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7日,中央网信办发布了《“十四五”国家信息化规划》。
该规划中指出了到2023年、2025年要完成的优先行动,包括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提升行动、企业数字能力提升行动、前沿数字技术突破行动、数字贸易开放合作行动、基层智慧治理能力提升行动、绿色智慧生态文明建设行动、数字乡村发展行动、数字普惠金融服务行动、公共卫生应急数字化建设行动、智慧养老服务拓展行动。
遵循信息化发展规律,坚持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坚持补短板与锻长板相结合,坚持循序渐进,区分轻重缓急,优先推动基础能力、战略前沿、民生保障、基层治理等领域信息化专项行动,加快在核心技术、数字经济、数字社会等领域取得新的重大突破,推动数字民生保障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让人民群众在信息化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一)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提升行动
行动目标: 到 2023 年,全民数字技能教育教学资源体系初步形成,信息弱势群体数字素养与技能明显提升;到2025 年,全民数字技能教育培训广泛普及,让人民群众共享信息化发展成果。
搭建全民数字技能教育资源体系。 统筹制定全民数字技能教育推进方案,充分调动教育机构、公共图书馆、运营商、企业等社会资源,优化和拓展数字技能教育资源和获取渠道,分级分类推进线上线下数字技能教育培训试点示范。加强融媒体平台建设,更好满足各类社会群体学习需要。
开展数字技能教育培训。 面向公众开展智能终端使用、就业、就医、消费、商务、金融、网络安全等多样化数字技能培训项目,推广和普及全民数字技能教育。在大中小学设臵常态化、场景化数字技能课程,激发数字创新潜能。将优质传统文化道德规范与数字礼仪教育相互结合,厚植数字公民责任意识,优化数字生活环境,提升数字生活品质。
精准帮扶信息弱势群体。 充分调动社会各方资源,开展面向低收入群体、老年人、残疾人、孤儿、留守儿童、困境儿童以及革命老区、偏远地区、民族地区、脱贫地区居民等重点人群的常态化数字技能帮扶,有效提升信息弱势群体在数字设备使用、在线服务获取、数字消费、网络欺诈防范等方面的素养水平。注重线上线下服务方式柔性融合,提供无感帮扶,实现信息服务全覆盖。支持民族语言语音、视频、搜索技术和软件研发,加强民族地区数字化教育内容建设和文化产品供给。
(二)企业数字能力提升行动
行动目标: 到 2023 年,大中型企业数字能力发展体系初步建成,融合发展新模式新业态蓬勃涌现;到 2025 年,企业数字能力全面提升,大型企业整体步入集成融合、生态创新阶段,中小企业质量效益显著增强。
加快企业数字能力标准体系研制推广。 围绕企业数字能力建设,构建数字化转型方法论和数字化转型标准体系,形成一批实用型配套方法集、工具箱和案例集。制定重点行业领域数字化转型路线图,分行业、分能力、分阶段推进数字化转型标准体系贯标,组织开展数字化转型诊断对标,全面推广两化融合管理体系。
分级分类推进企业数字能力试点示范。 以行业龙头企业为重点,开展企业数字能力建设试点示范,聚焦产品创新、生产运营管控、用户服务、生态合作、员工赋能、数据开发等数字能力发展方向,分级分类打造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样板,推动企业运营管理从职权、流程驱动型向数据驱动型转变,业务模式从业务数字化向数字化业务转变,企业间合作从业务协同向能力共享、生态共建转变,发展模式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培育形成一批数字企业、生态引领型企业。
完善企业数字能力建设市场服务生态。 加强政府引领,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产业联盟作用,推动建设数字化转型公共服务平台,提供能力深度诊断、供需精准对接、解决方案融合、知识经验分享、专业人才培育、宣贯交流推广等服务和整体解决方案。鼓励第三方服务机构创新服务方法工具,形成一批集战略咨询、管理优化、解决方案创新、数字能力建设等于一体的新型服务机构。鼓励各级政府、龙头企业、金融机构、社会组织等开展能力分级采信试点,探索以能力为纽带的企业新型信用体系,持续激发企业转型动力。
(三)前沿数字技术突破行动
行动目标: 到 2023 年,人工智能、区块链、量子信息等前沿数字技术研发取得明显进展,在若干行业落地一批融合应用示范;到 2025 年,前沿数字技术创新生态体系日益完备,行业级融合应用示范标杆不断涌现,产业规模快速提升。
推动人工智能规模创新应用。 完善人工智能基础理论体系,开展人工智能与神经科学、认知科学、心理学、社会科学等基础学科前沿交叉研究。建设发展人工智能开源社区,构建人工智能公共数据集。推动人工智能开源框架发展,打造开源软硬件基础平台,构建基于开源开放技术的软件、硬件、数据协同的生态链。围绕国家战略和产业需求,加快人工智能关键技术转化应用。开展人工智能伦理规范研究,探索建立保障人工智能健康发展的法律法规和伦理道德框架。
推进区块链技术应用和产业生态健康有序发展。 着力推进密码学、共识机制、智能合约等核心技术研究,支持建设安全可控、可持续发展的底层技术平台和区块链开源社区。构建区块链标准规范体系,加强区块链技术测试和评估,制定关键基础领域区块链行业应用标准规范。开展区块链创新应用试点,聚焦金融科技、供应链服务、政务服务、商业科技等领域开展应用示范。建立适应区块链技术机制的安全保障与配套支撑体系。
布局探索量子信息技术研究。 加强共性关键技术和基础器件研发。超前布局量子通信、量子计算、量子传感技术研究,推动量子计算应用探索与产业生态体系建设。探索构建量子信息网络技术与标准体系。
(四)数字贸易开放合作行动
行动目标: 到 2023 年,数字贸易服务能力显著增强,数字贸易统计体系基本形成;到 2025 年,数字贸易服务体系基本形成,国际竞争力位于前列,数字贸易发展支撑能力显著提升。
开展数字贸易先行示范。 依托自由贸易试验区、海南自由贸易港等,建设数字服务出口基地,加快打造数字贸易重要载体,形成数字服务出口集聚区,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数字贸易先行示范区。
完善数字贸易服务体系。 加强对数字贸易企业海外市场需求、法律法规等方面的信息服务。推动建设中国—中东欧国家海关信息中心,探索开展“智慧海关、智能边境、智享联通”合作试点,完善“单一窗口”建设,优化推广“一带一路”海关信息交换共享平台,提升海关智能化和通关便利化支撑能力。扩大数字贸易市场对外开放,促进数字贸易区域协调发展。
健全数字贸易发展支撑体系。 建立数字贸易统计制度和方法,完善相关统计监测、运行和分析体系。探索符合新时代数字贸易发展特点的监管体系,加强监管协作,探索监管创新的容错机制。
(五)基层智慧治理能力提升行动
行动目标: 到 2023 年,基层智慧治理规划、政策和标准规范更加完善,数据资源整合取得明显成效,支撑基层社会治理水平大幅提升;到 2025 年,精细化服务感知、精准化风险识别、网络化行动协作的基层智慧治理体系基本建成,有力支撑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完善基层智慧治理整体规划。 统筹推进智慧城市、智慧社区建设,强化基础设施、系统平台、应用终端、服务资源、数据融合、安全监管等整体规划设计和集成。制定基层智慧治理标准体系,推动信息识别技术、高分卫星遥感影像、三维地图、视频图像以及智能感知等技术在基层治理的应用。
推动基层数据资源整合共享。 完善地方与部门数据共享交换机制,依托国家数据共享交换体系,压实省级政府数据共享应用主体责任,加强省、市、县、乡镇(街道)四级共享交换机制建设,推动基层政府与垂直部门的数据共享融合,促进部门数据根据需要向基层开放使用。完善地理信息等基础数据,高质量建设楼宇、房屋、人员、企业、设施等基础对象电子档案库,提升数据完整性、规范性和准确性。加强基层数据关联比对分析和精准化运用,提升基层疫情防控、社区安防等方面风险预警和管理决策水平。
提升智能化应用能力。 推动数字政府服务能力向基层延伸,推进基层服务流程优化再造。依托“互联网+”、自助终端等整合集成政府机构、社会组织及第三方提供的服务,实现基层证明电子化和规范化。建设开发智慧社区信息系统和简便应用软件,整合接入公安、城市管理、卫生健康、交通、应急等部门业务系统和网格员、视频图像、移动终端等信息资源,实现辖区“一张网”全时感知、“一张图”全面监控,全面提升基层治理的感知、干预、调配等综合能力。
促进群众参与治理。 积极运用互联网创新基层党组织和群团组织活动方式、机制和载体。提升城乡基层党建信息化水平,完善基层党组织领导的群众自治制度。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拓展群众参与基层治理渠道,推动基层组织建设和信息发布、政策咨询、民情收集、民主协商、公共服务、邻里互助等事务网上运行。打造“互联网+群防群治”体系,提升监管部门对公众举报线索的网络核查和快速处臵能力。
(六)绿色智慧生态文明建设行动
行动目标: 到 2023 年,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国家公园、水利和能源动态监测网络和监管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到 2025 年,自然资源监管、生态环境保护、国家公园建设、水资源保护和能源利用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大幅提升,有力支撑美丽中国建设。
加强自然资源和国土空间的实时感知、智慧规划和智能监管。 优化完善自然资源、国土空间和自然地理格局等基础信息,推动涵盖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和资产管理、国土空间规划实施、耕地保护、生态修复、海洋资源监管、气象灾害、地质灾害与海洋灾害监测等的动态感知技术能力提升,按照“统一底图、统一标准、统一规划、统一平台”的要求,推进自然资源三维立体“一张图”和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建设。强化综合监管、分析预测、宏观决策的智能化应用,提供自然资源和国土空间数据共享与服务。
打造智慧高效的生态环境数字化治理体系。 提升生态环境智慧监测监管水平,完善生态环境综合管理信息化平台,支撑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推动区域生态环境信息化协同治理,与公益诉讼共享有关资源,提升风险防范和一体化保护能力。支持京津冀、长三角区域打造大气环境协同治理信息化示范区,支持长江经济带、黄河流域、成渝双城经济圈打造水生态环境系统治理信息化示范区,支持粤港澳大湾区打造绿色生态城市示范区。加强应对气候变化信息化能力建设,推进气候资源开发利用,促进绿色低碳发展。完善“一带一路”生态环保大数据服务平台,推动生态环境标准规范、数据资源、监测网络、云服务资源国际合作共建。提升林草生态网络感知能力,完善生态系统保护成效数字化监测评估体系。加强长江禁捕执法监管能力建设,提升水生生物智能监测评估和保护管理水平。
推进智慧水利建设。 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水利业务融合,完善大江大河监测体系,加强水利大数据应用,加速推进水文、水资源等重要水利数据有序共享。以流域为单元提升水情测报和智能调度能力。加强国家水利综合监管,持续推进国家节水信息化管理能力提升。
建设智慧能源系统。 推动能源与信息领域深度融合,提升电网、油气、煤炭基础设施信息化和智能化水平,推动构建源网荷储互动、多能协同互补、用能需求智能调控的能源系统。实施国家能源管理与监管信息化工程,制定统一的能源监管标准规范和监管数据指标体系。
(七)数字乡村发展行动
行动目标: 到 2023 年,数字乡村发展行动的政策体系、标准规范更加完善,国家数字乡村试点示范效应明显,城乡信息化发展水平差距进一步缩小;到 2025 年,数字乡村建设取得重要进展,乡村 4G 深化普及、5G 创新应用,城乡信息化发展水平差距显著缩小,初步建成一批兼具创业孵化、技术创新、技能培训等功能于一体的农村创业园区(基地),培育形成一批叫得响、质量优、特色显的农村电商产品品牌,完善乡村物流配送网点设施。乡村网络文化繁荣发展,乡村数字治理体系日趋完善。
完善升级乡村基础设施。 推动城乡信息化融合发展,加快建设农村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深化农村光纤宽带、移动宽带覆盖,推动有线电视网络 IP 化、智能化改造升级。加快推动水利、公路、电力等基础设施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推进乡村智慧物流发展。加快推进农田建设数字化改造,加强全国农田综合监测监管。提升乡村气象灾害监测能力。
发展农村数字经济。 加快发展智慧农业,推动新一代信 息技术和先进适用智能农机装备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经营各环节各领域。加强国家农业农村大数据发展应用,建设国家农业农村大数据平台,建立农业农村大数据“一张图”。完善农业基础数据资源体系,持续推进重要农产品全产业链大数据建设。深入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和“数商兴农”工程。推动“互联网+特色农业”“互联网+乡村旅游”深入发展,培育都市农业、观光农业、创意农业等新业态,扩大农村信息消费。
推进乡村智慧治理。 深化智慧党建,推动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引领、动员、组织、服务社会能力。探索数字乡村治理新模式,以数据驱动、信息共享、数据挖掘等方式破解乡村治理面临的复杂问题。加强信息技术在乡村群防群治、联防联治中的应用,提升应急管理、防灾减灾和疫情防控水平。推进智慧公共法律服务,促进法治乡村建设。提高村级综合服务信息化水平,大力推动乡村建设和规划管理信息化。提升全国农村房屋管理信息化水平。
提升信息惠农服务水平。 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乡村信息服务体系,丰富市场、科技、金融、就业培训等涉农信息服务内容。推进乡村教育信息化建设,帮助乡村学校开足开好开齐国家课程。加快“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优化农村医药卫生管理和服务模式。推进乡村优秀文化资源数字化,加强乡村网络文化引导。
提升脱贫地区可持续发展能力。 推动网络扶贫行动与数字乡村战略无缝衔接。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健全防止返贫大数据监测平台,加强相关部门数据共享和对接,充分利用先进技术手段提升监测准确性。支持脱贫地区纳入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加快提升农民数字技能,大力培育新农民队伍。
(八)数字普惠金融服务行动
行动目标: 到 2023 年,金融业数字化转型成效明显,金融服务模式更加完善,产品供给更加丰富、业务触达范围更加广阔;到 2025 年,先进可靠、富有弹性的基础设施服务体系基本形成,金融业初步实现数字化、智能化,金融普惠性和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显著增强,形成与金融科技相适应的监管体系,为新发展格局提供全方位金融支持。
完善数字金融基础设施。 优化基础设施布局,促进数字金融服务适度竞争。推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促进要素自由流动。进一步完善征信体系,加快完善重点领域信贷流程和信用评价模型。升级改造支付清算体系,提升风险防控和运维保障能力。进一步完善金融业综合统计,加快国家金融基础数据库建设。加快我国金融信息服务业健康发展。
提升金融服务百姓民生水平。 综合运用区块链、5G、边缘计算等技术打造多层次、广覆盖的金融服务新模式,推动数字融资、数字函证等不断成熟完善,提高金融服务的触达能力。切实保障金融消费者在使用智能化金融产品和服务过程中的合法权益,着力解决老年人等群体面临的数字鸿沟等问题。加强涉农金融产品创新,加快城市地区优秀金融科技实践成果在乡村应用推广。扩大金融服务半径,提升服务效率,构建以安全为前提、以百姓为中心、以需求为导向的数字普惠金融服务体系,实现普惠金融健康可持续发展。
增强金融有效支持实体经济能力。 支持市场主体运用数字技术重构金融服务流程,在保障数据安全和个人隐私前提下,深化跨行业金融数据资源开发利用。完善全国中小企业融资综合信用服务基础设施,加强水、电、煤、气等企业信用信息归集共享,提高中小企业融资可获得性。建立健全交易报告制度与交易报告库,增强金融市场透明度。优化产业链供应链金融供给,将金融资源配臵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实现各类企业特别是民营、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增量、扩面、提质、增效。加强与国际、区域金融市场、规则、标准的软联通,推动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性开放。
完善金融科技创新监管体系。 加大监管基本规则拟订、监测分析和评估工作力度,探索金融科技创新管理机制,提升穿透式监管能力,防范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强化金融科技监管,全面推广实施金融科技创新监管工具,加强金融科技创新活动的全生命周期管理,筑牢金融与科技风险的“防火墙”。推进金融科技跨境金融服务的全球治理。
(九)公共卫生应急数字化建设行动
行动目标: 到 2023 年,公共卫生应急数字化体系更加完善,信息化支撑疫情常态化防控能力大幅提升;到 2025年,公共卫生应急数字化体系功能进一步提升,信息化对提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响应能力发挥显著作用。
强化公共卫生监测预警能力。 提升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能力,提高评估监测敏感性和准确性。建立智慧化预警多点触发机制,健全多渠道监测预警机制,提高实时分析、集中研判能力。支持公共卫生机构和医疗机构数据共享,实现相关信息快速报送,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臵。
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响应能力。 加强集中统一高效的公共卫生应急指挥能力建设,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响应机制。积极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等数字技术,在疫情监测分析、病毒溯源、防控救治、资源调配等方面更好发挥支撑作用。健全统一的国家储备和应急物资保障系统,优化应急物资产能保障和区域布局,提升储备效能。
(十)智慧养老服务拓展行动
行动目标: 到 2023 年,全国养老数据管理水平不断提升,适老化智能产品和服务不断丰富,有效支撑全国养老服务、管理等各类需求;到 2025 年,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问题得到解决,养老服务体系数字化、智能化水平显著提升,智慧养老市场得到长足发展,产业生态更加健康完整,为老年人提供有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的老年生活。
建设全国养老数据资源体系。 统筹养老服务领域政务和社会数据资源,依托国家人口基础信息库等,汇聚老年人健康档案、老年人社会保障、养老服务机构组织及服务价格、养老从业人员等基本数据集。制定养老数据资源规范化运营标准,形成公众需求牵引、政府监督管理、社会资本参与的养老数据资源体系。
培育规范智慧养老服务。 加快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在养老服务领域深度应用,助力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支持适老化智能终端产品的研发、升级和应用推广,积极开发智能辅具、智能家居、健康监测和养老照护等智能化终端产品。推动信息服务适老化改造优化,加强适老化数字服务供给。优化各级政务服务平台功能,方便老年人网上办事。支持社区、机构开展老龄群体数字技能培训,保留必要的线下办事服务渠道。建立健全智慧养老服务综合监管体系,促进智慧养老市场健康发展。
“十四五”国家信息化规划:www.cac.gov.cn/2021-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