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听了乔梁老师的直播,谈到了《效能度量-作弊经济学》这个有趣的话题,做了总结,再结合自己的实践写点自己的想法
先上自己的摘要总结,也是印象比较深的几个观点。
你准备好做度量了吗?
好像一年多前,“效能度量”的话题出现在各个大会论坛和公众号文章上,正好那个时间也在做有关度量的建设。过去一年多了,对于上面的观点,还是很有体会的。
- 起步阶段,愿景和期待是美好的,也觉得效能度量是个“很棒”的事情。这也是大部分效能平台的最终目标,要知道商业平台上,这个模块都是收费的,“意义”重大。
- 做到度量这一步,基本前提是研发平台大家都在用了,有数据了。可是,实际情况是都在用吗?用的好不好?
- 再说说指标设计,很容易陷入“一厢情愿”。指标设计者(裁判)和指标效果执行者(运动员)之间,很难达成一致,特别是没有“足协主席”(大领导)授权认可下,任何指标都是没有意义的。
- 度量只有“大领导”才关注(基层管理者除非和自己KPI),前提是“大领导“理解并认可某个指标。
- “指标”设计要考虑“可实施性”和“权威性”,没有“权威性”就没办法保证严格执行,没有“可实施性”就没办法下一步的改进。
没有完美的度量指标
说了这么多,看起来好难推进啊!说难也不难,大体如下:
- 一年只做1-2个指标, 或者领导关注的某个指标,得到授权和认可。
- “度量指标”就是改进目标,就是“冲锋号角”。
- 不要片面理解 “没有度量,就没有改进”,没有“真实数据”,就不能做改进了?识别问题,才能进行度量,才能改进。前提是“识别关键问题”,切记胡子眉毛一把抓!
- 一开始指标可以有漏洞,可以不完美,可以不精确。又不是科学试验,大概差不多就完了,没必要为“1%-10%的误差”折腾自己和别人,不影响大局。
- 作弊很正常,“作弊”比“什么都不做”强,最起码说明团队在意了,那就看你怎么引导了。
- 挑战“指标”权威性的,也很正常,要不就说服,要不就放弃,找愿意陪你玩的团队。记住“羊群效应”。
- 持续push,持续check,持续guide,度量不是“惩罚”,是“给团队活动画圈圈,别人他们偏差太离谱”
- 对于工程能力度量,「配置管理」很重要,真的很重要,后面专门介绍。否则,你连对比改进的基线都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