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人的软技能--学会提问

211 阅读3分钟

前言

知识爆炸时代,信息可谓是唾手可得,但与此同时,虚假的信息也真的是满天乱飞。真相往往被掩藏在一些自说自话的偏颇观点里,因此,有人就把这个时代有趣地称为“后真相时代”。那在后真相时代,虚假信息遍布的社会环境中,我们该怎么保持清醒呢?

这里推荐一本书《学会提问(原书第11版)》,这本书告诉我们:我们需要学会提问,从而养成批判性思维。

可能有些人会被书名《学会提问》给迷惑,以为这是一本教你提问的书,但其实这本书是教我们通过问问题,来养成批判思维,继而学会辨别信息真假的书。当我们接收某个观点的时候,要多问几个为什么。为什么结论是这样的?它的理由是什么?从理由到结论的论证有没有问题?理由本身是否可信?搞清楚了这些问题,我们自然也就更接近事实的真相了。

摘录

  • 批判性思维鼓励你倾听他人,向别人学习,同时又会掂量别人所说的话,看看它们的分量如何。
  • 所谓“晕轮效应”(halo effect),是指我们通常会先认识到一个人身上所具有的积极或消极方面的特征,然后就把这些特征和这个人的其他一切都联系起来。
  • 所谓“确认性偏见”,就是指我们总是倾向于只把那些可以确认我们既有信念的证据当成可靠证据。
  • 所谓知识的诅咒(curse of knowledge),是指如果我们不具备现在所知道的知识,那我们根本就说不清这知识到底是什么。
  • 要养成不断提问的习惯,不停地问“你这样说是什么意思?”而不是“我就知道你是这个意思。”
  • 这样的人最希望保护的必定是什么利益?追求自身利益本身自然没什么错,但是这样的追求常会限制一个特定作者所能包容的价值观假设。
  • (1)论题和结论是什么?(2)理由是什么?(3)哪些术语或短语意思不明确?(4)价值观假设和描述性假设是什么?
  • 所谓谬误,就是论证中的欺骗手段,作者有可能利用这个欺骗手段来说服你采纳他的结论。
  • 如果我们真能找到完美的解决方案,那我们自然就该接受它。问题是尝试某种解决方案后还遗留一部分问题,并不意味着这个解决方案就欠考虑。能提出一个特定的解决方案,总比束手无策要强得多。
  • 真正的自主思考需要我们坚持不懈地寻找作者到底隐瞒了什么信息,不论是无心省略还是有意隐瞒。
  • 不管你在什么时候读到或看到一个论证,使用诸如“更大”“更多”“更快”“更瘦”“在……之后”(多久以后)之类的概念,以及任何表示大小或范围的其他概念时,都要尽量养成这样的习惯,坚持要看到具体的数字,一定要坚持这种做法。
  • ......

思考

如果有人抛出一个观点,这时需要保持一种“你这样说是什么意思”而不是“我就知道你是这个意思”的心态去看这个问题,不断思考审视观点是否隐瞒了什么信息。看能否回答三个问题:他在说什么?他为什么会这样说?他这样说有没有道理?若没有,就及时提出自己的疑问并寻求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