地组织这个过程。刻意和反复地训练可以让组织过程的成本不断降低。这个过程就是学习,训练就是学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