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怎么记笔记的

1,014 阅读5分钟

说起来,笔记系统也更新换代了好多次了,市面主流的软件都用了。下面说一下自己的历程。

为什么需要笔记系统

现在生活已经被数字化了,信息洪流一波波充斥着我们的大脑。我们看到的太多,收获的太少,很多人陷入了焦虑。

看看以下情况你有么:

  • 看到几百G的资料就想下载,最后硬盘满了,脑袋是空的。
  • 好文章全部收藏,但是根本不看。
  • 脑海中有印象,好像在哪里看到过,但是找到要很久,或者根本找不到。

这其实都是对信息流管理的混乱。碎片化让我们焦虑,感觉脑袋都是东西,但是抓不到重点,甚至将大量的时间拿来去处理这些碎片化的信息。

所以我们需要一套方法去管理它们。

在开始之前

在开始之前,我们需要明确我们的目的,千万不要走着走着就偏了。

  1. 记笔记是为了更好地学习和回顾。而不是让他们整整齐齐地放在哪里。所以最快拿出来和最清晰回顾是重点。
  2. 记笔记不是为了记忆,而是为了忘记。是为了将大脑清空,拿来思考,更富有专注力和创造力。
  3. 不是到笔记本上的就是知识。能影响你行动的信息才是知识,也叫“内化”或吸收。

笔记大概分了三个流程:

收集---整理---复盘

收集

相信大家都用过有道、印象、为知等电子笔记。

这里主要满足以下要素即可:

  • 便于收集,包括剪辑网页、微信文章、临时的想法、重要的录音等。
  • 多端同步,便于协同。
  • 安全可靠,不要丢失了。
  • 容易排版(千万不要为了收集而花费太多时间)

建议:

  • 选择一个不要换来换去,都差不多。
  • 觉得好就付费,别按年,先用月试一试,三个月依然觉得好用就按年。

整理

我最后用的印象笔记,加入了很多标签,搜索起来也很方便,但是总有一种感觉,不够轻松,里面的东西还是很繁杂。

而且还有一点,笔记都是碎片化的,不成体系。

如果我们一直不整理,里面就会成为我们的收藏夹,最后和不收集是一样的。但是很多人会范一个错误,就是过度整理

比如:

  • 整理标签
  • 纠结于到底该放哪个文件夹
  • 不敢丢弃。
  • 现在新增了某个标签,就希望将以前的也加上。

这里就是要取平衡。整理的过程主要是打上标签,然后改一下标题,便于以后找到就行了。值得注意的是:

  • 标题和标签有自己的逻辑,不要有歧义,保证打标签和搜索的是同样的词。
  • 如果是要细看的东西可以加个特殊的标签,在有时间的时候就把这些笔记拿出来看。(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

复盘

这一步就是在学习和吸收了。这才是你应该花费80%时间的地方。

每个时期都应该有一个项目或者目标,比如最近在学mysql,就将笔记中的mysql相关的都拿出来看看,有些可能是重复的,有些可能已经完全掌握的,该合并就合并,该删除就删除。

此时就是输出和实践的时候了。根据自己的目标,进行输出,写代码或者写博客,将这些知识内化成自己的东西。

讲出来才是真的懂了。

用输出倒逼输入。

输出完了,剩下的应该都是比较有价值的笔记了。将他们打好标签,扔进归档中。

比如你现在看到这篇文章,就是我的输出,有几十篇笔记扔进了归档中。

常见的误区

这个过程我也看了很多教程,也走过很多坑,大约有这几个:

  • 喜欢尝试新工具,换来换去,最后不仅累,还容易丢东西。这里建议就放在原来的那里,需要的时候再取出来用或者迁移就好了,不要一次性迁移完。
  • 不舍得删,觉得可能以后还有用吧,比如以前MFC的资料,但是现在来看,我基本一辈子不会写了,要么删,要么放网上,不要留在“常用区”。
  • 不看、不整理、不复盘。就是觉得每一篇都写的很好,都放到自己的笔记系统,但是最后要找一个问题还是靠百度。甚至有的放进去了根本就没有第二次看过。

总结

  • 笔记是拿来看的、复习的,不要一味求美观, 学到东西才是真。
  • 写下自己的理解,不要一味的把别人的东西粘贴复制过来,有的甚至抄书。
  • 定期输出,输出了笔记不用删,只是输出的时候会有新的感悟,也会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
  • 坚持,学是最重要,不要过多纠结笔记怎么记,选择一套适合自己的方法坚持下去就好了。
  • 如果已经有成体系的文章或者教程了,就不要自己再存一套了,百度不香么。

最后

当然,这里只是提到了记笔记的大概流程,如果大家还想知道更多细节,欢迎评论区留下你们的困惑和想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