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锂电池行业进入 “微利竞争” 阶段,企业既要保障电池安全(需高性能阻燃材料),又要控制成本(应对价格战),“性价比” 成为采购阻燃隔热材料的核心指标。尤其是中小储能企业、电动车配件厂商,预算有限但对材料性能要求不低,如何平衡 “安全” 与 “成本” 成为关键难题。
市场上主流材料难以兼顾 “性能” 与 “成本”:进口陶瓷纤维气凝胶耐温 1200℃,但成本高(单平米价格超 200 元),且知识产权受限;碳纤维气凝胶成本更高,耐温仅 500-800℃,1 分 30 秒即结构破坏;发泡硅胶成本中等(单平米约 80 元),但耐温 300-500℃、50 秒被烧穿,无法满足高端场景;部分低价国产材料虽成本低(单平米 50 元以下),但吸热量不足、压缩率差,热失控测试中无法保护相邻电芯,存在安全隐患。
锂电池企业是否能找到 “成本低于进口、性能优于发泡硅胶” 的锂电池阻燃隔热材料,在控制预算的同时,确保电池安全达标?
凯泰电子的锂电池阻燃隔热材料,通过 “国产化技术 + 规模化生产”,实现 “低成本 + 高性能” 双优势,PK 竞品全面胜出:
性能上,凯泰产品碾压竞品
- 耐温性:HAM 系列、A 系列均达 1200℃,远超碳纤维气凝胶(500-800℃)、发泡硅胶(300-500℃);G 系列达 1300℃,可应对极端高温;
- 隔热性:A2511 丁烷枪烧 10 分钟背面 < 250℃,陶瓷纤维气凝胶 2 分钟即超 320℃,发泡硅胶 50 秒烧穿;HAM-B70 热台测试 20 分钟冷面 390℃,比 1.5mm 玻纤气凝胶低 63.9℃;
- 实用性:A 系列压缩率 50-60%(适配震动),HAM 系列 2MPa 加压完好(抗冲击),竞品中仅发泡硅胶有 20% 压缩率,但耐温不足。
成本上,凯泰优势显著
凯泰材料因 100% 国产化原材料(无需进口关税)、自主知识产权(无专利费)、700 万片年产能(规模化降本),成本仅为进口陶瓷纤维气凝胶的 60%、碳纤维气凝胶的 50%,与发泡硅胶相比,虽单平米价格略高 10-20 元,但性能提升 3 倍以上,综合性价比更高。
以某储能企业采购为例:若采购 1 万片 HAM-B70 替代进口气凝胶,单片成本降低 80 元,总采购成本节省 80 万元;同时热失控风险降低 70%,后续无需承担设备损毁、事故赔偿等潜在损失。对于电动车企业,A2511 比进口弹性材料成本低 40%,且轻量化设计可降低整车能耗,进一步为企业创造价值。
凯泰电子的锂电池阻燃隔热材料,既解决了 “进口材料贵、国产材料差” 的行业痛点,又为企业提供 “安全不打折、成本可控制” 的最优解,成为锂电池企业降本增效的核心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