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久没更新了,对不住大家,4月中旬会恢复常规更新。
距离上次更新已经3个月,上一篇提到一个产品同事的离职,表达了自己的不舍之情,现在自己也要离开小米了,下一个起点还没最终确定,有点期待。
过去3个月,对一些事情又有了新的感悟。
对自己的缺点认识更深刻,老好人的性格,让关键任务的进度一再延期,团队略显疲态。
自己的技术能力、架构能力还需要进一步实践和提升,带人、激发人的能力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自己下一阶段的目标渐渐清晰了。
下面来总结下这段时间的思考和想法。
我看我们组
我们对接的业务方很多,包括国内小米商城、小米有品、小米之家、公司内部呼叫中心、海外印度、海外其他国家等,每个业务方都会单独向我们提需求,对接到我们的产品。
产品和业务方对接完需求细节后,就开始召集研发、测试、设计开需求宣讲会,大家对需求没有问题,就开始排期开发了。
我觉得这中间有个很严重的问题,没有站在整个系统的角度,去分析这个需求要不要做,与系统整体的规划和迭代有没有冲突,如何设计会更好。每个业务方的需求必应,分割地去设计和实现每一个需求,开发成本和维护成本大大提高,效果也会比较差。
我们组面对的是做不完的零散需求和反馈不断的线上问题,都显得很疲惫,更别说有什么业务和技术上的成长了。
这是我和产品的锅,虽然年初有年度规划,每季度有季度规划,但还是割裂的去看每个业务方提出的需求,缺少整合和分析,更别说自己对整个客服产品的思考和规划了,有也是只停留在PPT。
业务比较强势,整个部门也没有特别好的解决方案,业务方面的人才也是缺失的。我们组武汉有几个人,很有想法和魄力,正在按自己的规划主动进行整体技术改造,祝福他们能够取得想要的成果。
技术专家很重要,业务专家更重要。
管事和管人
作为管理者,管事和管人是很重要的2部分。
做事情需要考虑投入、产出,给团队和公司带来的价值,这也是评估一个需求要不要做很好的一种方式,我很缺失这方面的考虑,关注的还是一个一个的需求如何实现。
做成一件事情,需要协调各方面的资源,可能涉及到跨组、跨部门,沟通能力和协调能力显得很重要,为人处事能力比较好的人会显得更自如。
实施计划以及跟进同样重要,尽量避免研发人员受外部的干扰,事情负责人有过滤&排期需求变更、新需求插入、线上问题的义务,这样不仅能保证事情按时按质地完成,还能让研发人员更专地注研究业务和技术。
一个公司最大的资产就是人才,选人很重要,招聘一定要严格把关,阿里的面试流程就很严格和规范。其次,有严格的奖惩制度,能人多捞,阿里有严格的361考核制度,30%的人绩效打的好,60%的人绩效一般,10%的人强制淘汰,这样能激发大家的投入力,避免养老和不负责任的同事坏了一锅汤。
优秀的人难寻,深刻感受到能人的重要性。
管人方面,我的经验太欠缺了,给团队带来了很多问题,很多是因为我的老好人性格导致的。
对事不对人,放任和宽容反而会害了他人,坏了整个团队。
面试
各种原因,有了换工作的想法,年初就开始有意识的准备面试,准备的时候,才发现好多基础知识已忘之脑后,意识到平时的主动学习和积累多么重要。
这次求职的主要决策点是,加入一家真正技术驱动/产品驱动的公司,提升自己在高并发、大数据方向的技术能力,为自己以后成为偏技术的leader打下基础。
我从年初就开始陆陆续续投简历,前后面试了头条、美团、去哪儿、神策数据、58转转、搜狗、阿里云等,大家都说今年是互联网寒冬,一些公司停止招聘或者HC少,但如果你为你之前的职场努力付出了,机会还是有很多的,只是对人的能力要求提高了。
从面试过程来看,基础知识还是最看重的,比如多线程并发处理、IO相关知识、网络相关知识、常用的数据结构和算法。对自己参与过的项目一定要熟悉,后面轮的面试会问一些技术细节、遇到的问题、自己的优化想法、对以后的规划等。
不同公司会有一些偏重,头条比较重视算法,一般会要求手写代码,我挂在了二面的一个算法上,阿里和美团比较注重实际工作中的一些技术,要对项目架构和用到的技术做到心中有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