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获得徽章 0
赞了这篇沸点
盘一盘房奴的钱都被用去了哪里:
一套总价150万的房子(包含各种交易税费),购房者首付款50万(3成首付+税费取整数),贷款100万,30年等额本息,按揭利率5%左右,支付利息大概为100万(90多万,这里取整数)。即这套房子购房者实际支持分为三部分:首付款50万+银行贷款100万+贷款利息100万=250万。
1.贷款利息:这部分支出并不直接等同于银行的利润,实际分为两部分:银行的资金成本+银行利润。按照2%的息差,100万里大概有40万是银行的账面利润,另外的60万是支付给存款人的利息。需要注意的是,这部分支出要基于购房者实际履行了30年的还款义务,如果购房者提前还款,这部分费用会缩水。
2.总房款:房子总价150万,开发商要支付地价、建设费用、资金费用以及各种税费(土增税、增值税、所得税等等),按照20%的毛利算,30万给了开发商,120万支付给了政府(大约80万)、建筑公司(大约25万)、贷款费用(大约15万)。于是,这150的房款分四部分,开发商拿走30万(如果行情不好,开发商拿走的比例会更少),政府拿走80万,建筑公司拿走25万,银行再拿走15万。
3.地价:政府拿走的80万,大部分是地价(这里就算70万吧),小部分是税费(如果商品房溢价大,政府税费收入比例会更高),主要被政府用来做相关的基建及配套,也有可能挪作其他行政支出、发放公务员工资等等。
到这里,差不多就明白了,这150万的房子,购房者如果实际履行完30年还款义务,那么实际支出250万。其中,80万(占32%)给了政府(基建配套、行政支出),60万(占24%)给了存款人(存款利息),40万(占16%)给了银行(息差收入),30万(12%)给了开发商,25万(占10%)给了建筑公司,还有15万再度给了银行(这里,银行息差收入占比更高,大概能达到10万),所以实际给了银行至少50万的息差收入。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一套总价150万的房子(包含各种交易税费),购房者首付款50万(3成首付+税费取整数),贷款100万,30年等额本息,按揭利率5%左右,支付利息大概为100万(90多万,这里取整数)。即这套房子购房者实际支持分为三部分:首付款50万+银行贷款100万+贷款利息100万=250万。
1.贷款利息:这部分支出并不直接等同于银行的利润,实际分为两部分:银行的资金成本+银行利润。按照2%的息差,100万里大概有40万是银行的账面利润,另外的60万是支付给存款人的利息。需要注意的是,这部分支出要基于购房者实际履行了30年的还款义务,如果购房者提前还款,这部分费用会缩水。
2.总房款:房子总价150万,开发商要支付地价、建设费用、资金费用以及各种税费(土增税、增值税、所得税等等),按照20%的毛利算,30万给了开发商,120万支付给了政府(大约80万)、建筑公司(大约25万)、贷款费用(大约15万)。于是,这150的房款分四部分,开发商拿走30万(如果行情不好,开发商拿走的比例会更少),政府拿走80万,建筑公司拿走25万,银行再拿走15万。
3.地价:政府拿走的80万,大部分是地价(这里就算70万吧),小部分是税费(如果商品房溢价大,政府税费收入比例会更高),主要被政府用来做相关的基建及配套,也有可能挪作其他行政支出、发放公务员工资等等。
到这里,差不多就明白了,这150万的房子,购房者如果实际履行完30年还款义务,那么实际支出250万。其中,80万(占32%)给了政府(基建配套、行政支出),60万(占24%)给了存款人(存款利息),40万(占16%)给了银行(息差收入),30万(12%)给了开发商,25万(占10%)给了建筑公司,还有15万再度给了银行(这里,银行息差收入占比更高,大概能达到10万),所以实际给了银行至少50万的息差收入。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展开
6
10
赞了这篇文章
赞了这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