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获得徽章 0
- 我曾经是个典型的“i人”,尤其在社交场合,总觉得自己像个被聚光灯照着的陌生人。
脑子里会反复打转:“他们会不会觉得我说话很傻?”“我这个动作是不是很奇怪?”
越关注自己,就越紧张,越紧张,就越说不出话。
后来才慢慢明白,社交的核心从来不是“管好自己”,而是“看见别人”。
一开始我总在心里默念“别紧张”,结果反而像给神经上了发条,手脚都不知道往哪放。
后来我试着换个思路:把注意力从“我做得好不好”转移到“对方在说什么”。
这就像开车时,与其死死盯着仪表盘,不如看前方的路。当你不再纠结自己的表现,反而能更自然地观察对方的表情、语气,甚至是他提到某个话题时眼睛里的光。
真正的社交高手,都懂得“提问”的艺术。不是为了套话,而是真诚地想了解对方。比如遇到新朋友,与其说“你好,我是某某”,不如问一句“你最近在忙什么有趣的事吗?”;对方分享观点时,别急着反驳或炫耀自己,而是多问“为什么这么想呢?”“后来呢?”。倾听不是被动地听,而是带着好奇去感受——原来他喜欢某个作家,是因为书中某个句子戳中了他;他坚持某个爱好,背后藏着这样的故事。这种“看见”的过程,会让彼此的距离瞬间拉近。
有人说社交是天生的技能,我倒觉得它更像一种可以慢慢打磨的习惯。我花了三年时间刻意练习:从参加小型读书会开始,每次主动和一个陌生人聊十分钟;后来在行业会议上,试着记住别人的名字和故事;再到现在,和客户沟通时,会提前准备几个开放性问题,而不是背稿子。这个过程里,我也有过尴尬的时刻——比如问错问题,或者对方的回答超出预期,但正是这些“不完美”,让我越来越放松。
现在我终于明白,社交不是“表演”,也不是“讨好”,而是通过真诚的连接,发现彼此的共同点,分享不同的视角。当你把注意力向外发散,去理解别人、关心别人时,紧张自然会消失。这门技能或许需要三到四年的积累,但每一次成功的交流,都会让你更自信、更从容。而这份从容,会反过来让你收获更多真诚的朋友和机会。
其实每个人都有社交的“潜力”,只是需要一点耐心和方法,去慢慢激活它。毕竟,人是社会性的动物,我们渴望连接,也值得被看见。展开12 - 在飞机上遇见过的奇葩:
上了飞机,
13岁小朋友在看ipad,没有声音外放,就没开声音。
有个空姐芡儿芊儿的过来说,“小朋友不可以开大声音影响其他人哦”
小朋友一脸懵逼,做了一个🤷的姿势给我。
我跟小朋友说她深井冰,顺便又教育了一下小朋友,社会上厌童症人很多,让他和他同学行走江湖时多加小心展开评论1 - 昨天早上老板找我对需求:对话如下
老板:你最近怎么那么早下班啊?昨天6点多就找不到你.
我:有事情,下班就回去了.
老板:项目月底要给客户演示啊,你加加班,抓紧搞出来.
我:老板1月份的工资什么时候发完啊?
沉默ing...
老板:最近客户一直拖着货款没有打款过来,会给你安排的,你抓紧把东西搞出来。
我:这样搞干活没劲啊,工资也不发。
沉默ing...
我:下个星期我要休陪产假了,还有3月份的工资什么时候发?
老板:那你赶紧把东西搞出来,我月底要用.
我:老板那工资什么时候发啊?
沉默ing..
老板:公司会想办法解决的,你不要担心。
我:那什么时候会发?
沉默ing...
老板:我给你发,你别担心。
我:老板那这就没有意思了,来公司3个月了一直拖工资.
老板:这样,你先去搞开发,这个星期会把1月份的发完。
我:那3月份的呢?今天都15号了
老板:3月份的月底会给你发。项目你赶紧搞出来,我月底要用...
行政:展开304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