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个Vue开发技巧助力成为更好的工程师(二)

25,447 阅读4分钟

优雅更新props

更新 prop 在业务中是很常见的需求,但在子组件中不允许直接修改 prop,因为这种做法不符合单向数据流的原则,在开发模式下还会报出警告。因此大多数人会通过 $emit 触发自定义事件,在父组件中接收该事件的传值来更新 prop

child.vue:

export defalut {
    props: {
        title: String  
    },
    methods: {
        changeTitle(){
            this.$emit('change-title', 'hello')
        }
    }
}

parent.vue:

<child :title="title" @change-title="changeTitle"></child>
export default {
    data(){
        return {
            title: 'title'
        }  
    },
    methods: {
        changeTitle(title){
            this.title = title
        }
    }
}

这种做法没有问题,我也常用这种手段来更新 prop。但如果你只是想单纯的更新 prop,没有其他的操作。那么 sync 修饰符能够让这一切都变得特别简单。

parent.vue:

<child :title.sync="title"></child>

child.vue:

export defalut {
    props: {
        title: String  
    },
    methods: {
        changeTitle(){
            this.$emit('update:title', 'hello')
        }
    }
}

只需要在绑定属性上添加 .sync,在子组件内部就可以触发 update:属性名 来更新 prop。可以看到这种手段确实简洁且优雅,这让父组件的代码中减少一个“没必要的函数”。

参考文档

provide/inject

这对选项需要一起使用,以允许一个祖先组件向其所有子孙后代注入一个依赖,不论组件层次有多深,并在其上下游关系成立的时间里始终生效。

简单来说,一个组件将自己的属性通过 provide 暴露出去,其下面的子孙组件 inject 即可接收到暴露的属性。

App.vue:

export default {
    provide() {
        return {
            app: this
        }
    } 
}

child.vue:

export default {
    inject: ['app'],
    created() {
        console.log(this.app) // App.vue实例
    }
}

在 2.5.0+ 版本可以通过设置默认值使其变成可选项:

export default {
    inject: {
        app: {
            default: () => ({})
        }
    },
    created() {
        console.log(this.app) 
    }
}

如果你想为 inject 的属性变更名称,可以使用 from 来表示其来源:

export default {
    inject: {
        myApp: {
            // from的值和provide的属性名保持一致
            from: 'app',
            default: () => ({})
        }
    },
    created() {
        console.log(this.myApp) 
    }
}

需要注意的是 provideinject 主要在开发高阶插件/组件库时使用。并不推荐用于普通应用程序代码中。但是某些时候,或许它能帮助到我们。

参考文档

小型状态管理器

大型项目中的数据状态会比较复杂,一般都会使用 vuex 来管理。但在一些小型项目或状态简单的项目中,为了管理几个状态而引入一个库,显得有些笨重。

在 2.6.0+ 版本中,新增的 Vue.observable 可以帮助我们解决这个尴尬的问题,它能让一个对象变成响应式数据:

// store.js
import Vue from 'vue'

export const state = Vue.observable({ 
  count: 0 
})

使用:

<div @click="setCount">{{ count }}</div>
import {state} from '../store.js'

export default {
    computed: {
        count() {
            return state.count
        }
    },
    methods: {
        setCount() {
            state.count++
        }
    }
}

当然你也可以自定义 mutation 来复用更改状态的方法:

import Vue from 'vue'

export const state = Vue.observable({ 
  count: 0 
})

export const mutations = {
  SET_COUNT(payload) {
    if (payload > 0) {
        state.count = payload
    } 
  }
}

使用:

import {state, mutations} from '../store.js'

export default {
    computed: {
        count() {
            return state.count
        }
    },
    methods: {
        setCount() {
            mutations.SET_COUNT(100)
        }
    }
}

参考文档

卸载watch观察

通常定义数据观察,会使用选项的方式在 watch 中配置:

export default {
    data() {
        return {
            count: 1      
        }
    },
    watch: {
        count(newVal) {
            console.log('count 新值:'+newVal)
        }
    }
}

除此之外,数据观察还有另一种函数式定义的方式:

export default {
    data() {
        return {
            count: 1      
        }
    },
    created() {
        this.$watch('count', function(){
            console.log('count 新值:'+newVal)
        })
    }
}

它和前者的作用一样,但这种方式使定义数据观察更灵活,而且 $watch 会返回一个取消观察函数,用来停止触发回调:

let unwatchFn = this.$watch('count', function(){
    console.log('count 新值:'+newVal)
})
this.count = 2 // log: count 新值:2
unwatchFn()
this.count = 3 // 什么都没有发生...

$watch 第三个参数接收一个配置选项:

this.$watch('count', function(){
    console.log('count 新值:'+newVal)
}, {
    immediate: true // 立即执行watch
})

参考文档

巧用template

相信 v-if 在开发中是用得最多的指令,那么你一定遇到过这样的场景,多个元素需要切换,而且切换条件都一样,一般都会使用一个元素包裹起来,在这个元素上做切换。

<div v-if="status==='ok'">
    <h1>Title</h1>
    <p>Paragraph 1</p>
    <p>Paragraph 2</p>
</div>

如果像上面的 div 只是为了切换条件而存在,还导致元素层级嵌套多一层,那么它没有“存在的意义”。

我们都知道在声明页面模板时,所有元素需要放在 <template> 元素内。除此之外,它还能在模板内使用,<template> 元素作为不可见的包裹元素,只是在运行时做处理,最终的渲染结果并不包含它。

<template>
    <div>
        <template v-if="status==='ok'">
          <h1>Title</h1>
          <p>Paragraph 1</p>
          <p>Paragraph 2</p>
        </template>
    </div>
</template>

同样的,我们也可以在 <template> 上使用 v-for 指令,这种方式还能解决 v-forv-if 同时使用报出的警告问题。

<template v-for="item in 10">
    <div v-if="item % 2 == 0" :key="item">{{item}}</div>
</template>

template使用v-iftemplate使用v-for

过滤器复用

过滤器被用于一些常见的文本格式化,被添加在表达式的尾部,由“管道”符号指示。

<div>{{ text | capitalize }}</div>
export default {
    data() {
        return {
            text: 'hello'
        }  
    },
    filters: {
        capitalize: function (value) {
            if (!value) return ''
            value = value.toString()
            return value.charAt(0).toUpperCase() + value.slice(1)
         }
    }
}

试想一个场景,不仅模板内用到这个函数,在 method 里也需要同样功能的函数。但过滤器无法通过 this 直接引用,难道要在 methods 再定义一个同样的函数吗?

要知道,选项配置都会被存储在实例的 $options 中,所以只需要获取 this.$options.filters 就可以拿到实例中的过滤器。

export default {
    methods: {
        getDetail() {
            this.$api.getDetail({
                id: this.id
            }).then(res => {
                let capitalize = this.$options.filters.capitalize
                this.title = capitalize(res.data.title)
            })
        }
    }
}

除了能获取到实例的过滤器外,还能获取到全局的过滤器,因为 this.$options.filters 会顺着 __proto__ 向上查找,全局过滤器就存在原型中。

自定义指令获取实例

有的情况下,当需要对普通 DOM 元素进行底层操作,这时候就会用到自定义指令。像是项目中常用的权限指令,它能精确到某个模块节点。大概思路为获取权限列表,如果当前绑定权限不在列表中,则删除该节点元素。

Vue.directive('role', {
    inserted: function (el, binding, vnode) {
      let role = binding.value
      if(role){
        const applist = sessionStorage.getItem("applist")
        const hasPermission = role.some(item => applist.includes(item)) 
        // 是否拥有权限
        if(!hasPermission){
          el.remove() //没有权限则删除模块节点
        }
      }
    }
})

自定义指令钩子函数共接收3个参数,包括 el (绑定指令的真实dom)、binding (指令相关信息)、vnode (节点的虚拟dom)。

假设现在业务发生变化,applist 存储在 vuex 里, 但指令内想要使用实例上的属性,或者是原型上的 $store。我们是没有办法获取到的,因为钩子函数内并没有直接提供实例访问。vnode 作为当前的虚拟dom,它里面可是绑定到实例上下文的,这时候访问 vnode.context 就可以轻松解决问题。

Vue.directive('role', {
    inserted: function (el, binding, vnode) {
      let role = binding.value
      if(role){
        // vnode.context 为当前实例
        const applist = vnode.context.$store.state.applist
        const hasPermission = role.some(item => applist.includes(item)) 
        if(!hasPermission){
          el.remove()
        }
      }
    }
})

优雅注册插件

插件通常用来为 Vue 添加全局功能。像常用的 vue-routervuex 在使用时都是通过 Vue.use 来注册的。Vue.use 内部会自动寻找 install 方法进行调用,接受的第一个参数是 Vue 构造函数。

一般在使用组件库时,为了减小包体积,都是采用按需加载的方式。如果在入口文件内逐个引入组件会让 main.js 越来越庞大,基于模块化开发的思想,最好是单独封装到一个配置文件中。配合上 Vue.use,在入口文件使用能让人一目了然。

vant.config.js:

import {
  Toast,
  Button
} from 'vant'

const components = {
  Toast,
  Button
}

const componentsHandler = {
  install(Vue){
    Object.keys(components).forEach(key => Vue.use(components[key]))
  }
}

export default componentsHandler

main.js:

import Vue from 'vue'
import vantCompoents from '@/config/vant.config'

Vue.config.productionTip = false

Vue.use(vantCompoents)

new Vue({
  render: h => h(App)
}).$mount('#app')

参考文档

自动化引入模块

在开发中大型项目时,会将一个大功能拆分成一个个小功能,除了能便于模块的复用,也让模块条理清晰,后期项目更好维护。

像 api 文件一般按功能划分模块,在组合时可以使用 require.context 一次引入文件夹所有的模块文件,而不需要逐个模块文件去引入。每当新增模块文件时,就只需要关注逻辑的编写和模块暴露,require.context 会帮助我们自动引入。

需要注意 require.context 并不是天生的,而是由 webpack 提供。在构建时,webpack 在代码中解析它。

let importAll = require.context('./modules', false, /\.js$/)

class Api extends Request{
    constructor(){
        super()
        //importAll.keys()为模块路径数组
        importAll.keys().map(path =>{
            //兼容处理:.default获取ES6规范暴露的内容; 后者获取commonJS规范暴露的内容
            let api = importAll(path).default || importAll(path)
            Object.keys(api).forEach(key => this[key] = api[key])
        })
    }
}

export default new Api()

require.context 参数:

  1. 文件夹路径
  2. 是否递归查找子文件夹下的模块
  3. 模块匹配规则,一般匹配文件后缀名

只要是需要批量引入的场景,都可以使用这种方法。包括一些公用的全局组件,只需往文件夹内新增组件即可使用,不需要再去注册。如果还没用上的小伙伴,一定要了解下,简单实用又能提高效率。

参考文档

路由懒加载(动态chunkName)

路由懒加载作为性能优化的一种手段,它能让路由组件延迟加载。通常我们还会为延迟加载的路由添加“魔法注释”(webpackChunkName)来自定义包名,在打包时,该路由组件会被单独打包出来。

let router = new Router({
  routes: [
    {
      path:'/login',
      name:'login',
      component: import(/* webpackChunkName: "login" */ `@/views/login.vue`)
    },
    {
      path:'/index',
      name:'index',
      component: import(/* webpackChunkName: "index" */ `@/views/index.vue`)
    },
    {
      path:'/detail',
      name:'detail',
      component: import(/* webpackChunkName: "detail" */ `@/views/detail.vue`)
    }
  ]
})

上面这种写法没问题,但仔细一看它们结构都是相似的,作为一名出色的开发者,我们可以使用 map 循环来解决这种重复性的工作。

const routeOptions = [
  {
    path:'/login',
    name:'login',
  },
  {
    path:'/index',
    name:'index',
  },
  {
    path:'/detail',
    name:'detail',
  },
]

const routes = routeOptions.map(route => {
  if (!route.component) {
    route = {
      ...route,
      component: () => import(`@/views/${route.name}.vue`)
    }
  }
  return route
})

let router = new Router({
  routes
})

在书写更少代码的同时,我们也把“魔法注释”给牺牲掉了。总所周知,代码中没办法编写动态注释。这个问题很尴尬,难道就没有两全其美的办法了吗?

强大的 webpack 来救场了,从 webpack 2.6.0 开始,占位符 [index] 和 [request] 被支持为递增的数字或实际解析的文件名。我们可以这样使用“魔法注释”:

const routes = routeOptions.map(route => {
  if (!route.component) {
    route = {
      ...route,
      component: () => import(/* webpackChunkName: "[request]" */ `@/views/${route.name}.vue`)
    }
  }
  return route
})

参考文档参考文章

最后

往期相关文章:

10个Vue开发技巧助力成为更好的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