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获得徽章 0
赞了这篇文章
发现网上很多人乱用比喻,本身反映出一定程度的逻辑思维能力不足,比喻的核心是通过相似性建立联系。若比喻对象与本体在关键属性上毫无关联(如用“苹果像月亮”形容颜色),或忽略本质差异(如用“机器像人”强调情感),则属于逻辑断裂。这种错误可能源于对事物特征的理解不透彻,或缺乏筛选关键信息的能力。乱比喻有时会偷换概念或模糊边界。例如,将“自由”比作“无政府主义”,将“创新”简化为“打破规则”,这种比喻可能掩盖复杂问题的多面性,体现对概念辨析能力的不足。
展开
评论
点赞
赞了这篇沸点
一个观察:
在踏入职场约 3 ~ 4 年之后,人们很容出现倦怠,尤其是待在同一家公司。
这时候:
- 你稍微有了一点积蓄,一人吃饱全家不饿
- 工作已经非常熟悉,失去了刚工作时的新鲜感
- 角色还是大头兵,却要承担更多的责任和压力
进一步地,很多人开始意识到,自己过往都在按照「社会的期望」行事,却并不清楚自己究竟想要什么,喜欢什么。回想起毕业前对未来生活的憧憬,那些梦想似乎渐行渐远,而过去的爱好也因忙碌的工作被抛在一旁。人们开始怀疑自己到底适不适合现在的职业,还要不要继续做下去。焦虑和抑郁,基本是这个时期的标配。
接下来的几种选择无外乎:
- 硬熬
- 跳槽换个环境
- 创业
- 休息一段时间,再找个班上
- 直接辞职躺平
我不知道这是普遍现象,还是身边统计学,也不知道有没有良药。我当年是换了个城市和组,用新鲜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这个问题。如果你有什么想法和经验,欢迎分享。
在踏入职场约 3 ~ 4 年之后,人们很容出现倦怠,尤其是待在同一家公司。
这时候:
- 你稍微有了一点积蓄,一人吃饱全家不饿
- 工作已经非常熟悉,失去了刚工作时的新鲜感
- 角色还是大头兵,却要承担更多的责任和压力
进一步地,很多人开始意识到,自己过往都在按照「社会的期望」行事,却并不清楚自己究竟想要什么,喜欢什么。回想起毕业前对未来生活的憧憬,那些梦想似乎渐行渐远,而过去的爱好也因忙碌的工作被抛在一旁。人们开始怀疑自己到底适不适合现在的职业,还要不要继续做下去。焦虑和抑郁,基本是这个时期的标配。
接下来的几种选择无外乎:
- 硬熬
- 跳槽换个环境
- 创业
- 休息一段时间,再找个班上
- 直接辞职躺平
我不知道这是普遍现象,还是身边统计学,也不知道有没有良药。我当年是换了个城市和组,用新鲜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这个问题。如果你有什么想法和经验,欢迎分享。
展开
6
6
赞了这篇沸点
小小怪下士:
人生的容错率大到让你难以想象。功利主义导向的思考方式,往往使我们忘却了生命的本质是一场历程。人生本就是不停的去感受,去体验。可是,我们总爱去与别人比较,徒增自己的焦虑和内耗。人不一定要做有意义的事,如果你想发呆,看日落,数星星,都有意义。你是来体验生命的,不是来演绎完美的。接受自己身上那些灰暗的部分,原谅自己身上的平庸和迟钝。允许自己出错,允许自己偶尔断电。带着缺憾拼命绽放,不断尝试收获,感受然后放下。
最后,祝你天天开心,我亲爱的小小怪下士。
人生的容错率大到让你难以想象。功利主义导向的思考方式,往往使我们忘却了生命的本质是一场历程。人生本就是不停的去感受,去体验。可是,我们总爱去与别人比较,徒增自己的焦虑和内耗。人不一定要做有意义的事,如果你想发呆,看日落,数星星,都有意义。你是来体验生命的,不是来演绎完美的。接受自己身上那些灰暗的部分,原谅自己身上的平庸和迟钝。允许自己出错,允许自己偶尔断电。带着缺憾拼命绽放,不断尝试收获,感受然后放下。
最后,祝你天天开心,我亲爱的小小怪下士。
展开
6
9
赞了这篇沸点
赞了这篇沸点
赞了这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