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AI Coding
NEW
沸点
课程
直播
活动
AI刷题
APP
插件
搜索历史
清空
创作者中心
写文章
发沸点
写笔记
写代码
草稿箱
创作灵感
查看更多
会员
登录
注册
TCP/IP模型的发展与应用
银安
创建于2025-09-24
订阅专栏
今天的互联网基于 TCP/IP 协议族运行,无论是上网、看视频、打游戏、远程开发,数据最终都走 TCP/IP 协议栈, 所以理解 TCP/IP = 理解现实网络的基本运行机制。
暂无订阅
共15篇文章
创建于2025-09-24
订阅专栏
默认顺序
默认顺序
最早发布
最新发布
理解 TCP/IP 在前端性能优化上的帮助
作为前端工程师,平时写页面、调接口、做交互。性能优化时,经常会遇到:页面加载慢、请求多、体积大、视频/图片卡顿、WebSocket 游戏掉帧,这些问题,本质都和 TCP/IP 四层传传输机制有关
在前端工程师的视角应用TCP/IP
作为一名前端开发工程师,在开发过程中,需要去应用TCP/IP吗?什么时候(场景)需要去应用?具体如何应用?其他工程师又是如何应用的?
本地访问资源 vs 互联网访问资源
我们习惯于在浏览器中访问互联网资源,却鲜有关注过浏览器也可以访问本地资源,并去思考:浏览器访问资源的规则是什么?又如何区别本地与互联网资源?
端口号与应用的对应查询方法
为什么要关心端口号? 端口是传输层的“门牌号” ,应用进程通过它来收发数据。 当电脑运行多个应用时,端口帮助操作系统区分“这份数据应该交给哪个应用”。 所以,如果你知道某个应用的端口号,就能追踪它的网
端口解析
有了IP后,为什么还需要端口?端口又有:物理端口、逻辑端口NAT 转换端口(路由器端口映射),它们又有什么区别?
帧、包、段的区别
为什么有“帧、包、段”这些不同名字?“数据帧” vs “数据包” 的关系是什么?“分包/分片”又是什么?
数据包、分包和抓包
在网络通信中,我们经常听到:数据包(Packet)、抓包(Packet Capture)、分包(Segmentation / Fragmentation)这些词听上去抽象,但其实它们都围绕着一个核心问
TCP/IP 四层关键协议梳理
网络接口层(Link Layer) 解决的问题:如何在物理介质(网线、WiFi)上传输比特 → 把“电信号/无线波”变成可识别的帧。 关键协议/技术 Ethernet(以太网) :最常见的有线局域网标
“TCP/IP模型” 和 “TCP/IP协议” 的关系与区别
很多人听到“TCP/IP”时会混淆: ● 一会儿说“TCP/IP模型” ● 一会儿又说“TCP/IP协议” 那么它到底是个模型?还是一个协议?
TCP 和 IP 这两个“代表协议”
网络通信的目标是:两台计算机之间的应用能够可靠收发数据。 但这个目标被分解成两部分: a. 数据如何从一台机器送到另一台机器? b. 数据如何保证可靠、完整、按顺序交付给应用?
TCP/IP 的形态及如何与物理设备结合
手机、电脑、路由器、服务器,甚至军用卫星、传感器……都能用 TCP/IP 通信,可是 TCP/IP 既不是一个硬件芯片,也不是一个单独的软件,而是“某种协议集合”,那么其如何和物理设备结合的?
从TCP/IP到OSI的诞生
我们今天用的网络大多基于 TCP/IP 协议族,那它就是事实上的标准。可是很多教材和考试又强调 OSI 七层模型,甚至说它更“正规”。那么问题是:为什么最早会有 TCP/IP?为什么后来又提出OSI?
网络协议历史演进脉络
● 点到点语言:保证“一对一”能聊。 ● 统一底层协议:保证“邻居”都能聊。 ● IP:保证“全世界的人”都能聊。 ● TCP:保证“聊得顺畅、可靠”。
从分层思想走到 TCP/IP 模型
网络设备五花八门,有的用卫星、有的用电话线、有的用电报网,不同厂家协议完全不兼容,如果每个新设备都要重新改全世界的网络协议,那互联网永远搭不起来。思考:能不能像造汽车那样分工?
分层思想的发展与应用
早期网络实验(ARPANET 等)中,硬件、传输方式、软件协议五花八门,不同厂商的设备根本对不上。思考:要是每次改个硬件,就得重新设计整个通信系统,那这玩意就没法发展了,能不能像造房子一样分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