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付行业的核心在于不断地拓宽和开拓新的应用场景

167 阅读6分钟
原文链接: mp.weixin.qq.com

大家都知道,支付行业由微信和支付宝垄断了,两个巨头,去到哪里,就垄断到哪里,寸草不生,片甲不留。

这的确很可怕。

但是,巨头虽然强大,它也不可能吃下一整个市场。尤其是当一个市场足够大的时候。好比银行,银行就是金融行业的一个分支,光是这一个分支,它的市场和资金量就足够吓人,尤其是在中国这样庞大的国家。没有一家银行可以通吃所有的市场,所以才会有宇宙第一大行,中国五大行,各个城市的城市商业银行,各个地区的农村商业银行,各个农村的农村信用社,这些不同规模和性质的银行,虽然都是银行,虽然都是吸收存款,然后向外面放贷,但是它们面向的客户群不同,大银行挣大钱,小银行赚小钱,它们属于银行这个行业的各个细分行业和各个垂直行业。

况且,最早的支付公司,根本就不是什么微信和支付宝,而是易宝和环迅等公司。

微信和支付宝,现在做大了,做的大都是正规生意。其他公司,多多少少有点打擦边球,这个可以理解。

但是在线支付,为什么还有细分行业和垂直行业?道理亦如上。

微信和支付宝,更多的是面向C端用户,即个人用户,涉及到的商家,也是因为这些商家要和消费者打交道。一切都是围绕用户转的。因为用户和消费者的基数最大,符合最大利益原则,当然首先要吃掉的市场就是这一块的市场。

除了个人用户/个人消费者,以及这种基于个人用户和消费者的商家,除此之外,还有大商家、大中型企业、互联网金融公司、政府机构、事业单位等等。

这些商家不是简单的用户和商家,而是业务场景比较复杂和特殊,相应的技术解决方案肯定也不一样。都有非常复杂的业务,你要非常了解客户的需求,同时又能针对各个行业提供普适的解决方案。

微信和支付宝,由于有大钱要赚,不可能有太多的精力去为这些大商家一个个的去定制化开发。那也不符合巨头做事的风格。

于是,剩下的市场,就只能由这些小玩家去争抢了。

不要说每个细分行业,哪怕是细分行业的某一家大公司/大机构,流水都是成百上千亿,吓死人。拿千分之一的利润提成,就是大几千万,这笔生意,就值得做。

比如,医疗行业。支付在医疗行业的细分。现在医院在支付这一块是相当落后的,可能还不及一个街边摊。为什么?因为医院有对账的需要,有财务部门,有审核,资金不能出差错,要各方面进入和出去都要对的上。最后,还有一点原因,就是大部分医院可能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就已经开始应用了很多信息化软件,包括财务软件,而且他们的系统也是经过了很多年的升级换代的,第一,用习惯了,第二,也没觉得不好用。但是随着在线支付,特别是近些年兴起的移动互联网当中的移动支付的出现和普及,老百姓就感觉他妈很不方便。

去医院,去政府单位办事,缴费,交钱,都是这样。

我上次去医院入户体检,一大早7点钟起床,七点多就出发,9点钟就到了医院,结果医院那个叫人山人海,一会儿不能扫码支付,一会儿不能刷银行卡,一会儿只能刷某个银行的银行卡,一会儿又只能现金支付,搞得好多人都在那里骂娘,张口就来什么破医院,各种难听的话。

这里不是批评政府,因为政府和事业单位也是在一点点的变好,只不过速度有点慢。

这里主要想说的是,为什么会导致这种情况的背后原因,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资金量一旦很大,就必须要财务和会计来对账和审核。流水很大,对账和审核也很不方便,第一,容易出错,第二,工作量很大。

稍微大一点规模的公司,都有专门的财务人员和财务部门,一个公司变得庞大起来之后,把账算清楚就成了一件非常难的事情,预算和支出也成了每年开头和每年年底的重中之重的大事。不同公司的财务部门,有对账的需求,而且是有极其强烈的需求以及安全性的要求。对账的需求,往往来自两家公司双边对账,甚至是多家公司一起对账,对起来没日没夜没完没了,最后还是对不清楚。

比如 ,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公司。大公司/大机构,怎么和银行打交道,一个需要管理钱,一个有权利管理钱,但是银行又不屑于拿那么多的精力去赚这微薄的利润,做这吃力不讨好的事,那怎么办?只能由银行提供信用担保,再找一家第三方公司,比如第三方支付公司,来解决这个问题。

互联网金融公司找第三方支付公司做资金存管到银行。 这样,一举三得,不,一举四得,客户、银行、第三方公司、政府都开心,都有钱赚,只要有钱赚,这个事情就有干头。

现在的互联网金融公司,把用户的钱托管到银行,找的就是第三方支付公司,大家坐在一个桌子上,把协议签了就可以了。

比如,航空旅行。易宝为航空旅行行业,专门成立了一个部门和事业部。 

比如,游戏充值,水电煤气各种缴费。

比如,新零售。支付在零售行业的细分。

支付公司的正确做法是, 每个应用场景都要成立一个单独的事业部门。  自己拉客户,自己做技术,自负盈亏。

支付,或许不是支付,而是一个应用场景。  单纯的支付公司,会不会死掉?  如果不会死掉,日子也是相当的不好过的。  总之,要不段的拓宽支付核心业务的应用场景,  不管是外汇局的跨境支付牌照,还是其他的什么支付。  比如,微信扫码坐公交车。  微信扫码坐地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