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得徽章 0
一、拆
@硅谷王川的微博文章,抄录如下:
1、所有的我们以为的质量问题,大多数本质是数量问题,因为数据不够,差几个数量级而已。(个人注解:在哲学即为量变发生质变。)
2、数量就是最重要的质量。大部分质量问题,在微观上看,就是某个地方数量不够。
3、我们最大的误区是,明明是数量不够的问题,因为错误地以为瓶颈在于质量,幻想在不增加数量的前提下,用某种奇技淫巧,偷工减料达到目的。这时候玄学,迷信和各种无病呻吟就出现了。数量不够,底子不够厚时,很多事情是做不到的。即使有时看似有捷径,欠的帐迟早是要还的。
《想跟大家分享的一个最近get到的一个方法论,关于积累,精进,进阶》一文就来自上述博文的感悟。我们常常追求速成,干啥事都想走捷径,21天学会JAVA,10天学会英语。到时来失落迷茫放弃。万事一理,实际不如一步一个脚印,不断积累。
引发一个疑问,只闷着头学,会不会就跟驴拉磨,一直在积累量,质没有突破。我说不会,你又不是猪,我没法告诉你会怎么突破,但我可以告诉你肯定会突破。如果你没有别的好的套路,不如把积累一定的量作为目标。
就以写公众号为例,我的目标如果是粉丝量,那就偏离了初心,我的“程序员生存指南”已经半个月没更新了。其实我就在找定位,想写长文。但,松懈下来就没再更新了。
我要是把我知道的分享出来,和大家一起进步,也为自己扩展一条中。这才是一切的初衷。我要想提高自己的水平,顺便提高用户群,就不该忽略量的积累,迷失于各种“套路”,“攻略”,坚持提供内容才是唯一正确的套路。
我们看现在所有的一切,意义都不大,但要再过五年回过头来,才能发现五年后的自己正是现在你的每个行为的塑造。

二、记
感觉时间越来越不够用,3点起床,把《三字经》核对完毕,并发布。其它没做什么,一直在焦虑之中。未来如何行动?出精品?发庸文?方向、目标,都要清晰出来。也可以是一个手艺人。可以拿出手行走天下。
可以一门技能的手艺人。有了这个,饿不着。可以是一个研究副业的人,混得更好。


--王不留的三言两语20201029
展开
评论
一、拆
《互联网中如何发现有潜力的产品和对应的商机》一文回答的问题是“什么样的心法才能提前发现有潜力的产品和对应的机会?”其实任何东西想做好,方法上基本都是两个重点:学习和实践。学习的重点应该是“产品、行业认知和商业敏锐度”。这三点如何学?作者给出了相应的答案。
先说产品:要搞懂产品,掌握看懂产品的“道”,最好的办法就是亲自主导一款产品设计,然后让市场去验证它,让数据来教育你,让用户反馈帮你成长。过了产品关,还要过用户关。一个不懂用户,不知道用户需求,不能预测用户需求的人,很难预测一个为用户服务的产品的未来。
如何过用户关?1、认知自我;2、认知社会。
认知自我,最重要的是认知到自己的渺小和主观。认知社会,最重要的是包容、好奇和同理心,对自己不懂的人和社会现象多研究。只有对人性的理解和把握才能真正成为普通商人的利器,在一次又一次的产品预判和商业抉择中,大大提高成功率。
再说行业认知。隔行如隔山。这东西完全无任何捷径可走,只有入行,然后埋头苦干,一步一个脚印踩过去,一个错误一个错误趟过去,自然就有认知。而且是真实可靠的经验。
另外,要把技术或者产品思维扭转到商业思维。商业的本质是利润。没有利润支撑的商业行为是违背客观规律的,是脆弱的,是很难坚持下去的。
“坦然面对现实的残酷和必须的付出”就是最大的“道”,然后把“产品、行业认知和商业敏锐度”三个要点拆解执行,就是最上层的方法论。

二、记
参加软件开发研讨会议,会议中把“亦无所知”公众号内容研究完毕。受益匪浅。公众号也可以向这方面定位。注意是研究,也可以是实践。应以研究为主。
闲鱼也可以研究。有钱的想法,都可以简单折腾尝试。
商业的本质是利润。一切都以利润为导向。脱离实际谈想法都是扯淡。
公众号可以连续对广告入手,分析广告后面的逻辑原理。研究挣钱思路。

三、习
Yet it is hard to imagine that the merger of a few oil firms today could re-create the same threats to competition that were feared nearly a century ago in the U.S.,when the Standard Oil Trust was broken up.


--王不留的三言两语20201028
展开
评论
一、拆
《得到CEO脱不花多年工作心法全公开》,看完拍手称赞。这职场套路,绝了。脱不花的多年工作心得,无高大上的空说教,全是案例,全是干活。很值得我认真学习通篇写作思路。
文章总体思路以职场常见的问题入手,提供锦囊,解释为什么这么做。延伸出新的问题,再提供锦囊,再解释,就这么脉络清晰地将整个问题点串连起来。不再是一个一个的点。
文中案例很多,很有意思。看完也受启发。
职场经验类的文章写法可以参考借鉴。
本文共分三大章节:出门遇贵人、做事有章法、职场受欢迎。
出门遇贵人,先说怎么修炼成为被贵人相助的人。以一个例子解答。引出被人帮助的前提:别人帮你,看的是你的成长性。然后再拆解故事中的技术要领。满满都是套路,但这样光明正大的套路,最好有多少来多少。
而后,不断引出问题,回答问题。看完changhanlinli。引伸问题,回答问题。再举例说明。解释其中的理解知识。
做事有章法。先提供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很多人都是选择一个。但作者提供了一个更好的答案。
职场受欢迎。也是按上述方式把一些做法和思路写了出来。少谈道理。多是术的诠解。
文章极长,全是干货。像这样的文章转化率极高。为什么?有价值!

二、记
项目奖金的制作问题,是否可以在立项时就能创立,然后根据里程碑点按季度发放。项目经理是否也可以直接承包制,做多少项目,完成多少合同,得到相应奖金。
已完成《三字经》的制作。
学习到的方法,自己应完整走一遍,只看不用,约等于没学习。看了别人的思路,可以结合自己的情况整理自己的一套玩法。

三、习
President Trump is increasingly intervening in the economy, making decisions about corporate winners and losers in ways that Republicans for decades have insisted should be left to free markets — not the government.

特朗普总统越来越多的干预经济,决定哪家公司赢,哪家公司输,但几十年来,共和党人都坚持认为这种事情应该交由自由市场来完成,而不是政府。

--王不留的三言两语20201027
展开
评论
一、拆
想挣钱,也喜欢看与赚钱有关的文章。《这些年我从互联网收获的三桶金和五点感悟》从实践角度提供了一个个人可能挣钱的方法和思路。赞同作者的观点:公开写作,尽力真诚,尽力提供价值。对于坚信的价值观,努力去践行。通过公开写作,倒逼成长。
我们大道理听太多,更多是想了解术的部分。其实也就是方法论。方法论简单来讲,是一个套路,或者说是一个系统,经常听人讲,做事要靠系统,也是指有方法论的人效率明显更高。
方法论=原则+流程。原则是嫁接价值观与行动的一座桥梁,有原则的人行动决定会特别坚定。同样,有流程化行动的习惯,做事会更高效。
另外,深度思考是一个可习得的技能。深入思考是一个不断澄清概念,挖掘本质的事情。从一个问题,多问一些为什么,层层分析下去,做好分类不重叠不遗漏,就能尝试深入思考,当然深入思考的一个很重要的前提是对信息的准确把握。
作者的几点感悟:
1)利用搜索引擎获取信息的能力,所有不会的问题都Google。
2)分享能带来意外的好运;
3)承认自己的无知,接受自己的无能,专业的事情交给专业的人来做;
4)对赚钱有渴望。

二、记
周一通常是忙碌的一天。制作DEMO,协调资质申报事宜。近期要完成新资质的现场评审。晚上指导娃写字到23点。四年级的语文题,做得比较吃力。我还要百度查找答案。
理清查找问题的思路,并把思路和操作步骤记录下来。从而流程化。这就是一套某个问题的方法论。比如项目管理的一般作法就是:计划,执行,管控、结束。


--王不留的三言两语20201026
展开
评论
一、拆
知乎上的一个问题“如何选择创业方向?”
答主君言提供了一套方法论。逻辑清晰,操作层面具有可行性。
1、创业要想挣钱,务必选择轻创业。所谓轻创业有几个显著特征:轻成本、轻业务、轻市场、重执行。
2、主观控制自己的行为和能力,客观看待资源和运气。
选择擅长的事去做,尽可能把它的作用发挥到最大。学习能力有先天的天赋和后天长期的训练,短期改变不了什么。
3、怎么选择项目? 模仿!模仿!模仿!
a 看广告:主流APP的广告,如抖音、头条、微博、微信、朋友圈;搜索引擎如百度、360;门户网站DSP广告。
越LOW越俗的广告,你都不想看一眼的广告越值得注意,说明这个行业往往是偏刚需,偏小众,偏垂直,偏冷门,竞争会小很多,往往还暴利。
注意,不要去看大企业的广告。要看那些压根就没听说过的公司的广告。
b 看数据,国家、品牌、平台的官方数据
c 看行为,大家爱看什么、爱问什么、会为哪些东西或服务掏腰包。
d 听声音,到群众里去听。群众在哪?主流APP的帖子、评论、微信群、QQ群
线上线下会有差异,但本质没有不同。
总结的几个关键词:轻创业、做擅长的、去发现需求、找成熟项目、从模仿开始

另外,不管做什么,先打通几个关键环节,如能赚到一块钱,再考虑下步。
如果做一段时间,没赚什么钱,原因可能有两点:1)需求真实存在着;2)细节没做到,成本还可以优化;3)业务步入正轨,可考虑放大,招人。

最后,创业要兴趣吗?没钱谈个P兴趣,赚钱,不寒碜。

二、记
参加新资质的预评估。下午空闲研究《三字经》。《三字经》有多个版本,最终以中华书局为蓝本学习。


--王不留的三言两语20201025
展开
评论
一、拆
《给通信行业新员工的26个忠告》引起兴趣是因为我也是半个通讯人。我是为运营商作软件的。这些经验之谈同样对我也适用。
这种类型的文章通常是按一条一条的方式整理出经验。一般10条左右,当然也有上百条的。有意思有深度才更容易被转发。
摘录几条个人赞同的忠告:
* 不要被那些专家所谓的“title(头衔)”吓倒,职称不代表能力,资历和人品也没有正比关系。
* 学东西最快的方式,就是写一篇关于它的文章。如果你能通俗易懂地给别人介绍它,那就说明你真的搞懂了它。
* 最好的文档就是协议。协议是英文看不懂?看不懂就学啊!
* 看得懂的书,请仔细看;看不懂的书,请硬着头皮看。此外,别指望看第一遍书就能记住和掌握什么——请看第二遍、第三遍。
* 请把书上的例子亲手去实践一下。这些例子非常宝贵。对于技术类知识,学习的根本目的是使用它。如果不使用它,很快你就会忘记它。既然迟早会忘,这又何必去学?
* 如果你认为领导给你安排的工作并不是你擅长的,那么,请不要感到沮丧。天天做自己已经会的事情,哪有什么进步?努力做自己不会做的事情,才能快速成长。
上面的经验,听了不用,就是鸡汤,所以要用起来。

二、记
1024,程序员的节日。享受一天美好时光,没开电脑没玩手机。中午在外面腐败一顿,晚上看电影《我是谁:没有绝对安全的系统》。让一直紧张的弦放松放松。
公号一周未发文,总感觉少了一点东西。其实心里一直在想定位。想过系统分析Google已公布的面试题,想过做技术界大V的特性分析……对,全是想法。最后否定。
目前逐渐清晰的定位是,描述一位三十多岁脱离一线多年的管理者,以小白身份,回炉重学技术的知识经历。在学习的过程中,对一些事情再深入思考。
这样对咱们程序员可能更有价值。

--王不留的三言两语20201024
展开
评论
一、拆
《公众号第一篇文章:谈谈我想提供什么!》对公众号的定位进行了反思。分析较为透彻。值得学习。
首先公众号写什么?写鸡汤?我写不来,项目分享?烂大街的东西,技术培训?不够格,单纯的分享一些经验?知乎就可以了。那么除此之外,还可以提供什么?
那么就可以考虑:
对于草根小白,可以入门,跨过门槛。对于职场新人,可以获得提升,升职加薪。对于业内人士,可以交流,思维碰撞。
从而更新的内容就可以围绕:
从事的职业经历;过往的职场经验;了解的各种技巧(技术类、工具类、资源类);拥有的虚拟资源(文档类、视频类、数据类、脚本类);所会的行业技能和知识。
日更不建议,天天写,早晚就会开始编,编不下去就开始抄,抄不下去就关停……
文章倾向做精不做滥,好好的酝酿,慢工出细活,讲明白一个逻辑容易,让非业内人士看得懂不容易。
坚持优质文章的输出才是王道。

二、记
回合肥,下午专题讨论5G系统的创新项目是否运作。会议结果,区域先行介入,待时机成熟,公司集中人力投入。
7千多字的文章已修改多遍,但逻辑仍存在一些论证不佳的地方。先这样吧。发了。


--王不留的三言两语20201023
展开
评论
一、拆
《人到中年,作别外企》来源于AI财经社。是2019年一篇文章。当时甲骨文裁员,引发人们对外企凛冬将至的思考。
针对外企未来的走势,作者采访了一些员工,从他们的言语中看待外企,谈到如何在环境和技术的极速变化下,思考并做出个人选择。
袁某39岁时被甲骨文裁。他是公司优秀员工。由于整个部门被裁,他也未能幸免。其实能进外企的本身能力就非常强。她们很多同事都经历了从惶恐到信心严重受挫的阶段,年轻时都是名校学霸、尖子生,人到中年突然失业,而且发现很难找工作,挫败感更严重。但没办法,只能坦然接受,因为时代变化就是这么快。
很多留在外企的人,更多是享受内部的文化氛围,比如同事关系相对扁平化,讲究团队合作,公司对员工充分信任,支持大家远程办公。员工忙完核定工作,可以利用剩余时间学习公司内部的产品技术,或者帮助其他同事。
而国内企业则不同。典型的文化是奋斗者精神、“996” 文化。
他也提到面试后一些反思。比如对方问一些特定技术问题该用什么解决方案?其实事先应该更多了解对方已经发布的技术和产品,对原理有所了解后,可以自己尝试着去做一些方案。这样即使你没遇到过类似问题,但知道用什么方法去处理,也能通过面试。
他给在职场人士的建议:一是时刻跟踪最新技术,同时学会自我包装,多参加外面的行业会议,多去论坛、贴吧写文章。作为一名技术者,你需要努力得到所在领域的认可。二是增加被动赚钱的能力,未来即使不工作,也可以有收入来源,比如说投资、开店。

刘某,40岁时从IBM离职创业,他的建议:一旦发现所在领域已经在走下坡路了,路越走越窄,这时候就要坚定地走出去,不能做鸵鸟,把头埋进沙子里。创业晚动不如早动,还要注意攒人脉,开会、演讲、出书、写博客、技术群、吃饭和咖啡厅,都是非常好的攒人脉的地方。

文章总体从被踩人员、创业人员等三个讲述者入手,通过其经历,给大家一些职场上的启迪。
文章无中心思想,仅是3个经历的罗列,只能算做信息收集。
从三人的描述,可以总结防止被裁要做一个准备:学会自我包装,多宣传自己:手段包括写文章、作演讲等。敢于出圈!

二、记
完成新一批公司战略项目的立项评审。完成一篇8k字的关于区域管理中的人员复合化应用的思考。应加紧完善,本周内在公司内部分享。

--王不留的三言两语20201021
展开
评论
《程序员如何用技术变现》是陈皓所写的一篇付费文章。他是一位技术大牛。文章介绍了自己的经历,看完羡慕不及。

作者通过在CSDN分享Purify用法,被一家公司请去培训,2003年,两天培训价格1W元。从而明白一些道理:

1)要去经历大多数人经历不到的,要把学习时间花在那些比较难的地方。

2)要写文章就要写没有人写过的,或是别人写过,但我能写得更好的。

3)更重要的是,技术和知识完全是可以变现的。


第一,千里之行,积于跬步。任何一件成功的大事,都是通过一个一个的小成功达到的。所以,你得确保你有一个一个的小成功。


第二,关注有价值的东西。什么是有价值的东西?价值其实是受供需关系影响的,供大于求,就没什么价值,供不应求,就有价值。

中国是人口大国,从不缺少写代码搬砖的人,真正缺的其实是有能力能够解决技术难题的人,能够提高团队人效的人。


第三,找到能体现价值的地方。在一家高速发展的公司中,技术人员的价值可以达到最大化。

比较好的成长路径是,先进入大公司学习大公司的技术和成功的经验方法,然后再找到高速成长的公司,这样你就可以实现自己更多的价值。

第四,动手能力很重要。成为一个手艺人,动手能力是很重要的,因为在解决任何一个具体问题的时候,有没有动手能力就成为了关键。

第五,关注技术付费点。技术付费点基本体现在两个地方,一个是,能帮别人“挣钱”的地方;另一个是,能帮别人“省钱”的地方。也就是说,能够帮助别人更流畅地挣钱,或是能够帮助别人提高效率,能节省更多的成本,越直接越好。而且这个技术或解决方案最好还是大多数人做不到的。

第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经历。付费的前提是信任,只有你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经历后,别人才会对你有一定的信任,才会觉得你靠谱,才会给你机会。而这个信任需要用你的能力和经历来填补。

第七,找到有价值的信息源。用好 Google 就是一个关键,比如你在 Google 搜索引擎里输入“XXX Best Practice”,或是“Best programming resource”……你就会找到很多。而用好这个更好的信息源需要你的英文能力,因此不断提升英文能力很关键。

第八,输出观点和价值观。真正伟大的公司或是产品都是要输出价值观的。只有输出了更先进的价值观,才会获得真正的影响力。

核心观点:学到写出来,输出价值观。
展开
评论
《为什么微博不像微信一样设计得简洁?》一文的作者是微博的产品经理,从多个角度分析为什么一定要微博整得那么复杂。
作为技术男,对于这个标题,我是充满好奇的,自然会点击一探究竟。
文章从点、线、面三个层次对这个问题进行分析。逻辑清晰。
1、点:微信定位是解决沟通问题,微博解决的是信息获取问题。微信多个设计逻辑都是为了强化即时功能,这是微信帝国的根基所在。而微博则不一样,其“社交媒体”的定位让信息获取成为其首要功能。
2、线:微信是垄断赛道,微博是竞争赛道决定两个APP在功能层面上的横向扩展差异。文中的举例很形象。微信就如超市,每个人必须来这里买每天所需的柴米油盐。微博就如百货商场。百货这些东西不是每天都需要,因此人气就要差一些。百货商场要吸引人气,只有不断的搞各种花样。
张小龙分享过微信的一个产品哲学——“用完即走“,然而龙哥之所以这么有底气,是因为他知道你走了还会回来,你离不开它,其他互联网产品如果也信奉这种哲学会变得死无葬身之地,用完即走,她真的就走了,再也不回来。
所以微信牢牢掌握了用户的痛点需求,而微博则掌握了用户的痒点需求。如果微博向微信那样克制的话,就如百货商场各各藏的密不透风,恨不得推开一道门再推开一道门才看到,用户还会进去么。本来是图开心的事,如果藏着掖着变成一座碉堡,用户只能说拜拜了。
3、面:作者引入了“体验方差”概念。导致微博体验方差大最重要的原因是:微博的信息生产者和信息消费者使用的是同一个客户端。
满满的干货,文中较好的一点是举得例子很形象,对于一般读者用这个形象比喻,就基本知道两个APP为什么存在差异了。
长文较容易获得转发和收藏。所以公众号拼文章数量,不如写几篇高质量文章,这才会更有效。

--王不留的三言两语20201019
展开
6
一、悟
老实人做企业很吃亏,容易把自己做死,因为太注重实际价值,而忽略了期望价值和体验价值,所以,他们应该学着点怎么推销自己,怎么揣摩客户心理。

会忽悠的人起步容易,但是瓶颈也很明显,做到一定程度就怎么也上不去了,就是因为产品的实际价值跟不上。所以,他们必须得转型、升级,才可能突破瓶颈,继续发展。

总结起来就是:太实,做不大;太虚,走不远。虚实结合,才是为商与为人之道。

二、记
上午买菜,带娃到公园游玩半天。下午完成文章一篇。将mac和手机上的词典库扩充。更方便单词查询。
看完《夺冠》,心潮澎湃,八十年代的“中国女排”精神,经过新一代女将的传承接力,仍会继续发扬光大。

三、习
The award was also a call to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to fund the UN agency, WFP(World Food Programme), adequately and to ensure people were not starving, she said. She said the WFP would have been a worthy recipient of the prize without the coronavirus pandemic. But the virus had strengthened the reasons for giving it to the WFP, including the need for “multilateralism” in a time of global crisis.
她说,该奖项(的授予)还呼吁国际社会为联合国机构提供足够的资金,确保人们免受饥饿之苦。她还表示,即使没有新冠疫情,世界粮食计划署也值得获此殊荣。但新冠病毒让授奖给世界粮食计划署的理由更加坚实,包括我们在全球危机时期对“多边主义”的需求。

--王不留的三言两语20201017
展开
评论
一、悟
写作是将自己思想传播量放大100倍的方式。你有一个观点,如果通过交流只能1对1传递,写作就是把你的思想写成文字,让别人看到你的内容,就有一种“见字如面”的感受,能和你的思想进行碰撞。
等你有那种思想“如鲠在喉”的感觉时,用文字记录下来,用写作框架搭建起一栋建筑物,让其他人到你的建筑物里来参观,那是多么一种美好的感觉。
如果写千字文对你来说也有难度,那么,可以从写一条日常记录开始,积累下一点一滴,汇涓成海,你也可以拥有“写作”这项技能。

二、记
公司新中标一个重大项目,合同额上千万。作为公司重点项目,从各区域四处协调人员。仅有两人可支撑。需要八名前端和十五名后端。只有大量招聘解决。
新网站的域名在今年2月份购得后,一直未注意。其间被黑客劫持,转向博彩类网站。虽已通过备案,但一直未使用。前两天刚搭建完网站,被小米浏览器,微信浏览器拦截才得知,目前在正各类解封申诉中。等待好消息。


--王不留的三言两语20201016
展开
评论
一、悟
想清楚自己真正追求的目标是什么,这事太重要了。
它几乎牵扯了你工作、学习、生活,乃至生活中的一切选择。
大到你择业择偶,小到中午吃什么,都离不开这个问题。
可惜的是很少有人能想清楚这个问题,稍微清楚一点的人也很容易被琐事干扰而丢失目标。
鉴于很多伙伴没有目标,帮大家提供了一些人生目标的指引
1.选择和精进一项专业技能,让自己可以靠这个技能轻松求职或者独立谋生
2.赚到人生中的第一个一百万
3.赚到一线城市入门级房产的首付
4.拥有自己的房产
5.扣除唯一住房后有一百万美金的可支配财富(约700万人民币)实现小康生活
6.扣除唯一住房后有五百万美金的可支配财富(约3500万人民币)实现初级财务自由
我们的学习和提升,应该相当部分围绕这些目标来展开,越是人生早期,越是围绕生存和赚钱强相关。
当然大家选择目标是自由的,以上对于人生完全没有方向茫然的人,会是一个有价值的参考。

二、记
第一次玩阿里云ECS服务器,折腾一天。把系统安装成功。耗时最多的是网络安全策略。
FTP管理文件空间存在问题,时常出现拒绝连接。将云盘重置,问题解决。
MySQL的连续权限也要配置,否则其它电脑无法远程连接数据库。
系统默认80端口也是关闭的。以为系统打不开是因为DNS配置有误,故经过反复了测试检查,最终发现排查方向错误。

--王不留的三言两语20201015
展开
评论
一、悟
朋友们觉得码农大部分工作都在噼里啪啦写代码,其实不是,大部分时候都在做文档,回邮件,看代码,debug,真写代码没多长时间,一个项目周期里,编码时长连1/4都不到,很多技术骨干几年不写一行代码也正常。
世界的真相是枯燥和乏味。甚至大家一看就哈哈直笑的那些脱口秀节目,背后也是跟码农差不多的熬夜改稿,一遍又一遍地反复演练,对于那些大家听了哈哈直乐的段子,他们自己是笑不出来的。

二、记
最近项目增多,但人员一直不够,需要让项目经理有意识的控人减人,留出富余人员借调其它项目支撑。计划写一篇长文,解说人员复用的事情。把这块说明白。为什么要复用,对自己有什么好处?哪些可以复用?如何复用?文章要把这3个疑问用通俗易解的语言讲述明白。

三、习
Imitation can get a bad reputation, but researchers say our species’ drive to imitate so readily is a significant mechanism through which we learn social norms, integrate into society, and build social connection. And, they say, this level of imitation might be what sets us apart from other species and may have set us on the path to building an advanced society.
1.Imitation 模仿
2.Reputation 名声
3.Mechanism 机制
4.Integrate 融入
模仿也许名声不好,但研究者说人类极其乐于模仿的冲动是一种重要机制,通过这种机制我们学习社会规范、融入群体和建立联系。他们认为,这种模仿水平也许是将人类与其他物种区别开来的原因,它也让我们走上了建立先进社会的道路。

--王不留的三言两语20201014
展开
评论
一、悟
对于to B市场,
首先要对关键决策人做长期经营,通常是某个分管业务总,只有帮助他完成他自己的工作,才有可能在决策中拿到关键票。
另外,企业客户自己有强大的研发能力,如果不能满足其刁钻的个性诉求,你的客户很有可能变成你的竞品开始做自我研发。所以toB生意需要建立几个壁垒:价格壁垒,不要比客户自己做研发还要贵;服务壁垒,用灵活多变的客制化服务满足甲方要求;业务壁垒,你比你的客户在这个领域更懂业务。

二、记
事情多,应按优先级排列。买了不少书籍,应列个计划阅读。不可一股脑,囫囵吞枣式地以为看了就是学到了。这只有一个心理安慰剂的功能,没有任何作用。
看完的内容,要吸收要消化。否则不如不看。

三、习
What had begun as an ancient system of antiviral defense quickly became one of the most powerful and precise genome-editing tools available to science. In less than a decade, Crispr has become commonplace in laboratories around the world.“Other technologies sometimes take a couple of decades before they come into regular practice,” Dr. Collins said. Crispr’s rapid rise to near ubiquity, he added, “is remarkable.”
antiviral:抗病毒
precise: 精确的
ubiquity 似乎无所不在的,十分普遍的
remarkable 令人惊讶的
最初的古老病毒防御系统迅速成为了科学界可用的最强大、最精确的基因组编辑工具之一。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Crispr(短回文重复序列技术)成为了世界各地实验室中的常见技术。“其他技术有时要过几十年才能被常规应用。” 柯林博士说。他补充道,Crispr迅速崛起成为通用技术,“非常了不得。”

--王不留的三言两语20201013
展开
评论
一、悟
听《上海滩》音乐,最早听是2002年,外出回家,到县城已是黄昏,还要往农村家里赶路,担心没有车了,突然听到远处传来这首曲子,茫茫前程、蔼蔼云山,一下子击中了我。当时买了不少磁带就为了找它。
后来到上海,夜晚乘船黄浦,但怎么也找不到那种独立山巅,回望万家灯火如织车流却四顾苍茫的感觉了。
--出自“网易云音乐”

二、记
与领导谈心,问下一步部门如何考虑?我直接说把部门做大,其实应该这样先委婉表达自己的观点,而后再加一句:我听从公司的安排。


--王不留的三言两语20201012
展开
评论
下一页
个人成就
文章被点赞 5
文章被阅读 19,775
掘力值 255
收藏集
1
关注标签
9
加入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