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科学地认识和使用 GTD 时间管理法则!

653 阅读9分钟
原文链接: zhuanlan.zhihu.com


科学地认识和使用GTD时间管理


我们容易陷入两种生活状态当中:累成狗,闲成猪


陷入第一种状态时,觉得自己每天都有好多事情要做,作业、培训、报表、项目、工作总结、微信、电话、邮箱……早上出门发现垃圾没扔,晚上回家发现洗衣机的衣服没晾……打开手机看到别人的出行照片和视频才发现,原来心心念念一年的旅行连计划都还没有做……睡前更要挣扎好久才能睡,因为你可能突然想到,单词没有背、买的几本书没看,收藏夹里还有数不清的文章在吃灰……


陷入第二种状态时,你会想:“嗯?我没什么事情要做啊!为什么有的人总是很忙,而我总是找不到事情做嘞?像我这种人,没必要用时间管理吧?!”


不管你是前者还是后者,不妨来试试编辑部专门为你撰写的《重新认识 GTD | 如何科学地认识和使用 GTD 时间管理法则 》吧。


这是第一篇《重新认识 GTD,把事情做好,而不是把事情做完》。关于 GTD 的思维导图分析,如上图所示,你也可以在微信公众号后台回复“时间管理”直接下载。


01.
GTD 不应该被翻译为“把事情做完”。


把事情做完真的有那么难吗?真的。因为没有人能把事情做完。在《只顾着完成任务清单,可能会让你离目标越来越远》当中,我们就强调了这一点。这里不再赘述。



GTD (Getting Things Done )直接翻译为“把事情做完”,本身就很可能让人误解成——你必须做完所有的事情。但其实,“把你需要做的事情列出来,并处理它” 和“把事情做完”是两件完全不同的事情。而 GTD 所强调的,是前者。所以,确切地说,Getting Things Done 应该翻译为,“把事情处理完” 或者 “把事情做好”。这正如 GTD的基本理念一样:真正的生产力不应该通过实现的计划目标的数量来衡量,而应该由本质上有价值的结果来衡量。


所以,整个 GTD 的使用过程,就是对事件进行处理的过程。而它的目的可以从下图当中看到:



第一,清空大脑,把大脑从 “要做什么” 和 “怎么做” 的混乱当中拯救出来(moving planned tasks and projects out of the mind by recording them externally)。第二,让自己随时都能明确地知道,下一步应该做什么(breaking them into actionable work items)。


那么,它是如何清空大脑,把自己从混乱中解救出来的呢?在一篇名为《Getting Things Done: The Science behind Stress-Free Productivity 》的论文中,已经有了大致的解释(在微信公众号后台回复 时间管理 获取原版 PDF 和文章开头的高清 PNG 思维导图。 )。


人在短期内只能记住有限数量的事物,且要从长期记忆当中精准地获取信息是非常困难的。比如,你可以试着在脑子里回忆可乐、饼干的品牌名称,你能想起来几个?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把大脑看成一个不稳定的存储器(硬盘),它不能如你所愿地帮你稳定存储数据,以至于你没有办法快速对它们进行优先级的排序。那么,使用一张纸,或者某款软件作为稳定的外部存储器,某种程度上可以解决这种问题。说人话就是,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从另一方面来讲,过于混乱的待办事项会让你的大脑陷入某种失控感当中,随之而来的,就是焦虑、拖延、感觉压力山大。而利用外部存储器,解决这一问题,可以让大脑重新拥有这种掌控感,伴随而来的幸福感也就随之上升。



02.
GTD 的具体流程。

GTD 几经改版,初版当中为收集(Collect)、整理(Process)、组织(Organize)、计划(Plan)、执行(Do)。现在为捕获(Capture)、明晰(Clarify)、组织(Organize)、回顾(Reflect)、执行(Engage)。


可以看到,新的版本更强调几件事:一是主动性,主动捕获,而不是简单收集;二是强调结果,需要明晰,而不是简单整理;三是在计划的同时,更强调回顾;四是执行更强调与执行对象的密切联系,而不是简单地做。



这五个步骤的具体做法是什么呢?


第一步是捕获。


一言以蔽之,捕获,就是把所有你遇到的大小事情都捕获在一起,装进你的收集箱Inbox)当中。如果是白纸,那就需要一个分区或列表;如果是一款软件,那就需要专门的空间或分区。


第二步是明晰。


明晰的方式,就是一件件拎出收集箱当中的东西,每一件都问自己五个问题:



①这件事可行动吗?

如果不可行动,你捕获的可能是今后需要查阅的参考资料,又或者是今后可能要做的事情,如果都不是,那这是一件不用做的事情。那么这里,就准备三个分区:参考资料Reference)、可能清单Someday/maybe)、回收箱Trash);

如果可以行动,那就进入下一步。



②这件事可以一步搞定吗?

如果不能一步搞定,说明它需要分步骤执行,甚至需要你为它专门制作一个执行方案。对于这种项,需要为它准备一个分区:项目清单“Plan project" task);

如果它可以一步搞定,那就进入下一步。



③这件事可以在 2 分钟内搞定吗?

如果能,那就立即做。比如预约快递、医生,信用卡还款……如果不能,那就进入下一步。


④这件事该我做吗?

如果这件事情你并不是非做不可,而且可以分配给其他人来做,这种事就需要一个单独的分区,叫做等待清单“Wait for" task)。你不需要做,但你需要跟进。



⑤这件事有特定的时间吗?

如果有特定的时间,比如已经预约了医生洗牙、已经约了朋友周六聚会,那么请直接把它放在你的日历当中,或者日程应用当中。让它在特定的时间提醒你。

如果没有特定的时间,请为它准备一个分区,名为执行清单“@Context” task),并专门为它安排时间去执行。



第三步是组织。

实际上,到进行第二步的时候,第三步就已经初见雏形了。除了第一步的收集箱(Inbox),我们在第二步拥有了这些分区:执行清单“@Context” task)、等待清单“Waiting for” task)、项目清单“Plan project” task)、可能清单Someday/maybe)、参考资料Reference)、回收箱Trash)、日历/相关应用



放哪儿呢?


如果你用笔记本或纸,那就需要在其中划分出专门的分区。如果你用的是其他的效率软件,就需要把这些分区部署到其中。GTD 官方认可过的效率软件大概有如下几个:



其中类似 Evernote、OneNote 是需要你从零开始部署的。而像 OmniFocus、Things 之类的应用,更是基于 GTD 等法则专门制作。特别要指出的是,我们之前提到过的iOS提醒事项、以及Microsoft To-Do也在列表当中(前身为奇妙清单<Wunderlist>),这也是我们此前专门为这两款应用制作使用视频的原因。


如下图所示,即为在 OneNote 当中所进行的部署,但根据个性偏好,以及使用场景,会有一定的出入。



为什么这么去部署,以及如何根据实际情况去调整部署,将会在之后的章节中具体讲到。


第四步是回顾。

实际上不难看出,当你第一次建立好的分区并部署好 GTD,从第二次使用开始,当你进行第二步(明晰)的时候,就已经在开始第三步(组织)了。而第四步的回顾,才是及其重要的一步。


回顾你的所有清单,查出错漏,以及检查你的安排是否科学。其中——


①从收集箱出去的项目永远不要再放回收集箱;②项目清单中的事项需要你主动将其拆解,步骤,并为其谋划执行方案,把大项目拆解成小步骤,并分解到其他清单当中。记住 GTD 的第二大目的,随时随地都明确地知道,下一步应该做什么;③要特别保障等待清单、可能清单、回收箱三个分区当中的回顾,主动确定等待清单是否被完成、回收箱和可能清单中的事项是否有变动(变成可执行或其他);④日历或提醒事项应用中的提醒是否恰当,比如下个月末要完成论文是 Deadline,但是否应该这个月就提醒自己,并且分解开来?⑤为第四步腾出专门的时间,比如每天、每三天或每周、每月。


第五步是执行。


其实从这里也可以看到,执行和回顾,也不是两个完全分开的步骤。在具体执行过程当中,就已经在进行回顾,特别是对于项目清单当中的事项来说。


需要记住,执行,是Engage,而不是 Do,换成人话就是,你需要去“拿结果”,而不是做了 “等结果”。


这期内容暂时就到这里。接下来的文章当中,我们可能要涉及的是,GTD 如何部署到常用笔记本或软件当中?执行当中可能出现哪些误区?有哪些注意事项?这些都将发布在我们的网站 http://topbook.cc 高效生活养成计划(简称)类目。戳这里,即可免费加入。



如果你觉得这篇内容对你有帮助的话,请点个赞吧!



Copyright.

吐血出品,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洗稿、盗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