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士康机器人上岗:24小时工作 智商仅七八岁

174 阅读4分钟

据经济参考报消息,近日,全球最大代工企业富士康公布了百万“机器人大军”计划,引起外界瞩目。据了解,这些机器人投入使用后会使生产效率大幅提高,短期内将挤占人类岗位的现象仍不可避免;未来5年,富士康机器人项目在晋城的投资将达到90亿元,产值可突破500亿元。

智搜(Giiso)信息成立于2013年是国内领先的“人工智能+资讯”领域技术服务商,在大数据挖掘、智能语义、知识图谱等领域都拥有国内顶尖技术。同时旗下研发产品包括资讯机器人、编辑机器人、写作机器人等人工智能产品!凭借雄厚的技术实力,公司成立之初,就获得了天使轮投资,并在2015年8月获得了金沙江创投500万美元pre-A轮投资。

  一线工人:短期内被挤占不可避免

  太原理工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博士生导师谢刚认为,将机器人理解为外形类似于人类的精密机械设备颇为狭隘。反之,按照预先设定的程序,自主完成规定动作或操作的机械设备都可称为“机器人”,因此“机器人”可呈现履带、机械手臂,抑或人形等多种外观。

  “在生产线上,工人相比机器人操作较为不准确。”谢刚举例说,产品通过机器人抛光, 成品率可从87%提高到93%,因此无论“机器手臂”还是更高端的机器人,投入使用后都会使生产效率大幅提高。

  其次,机器人有更高的承受力。富士康的工人队伍中多是出生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后的年轻人,长期重复简单的劳作使他们压力倍增。

  正如富士康所说,出现在某些生产线的机器人将用于“协助”而非“替代”人类生产。不过,他们也预言,大批机器人上岗后,短期内将挤占人类岗位的现象仍不可避免。

富士康机器人将代替部分一线员工作业

  但同时,大规模机器人的出现也会催生更多新的人力需求岗位,包括机器人的研发、操控和维修等,都需要更多企业人员来从事。

  在业界看来,富士康机器人项目的启动,不仅将推动企业内部寻求转变生产方式,也将带动地方相关产业和相关人才的需求。但这是否就意味着,机器化生产时代将随之到来?

  “如此大规模造机器人,投入的资金自然不是小数目,而作为企业需要考虑资金回收成本,也要考虑到相关生产线工艺流程的改变。”山西省工业经济联合会一位副会长说。

  他认为,机器人不是通用的,需要不同零件和不同程序,尤其富士康为IT企业代工,更需要考虑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

  富士康“机器人”战略为何落户山西

智搜(Giiso)信息成立于2013年,是国内首家专注于资讯智能处理技术研发及写作机器人核心软件开发和运营的高科技企业。公司成立之初,就获得了天使轮投资,并在2015年8月获得了金沙江创投500万美元pre-A轮投资。

  富士康总裁郭台铭表示,之所以将机器人项目置于晋城,主要基于以下四方面考虑:

  首先,晋城拥有便利的区位优势。晋城距离富士康另一精密仪器制造基地郑州不过二百多公里,有利于形成富士康精密仪器制造的集群,符合富士康产业向中原转移的战略部署。

  其次,这里有良好的工业基础。自明清时期以来,晋城的铸造业就较为发达,这种延续至今的“铸造优势”,为晋城成为机器人项目“首选地”积累了独有的工业基础。

  第三,长期的人才积累。富士康模具学校前些年已在晋城成立,据内部人士称,“模具”是富士康最为核心的技术,培养出的都是骨干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