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新-读书笔记3

191 阅读12分钟

刷新-读书笔记3

本文是刷新的8,9章的读书笔记,至此这本书已经读完了。下面列举了记录的一些读书笔记,最后有一个读书的总结。

  • 原文:几乎可以这么说:我们是在创造一个新的物种,一个在智力上可能没有上限的物种。一些未来主义者预测,所谓的奇点,即计算机智能超越人类智能的时刻,可能会在2100年之前到来(而另一些人声称这将仍然只是科幻作品中的畅想)。 笔记:这个还真的有可能,当机器只能超过人类,人和机器之间怎么共存是一个问题,不知道会不会发生电影里面,机器人毁灭人类的场景还是说人和机器会和谐共存。

  • 原文:我认为,人工智能方面最有成效的辩论并不是善与恶的对抗,而是要看一看创造这种技术的人和机构被灌输了怎样的价值观。约翰·马尔科夫(John Markoff)在《与机器人共舞》(Machines of Loving Grace)一书中写道:“在充满智能机器的世界中,控制方式是一个问题,解决它的最好方法就是了解实际构建这些系统的人具有怎样的价值观。”这是一个有趣的观点,也是我们这个行业必须致力于解决的事情。 笔记:人类作为机器人的造物主,带有什么样的思想和价值观去创造它,它就会带上什么样的特性。所以人类有好有坏,那么其实不可避免的机器人也会有好坏之分。如果没有什么顶级通用的协议来规范和约束机器人的智能(当然坏人也可能违反这些条例来制作机器人),这个世界上就是会产生各种各样思想的机器人。

  • 原文:人工智能必须是透明的。不仅仅是技术专家,我们所有人都应该明白技术是如何运作的,其规则是怎样的。我们想要的机器不仅是智能的,而且是可以让人理解的;不仅仅是人工智能,而是共生智能。这种技术对人类很了解,但人类也必须了解技术是如何看待和分析世界的。如果你的信用评分出了错,你却无法纠正它怎么办?当社交媒体收集有关你的信息,却得出了错误的结论,这时就会需要透明度。伦理和设计是息息相关的 笔记:这个观点我是同意的人工智能被设计出来肯定缺陷和问题可能会造成一系列的问题,如果原理不透明,或者说其他普通大众不明白,那么人工智能只被少部分人控制或者设计就会出现一些片面。这个时候我们需要知道它的原理,及时修正,才能避免在错误的道路上远走远走。

  • 原文:第一,我们发明和设计了转型的技术,我们今天就处在这个阶段。第二,我们为未来进行改造。我们很快就会进入这个阶段。比如,无人驾驶飞行员将需要进行培训;将传统汽车转化为自动驾驶车辆需要进行重新设计和重建。第三,我们在各种失真、不和谐和错位中找出道路。这个阶段将提出新的挑战。当机器可以更好地阅读X光片时,放射科医生的工作要怎么做?当计算机可以从数以百万计的文件中识别出人类无法识别的法律模式,律师的工作又会是什么? 笔记:人工智能越来越智能的话,很多事情都不要人类去操心和控制,那么说不定就像电影黑客帝国那样,人类被圈养起来,世界是机器人在运行维护,人类只需要在池子里面做白日梦就好了。这样资源消耗最低,也不会有什么战争,疾病等事故。不过这样人类对于机器人来说其实也没有什么必要一定要存在,这个想想还是挺恐怖的。

  • 原文:新技术会引发裁员吗?是的。那么,我们如何才能实现更具包容性的增长方式呢?找到最后一个问题的答案或许是我们这个时代最迫切的需要。 笔记:对于这个问题我自己的看法是,人工智能在比较长的一段时间之内都只能取代简单初级的工作,复杂的还是人类掌控,并且对于初级的工作需要有少部分人类来充当监工,来管控检测机器是否正常运行。人工智能其实目前还是比较初级的弱人工智能,并没有自己能独立思考的能力,只能完成比较专项领域的工作,那么随着时代的发展,人工智能一定会越来越强,这样带来的后果就是很多初级,中级的事情不需要人来直接执行,人充当一个检测和管控的角色。首先,人工智能的发展必然带来很多人是去工作,下岗,因为系统技术越发展成本肯定会越低,不过首先受到影响的会是比较重复,简单的工作,比如装配工人,收银员这种,进而一台机器能干好几个人的活,没有哪个老板会拒绝这种低成本可控的方式。然后在人工智能推广和发展的阶段,人类要大力发展教育,让人们的学识和能力变得更加强大,从而去处理更加复杂的工作,而这些工作比如律师,老师这种。不过因为全球国家的经济水平,教育水平差异判若云泥,无法做到统一的升级,所以会有些国家先实现机器智能化,对于发达国家的人口生育率会越来越低,而且人的寿命会不断提升,人口的数量会开始下降,但是对于不发达的国家,经济水平落后不可能实现机器智能化,可能会被先进国家用机器来帮助他们发展,不过实际上可能是被发达国家用机器控制住,总之国家之间的差异也会越来越大。发展科技才是未来的要义。

  • 原文:他指出,有很多通过技术手段给人类生活带来的改善,都是生产力数据无法衡量的——从医疗方式的改进到维基百科这种随时随地为数以百万计的人提供信息的工具。 笔记:说的很有道理,为什么21世纪是信息时代,可能就是因为计算机和互联网把世界的信息共享到了一起,以往很多信息只有专业的人员才能从课堂或者书籍上学习到,现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你接触不到的信息,你可以从网上知道各个国家的风俗人情,你可以知道得了什么病应该买什么药来治疗。互联网最大的益处就是把信息获取的门槛拉到了统一的一条水平线。这个益处比一个扫地机器人能帮助我们扫地要大很多倍。

  • 原文:在19世纪的工业革命时期,许多重大技术最初都是在英国发展起来的。这自然会在经济霸权的争夺中赋予英国巨大优势,但其他国家的命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对英国开创的技术突破做何反应。比利时利用了英国的重要创新,还投资建设了铁路等基础设施,并且创造有利于商业发展的监管环境,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工业产值,甚至达到了足以匹敌英国的水平。得益于这些政策,比利时成为煤炭、金属和纺织工业的领导者。相比之下,西班牙的工业生产率明显落后于欧洲其他国家,原因在于西班牙采纳外部创新的速度太慢,而且奉行保护主义政策,降低了该国的全球竞争力。 笔记:对于新技术不应该害怕,要去拥抱新技术,即使对它不了解,也可以先出一些人去做调研,充分了解在将新技术用之于本国的发展。背离历史发展潮流必将受到时代的唾弃。

  • 原文:研究了过去两个世纪世界各国的技术扩散过程。科明和经济学家巴特·霍比金(BartHobijn)花了好几年时间制作了“科技跨国普及史”(CHAT)数据集,研究了161个国家采用从蒸汽机到个人计算机等104项技术的时间框架。结果发现,各国平均在一项新技术发明后45年才会采用这种技术,尽管这种滞后幅度近年来有所缩短。 笔记:这个结论有点让我大跌眼镜,这个发明到应用的时间这么长吗

  • 原文:这些国家究竟是将技术束之高阁,还是对劳动力展开有针对性的培训,让他们创造最大的生产率?这就是强度。“问题不只是技术何时到来,还在于使用技术的强度。”科明教授告诉我。 笔记:使用技术,好好使用技术大于学习到该技术,这个或许也可以是中国的一句老话,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 原文:遗憾的是,许多政府都拒绝接受云计算这样的新技术,即便这些技术已经在世界其他地区开始规模化发展。在某些情况下,它们会努力追求那些事与愿违的科技战略。 笔记:新时代的闭关锁国啊。对于个人而言,多于不同的人接触,聊天,能够学习到更多不同的东西,这样学习到新的知识再去专项好好努力,研究,也是很不错的学习方式。洛克菲勒说过交流使人敏捷,这里的敏捷可能一方面指人通过交流锻炼了自己的思维变得更加敏捷,一方面可能也是暗指你从别人升上获得了更多你不曾了解的知识,让你变得更加敏捷。

  • 原文:Σ(教育+ 创新)×科技使用强度= 经济增长 笔记:括号里面的内容我是知道的,新学到的一个因子,科技使用强度

  • 原文:每个国家各有不同,但德国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来证明如何才能有效利用新技术。德国和美国都在研发上投入了大量资金,但德国的生产率增速却更高。原因何在?一种解释是德国拥有学徒制职业培训体系,这套系统通过与行业关系密切的职业学校让劳动力快速掌握尖端技术。我相信,解决经济冲击的唯一办法,就是确保我们不仅要为走出大学和其他高等教育项目的人提供技能培训,还要为那些正在因为自动化失去工作的人提供培训。从GDP中拿出一定比例来提升科技能力的国家将会看到回报。 笔记:教育体系对国家发展的影响。同时教育方式其实是会影响到上文说到的科技使用强度,人的水平高,科技使用强度才会更高。是一个相互乘积变得更加爆炸发展的公式。

总结:

刷新这本书真的挺好的,这本书本来是纳德拉自我剖析来介绍他的成长和微软的转型的历程。但是同时给了我们这些读者很大的启发。
一是对个人的,同理心和自我驱动学习这两个词是我从纳德拉身上看到学到的,同理心放在学习前面,因为换位思考这个技能,归根结底我认为是善。一个人的品行端正,善良,学习才有意义。生活中确实是要更加富有同理心,不管是对家人,朋友还是同事,甚至是陌生人,你去揣摩别人是怎么想的,才能对当下的问题作出更好的更优的判断。自我驱动学习这个是一个人能否成为高才的关键,我想应该没有哪一个伟大的人是没有终生学习的思想的,这个就不赘述了,好好保持多看书多交流多实践。
二是对于管理公司,企业的思想,这些内容其实和第一条很相似,大致思路是做公司要开放(要有同理心),不管是上司还是下属都要开放沟通,了解思路和思想,然后是要创建一个学习型的团队或者公司,这个不多说。学习型公司才能走的长远。
三是对未来的展望,大部分篇幅是人工智能,然后是量子计算,混合现实。对个人而言对学习这方面的知识,即使不是这一行,但是了解绝对没有坏处只有好处,毕竟是未来的发展方向。对于量子计算要保持高度关注,可能是下一个风口,或者是划时代的技术。
四是对于公司,技术和这个世界应该怎么共存才能得出最优解的一些思考。简单来说拥抱新技术,保持开放;设计使用技术的时候要保持人和数据安全隐私的平衡,讲道理这个非常难;再就是企业不是简简单单就是赚钱的公司,是担负起连接世界促进世界共享,资源再分配,推动技术变革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