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获得徽章 0
- 从离职到产品上线,最初的想法做到了!
2025上半年,大模型普遍好用了,于是动了离开职场的心思,准备和风口来个迎面相撞。
其实关键的因素在于:感觉打工的性价比在降低,就想出来试一试自己做点事,独立开发和运营产品(已上线)。
底气是真的没有,虽然站在十字路口,但早已有了选择。
在6月底脱离职场,7月初全职独立做产品,9月第一天产品上架并开始宣传,这个过程都做了完整的记录。
1️⃣ 选择有点难
十年工作经验在公司拿月薪会令人上瘾,当然内卷和性价比也令人上头,与其说上半年在准备,不如说对选择有点犯怵,离开还算稳定的职场,尝试半个创业的脚本,结果如何完全没有预期。
2️⃣ 过程有点乱
七月全职做自己的产品,以为准备和计划都做好,肯定不会手忙脚乱,结果纯属自己想当然,各种进度和时间节奏对不上,只能边调整边查缺补漏,最后紧赶慢赶的做出产品,把自媒体账号做出一点起色,还写了一份独立做产品的知识库。
3️⃣ 结果有点慌
八月中旬第一阶段开发任务完成,开始产品的上线过程,历经两周的时间才完成上架,各种操作流程和踩坑经验整理了几千字,在九月的第一天开始宣传,也是抱着各种忐忑的心态,完全不知道效果如何。
但是最初的目标:把自己的计划完整的执行一遍,这个实打实的做到了。展开62 - 独立开发2个月血泪总结:App还在审核,我想去做个网站
Hi!大家好,从事独立开发快两个月了。现在的好消息是:App已经提交iOS审核了,坏消息是:审核结果未知。
一度以为App上架只是有手就行的事,但从目前的经历来看,被上架这套组合拳打的有点不知所措。
❓ 这不禁让我思考一个问题:独立开发是选择网站还是App?
1️⃣ 成本
App需分别适配iOS/Android,或学Flutter/RN/UniApp等,审核上架流程长,时间和开发成本大。
网站一套代码跑遍所有浏览器,可边开发边上线,时间和开发成本少。
2️⃣ 技术门槛对比
App需掌握Swift/Kotlin原生开发或RN/Flutter/Uniapp等适配框架,不过技术这块目前可用AI平替,但还是懂一点开发的人效率高很多,除此之外,还要折腾证书、签名、软著、备案、应用商店政策等。
网站可用HTML/CSS/JS即可起步,这块用AI工具开发几乎没难度。
3️⃣ 上线迭代
App发版需审核,用户更新滞后。
网站服务器端热更新,用户刷新即生效。
4️⃣ 用户使用体验
中国有句古话:用手机上网已经远远多于用电脑上网
App:现在是出门可以不带其他东西,但唯独不能不带手机,所以使用App会方便很多。手机把“随身性、即时性、场景化”做到了极致。
网站:用一句话总结,“手机不离身”的时代,网站最大的劣势不是“功能做不到”,而是“用户根本懒得点进来、进来了也留不下”。网站的入口也有劣势,无图标,无推送。还有即使能做到响应式,在手机端展示,但终归还是电脑上体验网站更好。
💡 个人思考
缺资源、要快速验证、偏工具/内容类产品,我投网站一票。
高交互、需离线、愿意啃原生、目标用户愿下载,我站App。
🔚 朋友们,你们觉得哪个好,欢迎来一起交流下。最后,希望首款App早点审核通过!展开81 - 苹果上架App,有没有一步到位的方法?
欢迎收看独立开发者,上架App的闹心过程,从8月15号完成测试及验收之后,到目前都在折腾上架的事情,云服务购买,部署后端程序,注册域名,申请ICP备案,开通苹果开发者账号,最近才提交一次上架审核。
♻ 这个过程算是准备阶段的漏洞,在7月之前做计划时,下意识看了几篇相关教程,关注的重心在于:个人开发者能不能上架AI类产品,以及过程中会不会有资质问题。
当时看没啥问题,所以忽略操作的细节,但以这段时间的操作流程看,从App打包到上架苹果商店审核,整体比较复杂,存在很多细节上的问题。
♻ 在审核结果还没出来之前,先把我自己的操作流程整理一份,需要的朋友可以先参考下顺序,这样是比较节省时间的,等审核结果明确之后,再把操作的详细步骤发布出来。
❗ 注意我的情况是这样:个人开发者,在苹果商店,上架AI应用的App产品。
1️⃣ IOS打包:开通苹果开发者账号,申请各种证书,制作App相关图标,打包完成后上传交付。
2️⃣ App的ICP备案:证书拿到后直接走这个流程,申请云服务器和域名注册,选择App的ICP备案,要一周左右。
3️⃣ 苹果商店发布:服务部署完成,ICP备案通过,然后按照格式要求填写内容即可,文案类可由AI生成。
♻ 至于审核能不能通过,我现在也没多少底气,我是无论如何都没有想到,光是上架的过程需要的时间,都快赶上App开发的时间了。
🔚 在独立开发之前,自己算做了比较多的准备,但是在真正执行的过程中,还是经常手忙脚乱,真是应了那句老话: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展开21 - 第一款产品的进度条。
网友们大家好,这里是独立开发者频道。今天聊一个郁闷的事,给星期五的打工人助助兴。
在此之前,我需要先简单的掰扯几句,独立开发的硬件设备。
服务端的高配笔记本一台,记忆非常深刻,攒了好久的工资高价购买。
前端的高配笔记本一台,记忆同样深刻,用月薪分期支付低价获得。
首款产品开发完成后,还搭进去两款测试手机,5K的安卓和6K的苹果。
还有一块偶尔拍封面的平板,连收藏多年的键盘,都被掏出来敲代码。
以为准备时间长,花的时间和心思足够多,硬件开发设备优质齐全,产品就能顺利发布。
原计划是,本周产品验收,没有什么问题就上线苹果商店,结果万万没想到。
苹果开发者审核好几天。
域名备案拒绝好几次。
产品发布材料准备好多样。
推广内容写了好几篇。
结果产品还处在审核阶段,关键这事我干着急也没啥用。
之前辛苦追赶的节奏,在本周又一次被打乱。
第二款开源产品,只能在源码仓库干巴巴的等着。展开61 - 产品开发和知识库编写,第一阶段收尾。
网友们大家好。
欢迎来到独立开发者频道。
经历一个多月的忙碌。
开发的第一款产品终于收尾了。
后续再测试几天。
就可以准备发布的事情了。
其中有个小插曲。
在做项目的过程中。
编写了非常细致完整的文档库。
七月中旬经朋友的提醒。
计划把自己的知识库文档。
当成一件作品直接开源。
这个事情在8月7号完成初稿。
后续和产品一起再斟酌一遍。
这样两款作品可以前后脚发布。
两个任务刚收尾时。
心里竟然涌出一丝惆怅感。
七月份整体的节奏是。
偏重产品开发。
顺带手把知识库文档整理好。
再穿插一部分自媒体的内容。
目前短暂的忙完其中两件事。
对后续的任务有点手麻。
跳出产品之外。
不在技术之中。
去做最难的内容传播。
既要有干货输出又得推广产品。
还要在传播过程中不断改进。
这对开发者来说。
并不算一件容易的事情。
之前事情多思绪乱。
可以靠写代码稍微冷静冷静。
后面再忙起来。
只能靠写八阿哥火上浇油了。展开73 大家好。历时一个多月的专注投入,很高兴向大家宣布,我的独立开发产品现已顺利完成,后期准备投入内测。
❗ 开发中期曾因依赖的AI编程工具不可用,导致效率显著降低,造成了时间损耗。
独立开发:时间即成本!所幸后续主动接手核心开发工作(包括接口对接、复杂逻辑实现与代码封装等),重新掌控了开发节奏。
💡 接下来,我将对这段期间经历的工作状态起伏进行梳理:
1️⃣ 中途的混乱
① 其实有段时间思路完全被放空了,不管是开发还是自媒体的运营,脑子里一点头绪都没有。
② 由于一些原因,当时我的AI编辑器是不可用的状态,没法完成前端的代码开发。没办法,只能自己上,去开发那些看似简单的效果。然后就在开发模型对话模块时,DOM元素定位的问题上卡壳几个小时,最终,拿出尘封已久的搜索引擎才解决了这个问题。
③ 类似上面的情况还有很多,如:页面布局问题、整体效果的微调、页面加载性能瓶颈等等。最后通通...解!决!不!了!
本想优雅开发,结果被几个view标签牵着鼻子走,最后喜提一堆未解之谜大礼包!
2️⃣ 慢慢拉回节奏
① 后面自己复盘了下,这样下去节奏完全不行,于是重新捋了下。
② 上午我会列出当天的list,来给一整天打一个整体基调:轻松/忙碌/充实。
③ 慢慢接管前端的主线代码,如果接口对接,复杂逻辑判断,统一逻辑封装等。之前依赖AI IDE过多。
④ 随着自己开发参与度的提升,后面的效率就进入到了一个“充实”的节奏。
每日清单定调,亲手接管核心代码,从“乱炖”模式切回“充实高效”的正轨!
3️⃣ 反思和思考
① 开发依赖AI工具太多,要找一个权衡,目前是布局样式这块提供自己思路,AI来输出。核心对接和逻辑这块,自己参与输出,还是逃不开码农的命。
② AI编程工具虽好,但是记住,现在它只是你手头的工具,怎么才能合理利用,在于你自己。因为缺陷也很明显,之前内容有介绍AI IDE,这里不多说。
🔚 产品终于开发好了,自己内测中,上线后请大家关注下,感谢一下!展开评论2- 大模型编程测试:DeepSeek,Kimi,千问,智普。
上周发布了几篇:AI编程工具的总结笔记。
国内模型主要是DeepSeek和Kimi-K2,评论区有很多网友提到:千问和智普编程能力也不错。
这里是自己的失误,千问当时没注意到编程大模型,智普是平时很少用,所以在相关笔记中没有提这两款模型。
咱这个码农能力一般,但是主打一个听劝不犟嘴,正好周末的时候有空,于是完整的测一把国内的模型。
参赛模型:DeepSeek,Kimi,千问,智普。
使用提示词:
开发一款复杂的Web网站,涉及大模型信息采集和展示;进行数据分析,给用户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做一个社区板块,可以交流各种模型的使用案例;总共分为3个模块,每个模块都要填充一定的模拟数据,并且支持全站检索功能;视觉追求创意和科技感,
代码放在一个文件中,可以直接预览。
先说结论:本次测试中,Kimi和智普都给自己眼前一亮的感觉。以下是简单的评价,和具体的技术指标,代码行数包括换行和注释。
1️⃣ Kimi:视觉和动态效果最有质感
代码500行;使用原生CSS+网格布局;搜索采用input事件,即时高亮体验较好,代码编程极简;缺少图表库,仅用Div拼条形图;视觉效果霓虹蓝紫渐变背景+旋转粒子,整体炫酷丝滑。
2️⃣ DeepSeek:全面但是缺乏亮点
代码1300行;使用原生CSS+JS,布局干净:Header 、Tab页、Footer;使用const数组模拟数据;视觉效果深色赛博风,渐变+毛玻璃+3D卡片悬浮,基于Chart+统计卡片;响应式到位,滚动条自定义,动画流畅。
3️⃣ 智普:加入首页布局和帖子发布功能
代码1000行;使用Tailwind工具类+自定义CSS,结构模块化;发帖功能和模拟数据都有,逻辑最复杂;视觉效果紫蓝渐变+玻璃拟态;整个页面做的非常立体。
4️⃣ 千问:整体一般搜索功能最佳
代码900行;使用flex+grid布局;搜索的结果页独立渲染,数据查询的全面;视觉效果黑紫渐变+毛玻璃,图标统一用 FontAwesome;数据信息密度高,功能整体最完善。
自己从后端转独立开发,前端编程都是依赖AI工具,和AI来回拉扯一到两天,才能做出像模像样的前后端交互页面。
在AI模型中,可能1到2分钟就够了。
如果AI再这样持续发展下去,产品的形态,到底会进化成什么样?展开评论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