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的 2017 博客整整停更了一整年。大概几个原因:
- 借口好,工作忙让人心安理得,毕竟龙神说过:要警惕那些博客写的好的产品经理
- 怕笑话,过去一年想的多,动手少,没什么拿的出手的成绩,说出来怕大家笑话
- 懒折腾,终于『戒掉』了自己不断体验新工具、新产品、新知识的习惯,这不是好事
在公司内部做过过去一年的工作总结,此文把涉及工作的部分删掉,并把一些思考、错误写出来供自己以后回顾。反复组织,依然比较零散,不成体系,请勿见笑。
产品思考
存在即合理,每一个用户都值得被尊重
过去的一年,我重新认识了快手、咪蒙、头条这些在精英阶层看起来下里巴人的产品。产品永远是为了服务用户所存在的,在 13 亿人口体量的国家中,需要分析政治、经济、文化现状加之以用户画像分析才能够做出现象级的产品。也许在产品初期建立的时候,只是一个偶然,但是在逐步壮大的过程中,产品需要和用户一起成长。存在即合理,需求无贵贱。
从线上功能回归线下场景,降低用户认知成本
这里的线上和线下说的并不是 O2O,而是任何一个线上的功能都对应着过去存在的一些事物。基因靠生物遗传,而文化则是靠外部遗传,文化是慢慢演变的。目前主流的科学思想、男女平等、性取向自由都是慢慢演化的产物。回归需求,任何一款爆款功能都能追根溯源,找到更原始的一种场景。比如:频繁刷爆朋友圈的课程邀请,就是一直以来的分销模式有了新的土壤来孕育,而分销模式早已存在并被大家认可。
时间影响对错,甚至是决定对错
很多人把一些产品的成功简单地归功于产品体验,但事实上切入市场的时机也极为关键。假设在 10几年前国内互联网还不够发达的阶段推出知识付费、版本付费类的产品,是否有可能成功。答案大概率是否定的,用户观念、支付体验、内容生产等方方面面都可能达不到今天的标准。也许你的方向是对的,产品体验也很好,但是依然没有市场,很有可能真的是用户太『笨』了,他们还没到能够理解产品的时候。
功利主义的产品价值观
在工作中有时候会遇到如何判断需求的优先级,A 和 B 都很重要,排除老板、技术难度等方面的干扰,到底哪个先做呢?这个时候倾向于选择引入一个概念就是量级。产品经理应该追求最大化的用户价值,用户价值 = 量级 * (新用户体验 - 旧用户体验 - 学习成本)
,此处参考了俞军老师之前一篇文章的观点。从这个公式推演,当你要创业或者新产品的时候你需要选择一个巨大的市场/需求,才有机会创造更大的价值,哪怕只能做出一点点小的改进都会被量级所放大。
工作方法
为别人的错误寻找借口
我们每天都会看见很多错误,竞品愚蠢的产品决策、老板在犹豫过程中错过机会、同事犯了本不该有的低级错误。这个时候做坏人可以嘲笑一下就过去了,做普通人可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假装看不到,但作为一个产品我更希望能找到他们这么做的理由和动机。动机是人类大部分行为的基础,和破案一样在做产品的过程中只有知道各种人的动机才能掌握真相。比如:疼痛就是身体赋予我们一种精妙无比的设计,人为什么要疼呢?不疼会不会更好,答案是否定的,人感觉到疼痛才会躲避危险,生命才能够生生不息。疼的动机是让你躲避危险,而不是让你感觉到疼。
学会拒绝
任何人在提需求的时候都应该拒绝,然后解决他的问题和困惑。用户如此、同事如此、老板亦如此。大多数提反馈意见的人都没有经过深思熟虑,更多的是遇到问题,顺口说一句他认为的解决方案,而真正应该如何解决是产品需要纵观全局,深思熟虑的决定。什么是好需求:用自己的解决方案包装成老板需求来解决用户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