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凡四训》读书笔记

183 阅读7分钟

前言

最近在看《了凡四训》以缓心中烦躁,恰好遇到掘金上的读书笔记活动,现在整理了一下之前的读书笔记,便是此文

《了凡四训》是明朝袁了凡所作,写给其子孙作为自己毕生的经验教训。而本人学识有限,不敢托大,所学所感非常粗浅,但有些地方还是并不认同。这也有一部分原因是因为我所处的环境跟他们已经不再相同,尤其是举得一些例子,实在不能尽听尽信,所以我觉得应该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学其心,弃其行。

立命之学

人未能无心。终为阴阳所缚,安得无数?但惟凡人有数;极善之人,数固拘他不定;极恶之人,数亦据他不定。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从心而觅,感无不通。求在我,不独得道德仁义,亦得功名富贵;内外双得,是求有益于得也。若不反躬内省;而徒向外驰求,则求之有道,而得之有命矣,内外双失,故无益。

凡人都有一颗妄想之心,所以也被阴阳所拘束,惟有极善与极恶之人,可以跳脱数理的拘束。而对于此处的极善,也并非我们通常认识到的善,后面又详细讲述。所以当我们有所求之时,我们应该向内而不是向外去追求,应该去提升自己的能力,追求高尚的品格。当我们向内去求后,我们的内在影响我们的外在环境,我们自然也对我们的追求的逐步靠近。当我们身处逆境,我们不应该怨天尤人,去安慰自己这就是自己的命,而是应该以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改变自己,提升自己。而当我们身处顺境,我们也不应该只顾着春风得意,而是应该继续向上,向善

是故,即命当荣显,常作落寞想;即时当顺利,常作拂逆想;即眼前食足,常作贫窭想;即人相爱敬,常作恐惧想;即家世望重,常作卑下想;即学问颇优,常作浅陋想。

我们应该用善来改变自己,提升自己,向内去求,你求多少,你便收获多少,但也并非由此就可以开始幻想,觉得可以为所欲为

改过之法

改过之法中说改过需要有三心,发耻心,发畏心,发勇心。

第一发要耻心,眈染尘情,私行不义,谓人不知,傲然无愧,将日沦与禽兽而不自知矣。就是说我们要感到羞耻,有了羞耻之心,我们才知道我们哪些要改。

第二发要畏心,闲居之地,指视昭然;吾虽掩之甚密,文之甚巧,而肺肝早露,终难自欺;被人觑破,不值一文矣,乌得不懔懔。我们要怀有敬畏之心,即使是在无人之处,隐秘之时,也要恪守自己

第三要发勇心,人不改过,多是因循退缩。吾须奋然振作,不用迟疑,不烦等待。当我们做了错事,要勇于改过,雷厉风行,不可犹犹豫豫,害怕纠正自己的错误,更不可害怕承认自己的错误

而对于改过,也有三种方式,从事上去改,从理上去改,从心上去改,

从事上去改是说我们要去纠正我们的一些行为,比如以前喜欢发脾气,现在不发了,这叫从事上改,

从理上改是说我们需要知道为什么这个事情是不对的,我们为什么要改,我们不应该教条主义的去说这个应该这样做,那个应该那样做,而是需要知道怎么做才是对的,而要做到这点,我们还需要建立正确的价值观,一心向善,摒弃邪恶的念头

从心上去改是说我们从心中就知道什么是正确,什么是错误,不再是局限于某件事,我的认识是,从心上去改,不愧于心,所行即是正确

积善之方

对于行善是由区分的:

善有真假,事对别人好才是真,是对自己好的善那便是假;

善有端曲,只有用心去感受,以关爱他人尊敬他人才是端正,只是去模仿,心地不纯的便是曲;

善有阴阳,为善而人知之则为阳善,为善而人不知则为阴德;

善有是非,为善要往长远考虑,如果长远来看有益做的才是正确的,如果长远来看反而有不好的发展,则是错误的;

为善有偏正,善者为正,恶者为偏,以善心而行恶事者,正中偏也,以恶心而行善事者,偏中正也;

善有半满,为善如果不是发自内心,即使勤快做事也是半,而如果是发自内心,即使少量善事也是满;

善有大小,所作善恶,如果受善很广,对别人利好很大则为大,如果只是一些细小之事则为小;

善有难易,对自己很简单的善事则为易,对自己来说很难的善事则为难

积善有十种方式:第一,与人为善;第二,爱敬存心;第三,成人之美;第四劝人为善;第五,救人危急;第六,兴建大利;第七,舍财作福;第八,护持正法;第九,敬重尊长;第十,爱惜物命

对于此处对善的讲述,让我对古人对善的认识有了新的理解。所谓善,并非别人称赞你便是善,并非别人不认同你便是恶,善要从心而论,看你的出发点是为公还是为私;要从结果来看,你的行为最终是有益还是有害;要从更广阔的视角来看,有时一件事情从小处看是为恶,但从更加宏观的角度来看却是为善。而为善也并不是去获取别人的赞许,甚至可能不是去获得当事人的认同,圣人放荡不羁也是为善,俗人获得一乡的夸赞也有可能并非真的为善。

当然,并不是每个人的认识都能够认识到什么是善,什么是恶,我们俗人一个,去做被大众做认同的善即可,这些绝对不是我们放纵自我的借口

谦德之效

满招损,谦受益。骄傲自满会带来祸害,而谦虚谨慎能带来好处。歉则受教有地,而取善无穷,尤修业者所必不可少者也。那些谦虚谨慎的人,必然能够在其他地方得到指导,能够从别人身上源源不断地学习优点。特别是那些修习德行的人是不能缺少这样的能力的。

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但是谦虚的同时,我们也不应该去妄自菲薄

总结

原文分为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谦德之效四个部分,告诫我们要去去严于律己、去积善修德、去谦虚谨慎,这都呼应文章开头所讲的向内去求,然后也会影响外在环境,我们便离我们的目标越来越近。当然这也并不是说这样就一定就能到达,我们需要这样做,并不是我们只需这样做,这只是提升自己综合素质中的一部分。

而根据唯物主义辩证法的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的思想,外因也是很重要的,比如我们现在再怎么为善都不可能进行时光穿梭。文章之所以强调内因,立命之学部分便已经说了,若不反躬内省,而徒向外驰求,则求之有道,而得之有命矣,内外双失,故无益。如果我们只向外去求,求到的也是我们本该有的。

所以,内因是根本,外因是条件,而内因又会影响外因,所以我们应该向内去求,需要时候,外因也必不可少。

本人认识尚浅,很多地方不可避免地有所片面,希望的到各位大佬的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