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冬下 Scott 的 31 岁前端年终总结 | 掘金年度征文

10,612 阅读24分钟

Scott 这个名字或许你听说过,对,他就是我,他今年初过了 31 岁生日,而立的第二年也即将用完。

10 年编程好时光,他花掉了前 9 年:

  • 23 到 26 岁,他花在了阿里,从入门到职业迷茫
  • 27 到 29 岁,他花在了创业,从热血到倒闭还钱
  • 30 到 31 岁,他花在了小菜,从转型到确定路线

用了 4 年时间,实现了编程的独挡一面,用了 3 年时间,证明了创业的能力短板,再用 2 年时间,确定了自己的职业路线,这一路曲曲折折磕磕绊绊,除了在创业死亡后期做了这样的一个总结 - 《4 年前端狗 2 年 CTO》,从没给自己做过年度总结,这次打算破例给自己来一个年度切片,放到显微镜下透视一下。

他眼中的自己

你眼中的他,或许是一个勤奋上进的人,在他眼中并不如此。

image.png

很多事情拖拖拉拉做不干净,比如客厅的灯泡坏了 2 只,拖了整整两个月直到昨天才换掉其中一个,新买了一个穿衣镜,整整 4 周还没装上去,今天距离 2020 年还有两天,他打算推到 2020 年 1 月 4 日再装...如此种种枚举不完。

尽管拖拖拉拉很随意,他又是一个细节上很没耐心的人,比如书房键盘边/床头/餐桌/车门里/大衣口袋里/书包里...,没有放纸巾会让他极度难受,尤其是鼻炎犯的时候,好处是你跟他在一起玩,从来不用担心纸巾问题。

尽管在细节如此纠结,他又是一个决策上超级冲动的人,比如决定健身减肥,一口气就是办 2 万的教练课,结果过去了 4 个月时间,才去上了 10 次,比如决定考下驾照,一口气去买了最贵也是最快速拿照的自动驾驶通道,结果过去了 3 年时间,才刚刚上完了线下面授课,眼看要过期作废...

这些不尽如人意的案例数不胜数,即便他过了而立之年,也没有太大改善,这是他眼中的自己。

他做对了哪些事

2019 年这 12 个月,他在工作上可圈可点,略过业务本身的参与,主要聊聊技术、团队和社区上他的看见。

技术上达成目标

技术上,他今年 Focus 在技术栈归一和链路质量这两个大方向。

image.png

所谓技术栈归一,就是 PC/H5 的用一套技术栈底层,从工程骨架、业务模板、脚手架、组件化、测试环境集成到构建发布命令等等,经过一年断断续续建设,目前的 Highway 配套已经出炉, Hi test/Hi dev/Hi deploy 等归一流程让开发前中后的协作变得真香。

另外针对 APP 的 ReactNative 工程框架 Brick 跟 Highway 的套路类似,包括针对 Node 服务的基于 Egg 二次封装的框架 Cross 都落地到了具体的业务中,整个大目标在 2019 年提前达成,为 2020 年的工程化探索奠定了基础,是个不错的开端。

所谓链路质量,就是跨端跨栈的全链路自动化、行为及异常监控跟踪的协同工具和决策系统,所有人肉可能出错的地方全部工具化,比如可以一键做到特定环境特定分支的打包压缩、发布部署,比如 APP/PC/H5/小程序/Node 的埋点监控、特征识别、issue 创建与销毁、报警推送、端用户行为大盘等等,可以让干系方、参与业务的各个负责人,有一个更直观更便捷的方式,快速评估线上运行质量、产品使用情况并跟踪优化,关于监控体系的建设,沉淀了一篇从 0 到 1 的文章:《60 天急速自研-搭建前端埋点监控系统》。

这两件事情再回头看,是做对了决策,拿到了超出预期的结果,然后来看团队部分。

团队上达成目标

团队这里,他今年 Focus 在人才升级和管理意识提升,前者面向组织,后者面向自己。

image.png

所谓人才升级,就是团队梯队能力的形成,从应届毕业的初中级前端,到技术专家,到小组的技术管理者,从数量上和能力上形成健康的梯队结构,为了达到这样的结果,就需要对人做选用育留开,对团队做排兵布阵,过程上纠偏调节奏,结果上复盘沉淀,全程拿捏尺度,配套各种软硬件的激励和辅导。

其中对人这块,最难的是人的选和开,也就是人的进和出,也就是人的招聘和淘汰,当然也有人才的流失,整个市场上的资深人才招聘非常困难,这是作为团队一把手必须解决的问题,在这块他形成了有效的招聘方法论,在 1 年的招聘周期中,为团队补充了 10 名前端工程师,资深以上就有 5 名,对于一家创业小公司来说,这个斩获颇丰。

在整个公司的考核机制下,无法满足团队需求的同学强制绩效排名,有的绩效打 C(绩效不满足期望),甚至劝退,甚至辞退优化,这些艰难的决定必须是管理者承担,负面影响和代价也必须要承担,本质是过心理这一关,幸运的是这一关 Scott 扛了过来,不仅扛了过来,他还有了一些新的管理体感:

  • 在强考核体制中,管理者过程上未对童鞋有清晰明确的要求,最终只会害了童鞋
  • 在团队快速成长中,管理者不主动优化不满足期望的同学,最终只会害了团队
  • 无论主动流失还是被动淘汰,管理者都可以施以援手,帮同学内推新机会,在离开的时候再帮他一把

截止到 2019 年底,全年的人才梯队会逐渐调整到一个新的位阶,能力结构越来越健康,这样一个趋于健康的梯队结构,才能帮助整个团队在 2020 年的硬仗中,拿到更大的结果,所有同学也才会有更大的公司蛋糕分,所有同学在小菜的成功和成长经历才能成为更好的跳槽镀金素材。

一不小心在管理上聊了这么多,说明他这一年的目标达成了,也正是有这些感悟,在 12 月 21 日去往深圳 GMTC 分享《中小前端团队 TL 的管理之路》才收获了与会听众很多的反馈,关于技术管理的职业航向,下文的行业观察中会再做总结。

总而言之,在团队管理上,他的管理意识有了真正的质变和相应的形变,在工作第 9 年,除技术能力外,额外长出了一块新能力 - 管理能力。

社区上达成目标

image.png

社区这里,主要有团队小册和社区影响力这两个团队目标、前端管理群这个社区目标,以及早早聊付费社群这个个人目标。

团队技术小册,是在 18 年底就策划启动的项目,从 19 年初启动,动员整个团队所有同学贡献了三四十篇前端团队成长系列的文章:《优秀的前端团队是如何炼成的》,已经销售了 1300 多册,社区影响力一下子被放大,同时有 1 万多元的分成,全部纳入团队团建经费,进行了好几次大的团建,包括去安吉的漂流和摩托车冲山之行

社区影响力,是一个持续进行 2 年多的团队项目,通过团队成员各种社区参与(以宋小菜的名义),主要以技术大会和博客文章的形式(也包括前面的小册),来扩大宋小菜前端团队的曝光度。除了参加大会,在社区文章这块,主要发布在了掘金和语雀这两个平台,其中语雀的 《卖菜的前端》已经收获了 1100 多个关注,效果还是非常喜人的。

前端管理群,是一个持续了 5 个月的实验性项目,它的直接目的是搭建一个台子,吸引社区更多前端管理者观点碰撞互相学习,潜在目的是沉淀出一些优质内容,输出给整个社区的潜在管理者启发学习,截至目前已经搭建了一个 450 人的前端管理群,沉淀了近 50 篇管理观点文章,见《前端管理交流群》,有了 400 多的关注量,很受工程师的欢迎。

关于付费社群,或许有同学关注过 Scott 的朋友圈,会留意在 19 年初启动了一个前端早早聊(又名 Scott 夸夸群)的实验,背景是这几年太多前端同学都在职业中前期迷茫走弯路,经常在微信上文字咨询,想要获取一些经验性的指导,于是启动了这个实验项目,每天早上上班路跟约好的同学聊一个小时进行职业解惑,前前后后聊了几十个人。

前半年跑下来,来找他的同学越来越多,而且问题也越来越碎片化,无论是精力还是能回复的深度,他都遇到了很大的瓶颈,毕竟三言两语的观点能影响一个人的技术成长的概率太低了,必须小规模的一对一的深度的观察和跟踪,于是他在 9 月份把早早聊商业化了,通过付费社群的方式来批量的集中的,在微信小社群里面有约束性的对职业遇到问题的同学进行辅导响应,配套辅导也沉淀了很多的工具、方法和文档,跑了三四个月下来,他的经验更结构化的更有效率的帮到了很多的同学,在社区里面用这样的方式深度贡献自己的经验,让更多同学受益,还是很有成就感的。

把这些总结起来,结果不重要,重要的是 2019 年真正收获了如下能力:

  • 大方向技术决策规划和推进的能力
  • 成长型前端团队招人培养人淘汰人的综合管理能力
  • 给特定工程师群体搭台子碰观点和沉淀内容的运营能力
  • 在社区中快速打造个人/团队影响力的能力

这四个大的能力项,都有项目进行了深度的实践和证明,并沉淀了成熟的打法(套路),这些能力或者经验应该对所有的前端技术团队都适用,特别是对工程师个人,目前还没想好用什么形式把这些能力和套路输送给资深的前端工程师群体,帮助他们更好的推进技术决策、提升管理能力、扩大社区影响力以及如何将影响力/知识和能力变现的能力,这个课题就留到 2020 年再做探索好了。

他做砸了哪些事

年度总结本质是一种复盘形式,而复盘目的是为了把能力沉淀出来复用,再把失败经验也总结出来避免再踩坑,有做的好的,就一定有做的烂的,那这一年做砸了哪些事呢,其实还蛮多的,挑几个影响大的讲。

image.png

骨干高潜流失

19 年的三四月份和七八月份,悉心培养的技术骨干,都被挖去了阿里,对这个 Scott 还是充满了复杂的情绪,一方面很开心,说明自己培养人的方法路径有效,培养好的同学都能直接进阿里这样的大公司进一步镀金修炼,一方面很惋惜,不能再与优秀的同学共事作为,不管如何诠释,高潜的流失一定都是管理事故。

先抛开整个行业环境和公司组织环境的因素,也抛开员工自身职业规划的因素,一定有管理者自身的原因,我总结下来有如下几个:

  • 高潜和骨干成长起来后,对他们的精力投入比例开始减少(觉得培养差不多了,可以放手让他们自行发挥了)
  • 当同学独当一面后,没能主动问询和响应他的诉求,授权给到更大的技术和业务盘子发挥才能
  • 作为带路人,太偏向于管理规划,忽略技术辅导和讨论(也就是他们从管理者身上未能继续学到技术经验)

总结起来,一个是绩效考察这里松动(导致目标感缺失)、一个是授权力度不匹配能力(导致发挥空间限缩)、一个是辅导帮带缺失(导致学习对象模糊),这三个是作为管理者容易疏忽的

其实上面影响的对象并非只有骨干高潜,对于普通同学特别是新人也一样,所以也才会导致由于试用期或者早期的要求力度不够、奖惩规则不清晰、过程上约束力不够,最终新同学无法适应团队而被劝退,或者试用期无法满足考核而无法转正,甚至年度绩效垫底而被淘汰优化,其实这些都是管理者的问题,而最终为之买单的,除了受影响的个人,也有整个公司组织(毕竟花了预算花了人力)。

作为管理者,切勿因带人多少而阉割自身的管理职责,在人这一层,管理无小事,任何一个同学成长出问题,任何一个同学最后的被淘汰都是大事,切记切记。

身体维护失败

虽然报了健身课,买了诸多的健身设备,但自己的拖延症、精力分配和生活习惯严重影响了自身健康,这一点直到 12 月的体检才暴露出来,从头到脚从外到内全是健康问题(包括此时我敲下这些字,头都是晕晕的,怀疑自己高血压,明天要去再复查),这都是很严重的信号,代表自己维护健康的意识和能力严重缺失,最后的代价是巨大的,甚至会影响到工作和家人,成年后,健康就不再是自己一个人的事情,健康是对身边所有人负责任的表现,不能逃避。

他观察到的行业

无论做成了多少事,做砸了多少事,新的 2020 即将开启,需要带着新的憧憬和期待迎接接下来的 12 个月,这未来的 12 个月,才真正重要,才真正值得被狠狠珍惜。

在聊期待之前,先聊聊 Scott 的观察,得出这些结论,主要是基于过往的经验,以及大政策和行业环境的持续观察,有 RCEP/一带一路/大湾区战略/中日韩 FTA...等等,比如关于中小企业这里有很多有意思的数字:

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系列的第十二份报告 -《中小微企业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2018 年末,在我国全部中小微企业中,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企业 91 万家,比 2013 年末增加 69.3 万家,增长 319.4%,相当于翻了整整三倍...

都说大环境冷,冷的背后要优化公司的利润结构有很多手段,其中一定会用到的手段是信息化的高效集成来提效降本,一家公司需要基于界面的各种管理系统,无论是 ERP/CRM/TMS,无论是传统公司还是互联网公司,都需要借助互联网工具做精细化的运营。

前端职业红利继续扩大

所谓职业红利,就是付出比类似行业更少的精力投入,收获更大的回报,这一点对于 2020 年的前端依然成立。

我们通过上面中小企业的发展,能看见中小微互联网公司这 6 年就翻了三倍,而对应的互联网从业人数翻了 1 倍还不到,大家可想而知对于工程师的需求会多么旺盛,尤其是对于前端工程师多么旺盛,毕竟 toB 的管理系统在各行各样的接入阶段还非常早期也非常混乱,一旦公司有了技术团队,系统级别的建设和维护势必需要前端工程师的介入。

image.png

那么多不够成熟的中小公司,从顶层设计到腰部和腿部的组织制度,层层都可能出问题,这样快速发展的实惠,工程师越来越多,也会有越来越多小组长(能力未必合格)这样都管理者出现来高效运转团队,而这会催生出更为层次不齐和混乱的前端管理生态,这些混乱不代表前端职业发展瓶颈,恰恰是整个产业不断大踏步互联网化带来的机会。

从这一点看,这对于所有的前端工程师,都是利好,意味着有无数的好机会在等着你,另一方面,这也是挑战,因为太多的中小微都缺乏健康的技术土壤、协同方式和组织保障,面对利好和挑战,作为中小微企业中的前端工程师,我们是时候要重新审视,重新认知,重新看见,重新理解和重新规划我们的技术生涯,重新定位我们的能力边界,重新塑造我们的职业价值

哪几类前端最有竞争力

上面所聊的红利是相对于职业而言,并不对所有前端工程师生效,首先不对初级前端工程师生效,也就是工作两三年年(还无法独当一面)的童鞋,这样的岗位是 40 个前端竞争一个岗位(根据拉勾的数据),真正的红利对象是资深的前端工程师、前端技术专家、前端架构师、前端管理者

这部分人群在市场上非常稀缺,其中最为稀缺的是前端管理者,管理者比管理对象都稀缺,这是 Scott 的观察结果,很出人意料,大家可以盘点下身边所有从事前端的朋友,无论他在互联网公司还是传统公司,你问问他,他对自己的前端老板满意不(擅不擅长技术、懂不懂管理、会不会带人、能不能培养、是否有内外影响力),相信这个结论就能站稳脚跟了,如果市场上的优秀甚至合格的管理者不稀缺的话,相信不会有那么多同学职业迷茫、成长放缓、做事不开心了。

我的判断是,在 2020 年,会有一大波的顽强的有生命力有现金流能盈利的公司活下来(比如杭州河象),它们会快速的发展,随之而来的会有诸多的高阶前端岗位放出来,无论是做基础架构的,还是复合型的技术专家,还是会带团队的前端管理者,都会是最受欢迎的对象,但结果一定是很多高阶的岗位长期空缺,因为这个市场供需中的供,这部分资深的前端从业者通常都在大厂,或者已经担任了一些优秀创业公司的关键岗位,真正流动的是极少数的人才。

至于说哪些技术栈的前端同学最受欢迎,我的答案是最具有学习能力的前端最受欢迎,根本原因是前端发展足够快,学习能力和执行学习计划的能力是核心竞争力,至于掌握最前沿前端技术的同学是否最受欢迎这里要打个问号,要看掌握的深度如何,因为在绝大多数的中小微公司中,可预见的一两年内,很难有前沿技术落地的土壤(比如 Serverless/WebAssembly...),但这些前沿的技术解决方案仍然需要我们前端时刻保持关注和跟进。

大小厂的招聘难度加剧

相对应紧俏的资深岗位人才,是大小厂对于人才的争抢趋势,这方面大厂占尽优势,行业人才也越来越信任可预期的现金部分,更不容易被创业理想大饼所吸引,大厂虹吸效应越来越明显,利用压榨性的薪资福利和平台优势,不断的虹吸中小公司的资深人才加入,而中小公司的高阶岗位也不断的膨胀,大厂与小厂,尤其是小厂与小厂彼此之间赛跑的速度多出一个指标,就是优质人才的争抢速度,现金部分和成长空间越大的厂,对于人才的竞争力越强,这个非常考察小厂技术主管的影响力。

image.png

上图是统计前端管理群 340 个技术主管的团队情况,发现 176 个主管提交的 HC 中,专家占比达到了 28%,相当于每招 10 个人,就有 3 需要是技术专家,显然市场上不会有这么多技术专家。

无论招聘是否通过影响力,招聘能力都会成为前端团队一把手的核心能力,这个能力短板,直接导致公司业务发展背后的技术团队组建速度出现瓶颈。

无论是 Vue/React/Angular,还是趋于全栈的基础工具研发能力,单领域和跨领域跑的越快越深的童鞋,在市场上的选择空间越大,而企业越来越重视技术投入产生价值的周期和研发人效,所以业务能力/学习能力/管理能力会成为考察候选人非常重要的指标,双方的不对称也会导致小厂越来越难留住优秀的人才(大厂虹吸 + 自身的组织和技术土壤不足),而初中级候选人越来越容易选错团队(入坑后几个月发现不利于成长开始有跳槽动机),这个现状是由于中间层前端管理人才的极度稀缺,并且短期内也不会得到解决。

他对明年的期待

上面简单的聊了下前端行业的观察,接下来聊下他对于明年的期待,也就是还想立哪些 Flag。

image.png

团队能力进一步优化

目前放在 Scott 心目中第一位的仍然是他的心头肉,也就是团队,这个团队虽已成型,但还需要进一步的养成和优化,从人的意识、能力和团队成长环境上继续花心思,让带团队的同学更会带团队,做架构的同学更会落地技术想法,做业务的同学更有决策判断力,让每个人在小菜的这段职业生涯,能为职业规划画上弄弄的一笔。

再直白一些就是有更多同学成长晋升,跟不上队伍发展的同学会得到进一步的优化淘汰,目标是让宋小菜大前端团队无论大不大,但一定要足够强。

前端工程化具备雏形

跑了 2 年多的工具化在 2020 年要告一段落,开始面向 B 端的定制化、稳定性、可维护性、快速迭代等需求,做工程化的考量,前后协同进一步打通,研发上线跟踪更加自动化,这些背后需要强烈匹配业务的形态和规模来做有性价比的探索。

输出更多能量给社区

输出能力的方式有很多,不限于出技术小册、参加和举办技术大会、搭建技术交流台子,甚至是进一步扩大付费的早早聊付费社群,带着公益利他的心态,把这 9 年多的经验和能力转化为更有启发性、更容易理解的方法论和知识体系,来跟更多的人产生交集,并在关键的时候助力推动一把,这是 2020 年最有挑战性的一件事情。

聊到这里,再提下 2020 年前端早早聊大会的 Flag:连续在杭州办 12 场前端技术专题会,全年的话题安排在这里:2020 议题大盘,其中第一场是 2020.1.11 在互联网小镇举行 - 《前端转管理》,与之对应的仓库是:前端早早聊大会

长发留起身体练起来

这两年,由于健康的问题,一直是光头写代码,希望 2020 年可以把身体练起来,然后对应着调理好身体后,把头发留起来,为了抵消这两年光头的烦恼,这次准备留一个长发。

驾照考下来买辆野马

念念叨叨野马好几年了,一直没有把驾照拿下来,也一直没有准备好购买的预算,希望 2020 年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把人生第一台喜欢的车给拿下,毕竟驾照都没有,还怎么开车啊?

尝试运营严肃内推群

经历多年的创业和编程后,越来越笃信一件事情,选对行业很重要,选对公司很重要,选对团队很重要,比他们更重要的是选对老板,我梳理了跟我有深度交集的各个一二线城市的大厂中厂的前端团队技术老板的 HC 情况,会友圈一些优秀的人内推给他们,两边都互惠,让对的人遇到对的技术老板,让对的人遇见我认可信任并看好的技术团队, 2020 年正式启动这个测试项目,让我的社交关系变得更有价值一些。

image.png

结交更多城市的朋友

19 年去了台湾、澳洲、北京、武汉、上海、深圳,认识了不少朋友,有的是创业者,有的是工程师,通过他们对当地的互联网环境、前端工程师社区现状、工程师的工作生活现状都有了很多的看见,也从他们的人生中感受到很多热血的美好的理想,希望 2020 年能去过更多的城市,比如成都、西安、福州、厦门、日本....等等,感受更多的人生、看见更多的风景、储存更多的记忆。

第一次做年度总结,立这么多 Flag,不知是多了还是少了,就看接下来 12 个月的践行了,期待 12 个月后,再来总结的时候,除了完成任务外,可以给自己更多的惊喜。

最后,回应本文标题,即将步入 32 岁的 Scott,你觉得做到而立了么?

至少 32 岁 Flag 已立,总结完毕,未来 50 周,全靠执行力,与各位同行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