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需求再理解

400 阅读7分钟

 理解用户、需求,是做好产品的基础。

需求的三种深度

第一种深度——观点和行为

表面能听到、看到的东西,一般是通过用户怎么说、怎么做直接表现出来。如果只到这个层次,是做不好产品的。

第二种深度——目标和动机

用户为什么这么说、这么做?如果能找到目标和动机,会稍微好一些。但相对第三层,这里还是要实在一些。比如,用户说希望开始每天健身、跑步,目标是减肥。再往深层挖,其价值观层面的需求可能是为了在朋友面前呈现积极向上、健康的自己。

第三种深度——人性和价值观

最底层的,最稳定的需求,人类社会诞生的千万年来,基本上没怎么变。如果能把需求挖掘到这个层次,就找到了产品最本质的用户价值。


细说第三种深度的需求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是对人性需求最常见的解读,它和弗洛伊德的本我、自我、超我的理论有很多互相印证的地方。


如图所示,生理、安全基本上应对着“本我”这个层次,属于生物的范畴,和动物差别不大;社会交往、尊重基本上对应着“自我”这个层次,属于社会的范畴,人只有存在于社会中,才有这两类需求;认知与审美、自我实现对应着“超我”这个层次,属于意识的范畴,是精神层面的需要。一般而言,底层需求得到较好满足之后才会产生高层次需求,比如衣食无忧后才会产生体验人生多样性的想法,比如进行一次自虐旅行或看一部恐怖电影。

越下层的需求越普适、刚性、工具化,也越难出彩;越上层的需求越细分(场景、时间、空间)。这对做产品也有启发:一个产品所在的时长,随着逐渐成熟和竞争日趋激烈,对用户需求的满足也遵循着类似的规律。比如供给相对丰饶的互联网产品时长,会逼着开发团队不断去思考更多的高层次需求。再比如,食品要优先满足消除饥饿的需求,然后才是好吃、健康、用餐环境、文化内涵、与众不同等等。越靠后的需求,其市场越细分。

案例:逛超市

试着用上面的三种深度分析一下逛超市的需求到底是什么。

观点和行为

用户说想逛超市,可以去实体店,也可以去网上超市浏览、选择、下单。绝大多数人逛后或多或少都会买点东西。这个深度上,用户几乎都一样,看不出什么差别。

目标和动机

有人可能要一次性补充家里几周的日常所需,所以会特意看,开车去郊区的仓储式超市批量采购。有人可能是晚饭后散步消食儿,走到了家门口附近的超市,顺便买了点零碎的小商品。有人喜欢逛网上超市,是因为这样能买到一些小众商品。有人必须要逛进口商品超市,因为对生活品质有着严格的要求,而且想感受高级的购物体验。有人把逛超市视为一家人一起聊天、增进感情的机会和最佳场景(逛其他任何地方,都会有人没需求或感到无聊,只有在超市,男女老少都能找到一些自己需要的东西,还可以通过互相建议找到共同话题),等同于参与一次家庭团建。

到这里,目标和动机开始不一样了。

人性和价值观

更多的细分开始出现。比如逛网上超市的人,有为了省钱的妻子,他觉得应该勤俭持家,打造一个贤良淑德的形象;有为了省时间的职场人,他觉得应该把更多时间用来打拼,从而获得更好的社会地位;有为了买限量版商品的玩家,他就要有一种与众不同的感觉,这样在玩家圈子里可以炫耀、获得羡慕的目光;有行动不便的老人,本来买任何东西都需要别人帮忙,现在可以自己搞定了,他获得了一种自尊。

同样一个逛超市需求,需求的根源确能细分出这么多,我们就不得不针对这些细分不断地去思考,怎样才能更好的满足各种需求。

如何理解战略需要这类内部需求

战略、需要这类来自公司内部的需求,是开发产品工作中经常会碰到的。还会有一些来自各种岗位同事的内部需求,比如:运营要求营销活动可以自由配置中奖率;产品经理要求监控各种数据;开发评估出来的性能要求;客服需要一个可以半自动处理用户反馈的后台;实施过程中还会冒出来各种限制条件……

怎么理解这些内部需求和狭义用户需求的关系?

首先,因为提出者都是广义用户,所以这些需求都要考虑,但要判断主次。

然后,要分清楚手段和目的。公司成立后,通过服务外部用户、满足外部用户价值来实现商业价值才是最终目的,而搭建团队只是达成目的的手段。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KPI(关键绩效指标),它本是战略落地的手段,用来衡量战略的完成度,但经常被误以为是目的,变成了片面追求的数字。举几个让人哭笑不得的KPI:

第一个,提高火车的上座率。

有个地方想出一个超级有效的办法:把车厢数量减少,比如16节变8节,上座率直接翻倍。

第二个,改善北京的空气质量

北京蓝天数由1998年的100天提高到2010年的286天,但空气质量并没有改善,只是更改了监测站的地点。2006年,关闭了当时两个空气污染最严重的监测站,2008年又将监测站搬到了六环以外远离市中心15-20公里的地方。这样,空气质量的平均水平得到显著提高。

第三个,校车不能再出事故了

新闻里说,受甘肃幼儿园校车事故及各部门严查校车的影响,多所学校决定取消校车接送。为了送孩子上下学,家长们各显神通,有的包三轮车,有的拼租面包车,有的自己抽时间接送。

第四个,春运不能让一个学生站着回家

如果你去学校附近的代售点买票,问:有卧铺吗?答:没有。又问:坐票呢?又答:也没有。再问:站票呢?再答:有,但是不卖给学生!
终极问:为什么?终极答:因为铁道部规定,今年春运不让一个学生站着回家!

上述例子有些夸张,但为了满足公司战略需要,伤害用户的情况确实比比皆是。这是公司规模变大后很难杜绝的现象,牵涉到一个很深刻的管理学命题:各层员工到底对谁负责?

由以上分析可知,最重要的用户还是外部的。满足任何战略需要的内部需求时,心里都要时刻想着外部用户,防止本末倒置。战略需要而用户不需要的茶品,往往没有好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