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选了Kuikly?2025“液态玻璃时代“六大跨端框架横向对比

6 阅读12分钟

引子:选择困难症犯了!

各位道友请了。上一篇文章,我们驱使AI,用 Kuikly 快速搞定了“孤寡青蛙”App,一码五端跑起来的感觉确实丝滑。但评论区有朋友问了:“现在跨端框架这么多,Flutter、React Native 这些老牌劲旅都还没搞明白,怎么又来了个 Kuikly?到底该怎么选?”

问得好!这灵魂拷问,直击每个技术选型者的内心。

如今的跨端领域,简直是“神仙打架”。Google 手握 Flutter 和 Compose Multiplatform 两张王牌,Meta 的 React Native 宝刀不老,腾讯内部也同时孵化了 Kuikly 和 Hippy,再加上字节的 Lynx... 新人来了又去,老人屹立不倒。

对于我们开发者来说,选型就像“渡劫”,选对了,项目开发事半功倍,选错了,可能就得“从入门到放弃”。

所以,这篇文章,我就来当一次“课代表”,把这六大主流跨端框架拉出来,从学习成本、开发体验、性能表现、生态系统等多个维度,来一次全方位、硬核的深度对比。希望能帮你理清思路,下次再做技术选型时,不再纠结!

6_humeng_Image.png

对比维度说明

为了让对比更公平、更直观,我们设定了以下几个核心维度:

  • 学习成本:上手快不快?文档全不全?社区活跃吗?
  • 开发体验:写代码爽不爽?IDE 支持好不好?调试方便吗?
  • 性能表现:App 跑起来快不快?架构有何不同?
  • 生态系统:背后“金主”是谁?第三方库多不多?未来发展怎么样?

准备好了吗?发车!


1. 学习成本对比:谁是“新手之友”?

学习成本是技术选型的第一道坎。毕竟,时间就是金钱。

语法与语言

  • Kuikly & Compose Multiplatform (Kotlin): 如果你是一位 Android 原生开发者,恭喜你,这两位对你来说几乎是零成本上手。它们都使用 Kotlin,一种现代、安全且富有表现力的语言。Kuikly 在此基础上还自研了一套 DSL,语法更贴近 UI 描述,非常简洁。
  • Flutter (Dart): Dart 语言是 Google 专门为 UI 开发设计的,语法融合了 Java 和 JavaScript 的特点,如果你有面向对象编程基础,学习曲线也比较平缓。但无论如何,它都是一门新语言,需要额外的学习时间。
  • React Native & Hippy (JavaScript/TypeScript): 对于前端开发者来说,RN 和 Hippy 就是“亲人”。它们建立在庞大的 JavaScript 生态之上,你可以用熟悉的 React 或 Vue 语法来写 App。如果你已经掌握了 React,那开发 RN 应用几乎是无缝衔接。
  • Lynx (TypeScript): Lynx 同样选择了对前端友好的 TypeScript,提供了更强的类型安全,但由于Lynx 使用的是魔改过的 React,而且它的双线程架构也极大提高了学习和使用成本,相对Hippy来说学习成本更高。

小结

  • Android 开发者友好:Kuikly, Compose Multiplatform
  • 前端开发者友好:React Native, Hippy, Lynx (需学习它的双架构)
  • 需要学习新语言:Flutter

文档与社区

  • Flutter & React Native: 作为“老大哥”,这两位的文档质量和社区生态无人能及。无论是官方文档、第三方教程,还是 Stack Overflow 上的问答,资源都极其丰富。根据 2024 年 Stack Overflow 的调查,Flutter 和 React Native 依然是跨平台框架中最受欢迎的两个,拥有庞大的用户基础。
  • Compose Multiplatform: 背后有 Google 和 JetBrains 的双重支持,文档质量很高,社区也在快速发展,尤其是在 Kotlin 开发者圈子里。
  • Kuikly, Hippy, Lynx: 作为国内大厂的开源项目,它们在中文文档和社区支持上做得比较好。遇到问题,可以在官方群里直接与开发团队交流,这是很多国际开源项目不具备的优势。但相比之下,它们的全球社区规模和第三方资源还处于发展阶段。

2. 开发体验对比:谁的“轮子”更好用?

好的开发体验能显著提升幸福感和生产力。

IDE 支持

  • Kuikly & Compose Multiplatform: 完美融入 Android Studio,享受 Google 亲儿子般的待遇。代码提示、语法高亮、重构、调试等功能一应俱全。
  • Flutter: 同样在 Android Studio 和 VS Code 中有出色的插件支持,开发体验非常流畅。
  • React Native, Hippy, Lynx: 主要阵地是 VS Code,背靠强大的 VS Code 插件生态,开发体验也相当不错。

热重载(Hot Reload)

热重载是现代 UI 框架的标配,它允许你在修改代码后,无需重启应用就能立即看到 UI 变化。

  • Flutter: 以其“闪电般”的热重载速度而闻名,开发体验极佳。
  • Kuikly, CMP, React Native: 都支持热重载,速度也很快,能满足绝大部分开发场景。
  • Hippy & Lynx: 作为面向前端的框架,它们也吸收了 Web 开发的优秀经验,热更新体验同样流畅。

实测感受:在“孤寡青蛙”这个小项目中,Kuikly 的热重载速度还可以,几乎是秒级响应(由于Kuikly支持的平台比较多,调试只关注Android端,其他平台表现可能有差异),这对于频繁调试 UI 细节非常有帮助。

调试体验

  • 自渲染框架 (Kuikly, Flutter, CMP): 它们的调试体验更接近原生开发,可以直接在 IDE 中设置断点、查看变量、分析堆栈,非常直观。
  • JS Bridge 框架 (RN, Hippy, Lynx): 调试时需要在 JavaScript 环境和原生环境之间切换,有时会比较麻烦。例如,RN 经典的“摇一摇”打开调试菜单的操作,虽然很有趣,但在某些场景下不如直接在 IDE 中操作方便。

3. 性能表现对比:谁是“性能猛兽”?

性能是衡量一个框架好坏的硬指标。当然性能也分很多方面,比如启动速度、内存占用、流畅度、以及响应延迟等。在此,我们单纯先只从架构上进行理论分析,正所谓只要方向对了,结果一般都不会错的。

而分析的核心维度,在下认为主要就是两个:运行时代码执行方式渲染方式

运行时代码执行方式

  • Native 执行:

    • 代表: Flutter, Compose Multiplatform, Kuikly(Kuikly同时也支持JS执行的动态化模式)
    • 原理: Dart 或 Kotlin 代码被编译成平台原生的机器码(ARM 或 x86指令集),直接在 CPU 上运行,无需 JavaScript 引擎或 Bridge。
    • 优势: 执行效率极高,接近原生 App 的性能。能充分利用系统能力,进行复杂的计算和图形处理。
    • 劣势: 通常需要更复杂的编译和构建过程(不过这都是框架开发者的工作,对我们使用者来说不存在啥劣势)。
  • JS 引擎执行:

    • 代表: React Native, Hippy, Lynx
    • 原理: 业务逻辑由 JavaScript 编写,运行在 JavaScript 引擎(如 JSC, V8, Hermes)中。当需要调用原生能力或渲染 UI 时,通过一个“Bridge”与原生代码通信。
    • 优势: 灵活,生态成熟,Web 前端开发者上手快。
    • 劣势: Bridge 通信存在开销,在大量或高频通信时可能成为性能瓶颈。React Native 的新架构(JSI)正在着力优化这个问题。

渲染方式

  • 自渲染:

    • 代表: Flutter, Compose Multiplatform
    • 原理: 框架自带渲染引擎(如 Flutter 的 Impeller,Compose 的 Skia),直接调用 GPU(通过 Skia/Vulkan/Metal 等)进行绘制,完全不依赖原生系统的 UI 组件。
    • 优势: 跨端 UI 一致性极高,可以实现像素级的统一。性能好,尤其适合复杂动画和自定义 UI。
    • 劣势: 包体积相对较大,因为需要内置渲染引擎。另外UI的表现力上会很大受限于自渲染的能力,像iOS 26即将推出的 “液态玻璃” 效果,自渲染框架几乎很难完美实现。
  • 原生渲染:

    • 代表: Kuikly, React Native, Hippy, Lynx
    • 原理: 通过 Bridge 将 JS 中的虚拟 DOM(VDOM)或渲染指令,转换为原生平台的 UI 组件(如 Android 的 View/ViewGroup,iOS 的 UIView)来进行渲染。
    • 优势: UI 体验更贴近原生系统,包体积较小。
    • 劣势: 渲染依赖原生组件,跨端一致性可能稍差(Kuikly在此方面做了优化,通过尽可能在Kotlin跨端层实现大部分组件,只依赖少量原生“原子”组件的方式,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这个问题)。另一方面,UI 更新和布局计算受限于 Bridge 的通信效率。

小结

  • 追求最佳的UI体验: Kuikly,React Native, Hippy, Lynx 这类 原生渲染 的框架更具优势。

  • 追求极致性能: Flutter、Compose Multiplatform 和 Kuikly 这类 Native 执行 的框架是首选。

    可以看到分析下来 Kuikly 基于KMP的 Native执行 + 原生渲染 的架构选择,在性能和UI体验上都有优势,确实有两把刷子!👍

image.png

包体大小

  • 原生渲染框架 通常包体更小。
  • 自渲染框架 因为内置了渲染引擎,包体通常会大几 MB。

对于“孤寡青蛙”这样的小 App 来说,这点差距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但对于大型商业 App,包体大小是需要重点考虑的因素之一。


4. 生态系统对比:谁的“朋友圈”更强大?

一个框架能走多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背后的生态。

公司背景

  • Google: Flutter, Compose Multiplatform
  • Meta (Facebook): React Native
  • 腾讯: Kuikly, Hippy
  • 字节跳动: Lynx

可以看到,这六大框架背后都有顶级科技公司支持,可以说是“非富即贵”,短期内都不用担心项目会“跑路”。

第三方库

  • React Native: 背靠庞大的 npm 生态,拥有超过 180 万个包,几乎所有你能想到的功能都有现成的轮子。这是它最大的优势之一。
  • Flutter: 官方的 pub.dev 仓库也在快速增长,目前已有数万个包,覆盖了大部分常用功能。
  • Kuikly, CMP, Hippy, Lynx: 它们的第三方库相对较少,很多功能需要自己动手或者依赖平台自身的能力。但优势在于,它们可以更方便地调用原生生态的库。

发展趋势

根据 Google Trends 和各种开发者调查,Flutter 的热度在近年来持续攀升,大有赶超 React Native 的势头。Compose Multiplatform 作为后起之秀,在 Kotlin 社区中也备受关注。

而 Kuikly、Hippy、Lynx 则代表了国内大厂在跨端领域的探索和布局,它们更贴近国内的业务场景和开发者习惯。


总结与建议:到底该怎么选?

对比了这么多,我们来做个总结。

维度KuiklyFlutterReact NativeCompose MPHippyLynx
核心语言KotlinDartJavaScriptKotlinJavaScriptTypeScript
渲染方式原生自渲染原生自渲染原生原生
性能极优中等中等中等
生态发展中丰富极丰富发展中发展中发展中
推荐人群Android开发者全类型前端开发者Android开发者前端开发者前端开发者

没有最好的框架,只有最合适的场景。

  • 如果你是前端开发者,或者你的团队技术栈以 JS 为主
    • React Native 依然是你的首选。它拥有最庞大的生态和社区,能让你快速将 Web 开发经验迁移到移动端。当然国内也可以选择 HippyLynx,在技术支持方面可能更具优势(比如可以加入官方的开发交流群)。
  • 如果你是 Android 原生开发者,希望用熟悉的语言和工具链开发跨端应用
    • KuiklyCompose Multiplatform 是为你量身定做的。它们能让你在享受 Kotlin 带来的开发效率的同时,将能力扩展到 iOS、Web 等多个平台。
  • 如果你追求极致的性能和 UI 表现
    • 曾经 Flutter 是该领域的有力竞争者,但随着今年 iOS 26 即将正式拉开的“液态玻璃”时代到来,其自渲染的机制可能会让iOS端的UI变得过时,因此长远考虑还是要慎选。
    • Kuikly 则在性能和 UI 表现上取得了更好的平衡。它不仅拥有接近原生的性能,还能更好地融入现代操作系统的设计语言,是追求极致体验下的不二之选。

为什么“孤寡青蛙”选择 Kuikly?

回到我们的项目,选择 Kuikly 主要基于以下几点考虑:

  1. 技术栈亲和:作为一名 Android 开发者,Kotlin 是我最熟悉的语言,使用 Kuikly 几乎没有学习成本。
  2. 性能追求:Kuikly 基于CMP的 Native执行架构保证了 App 的流畅性,同时再配合用户体验最佳的“原生渲染”方式,这二者对于提升用户体验至关重要。
  3. 腾讯的“双轮驱动”:腾讯同时开源了面向前端的 Hippy 和面向原生的 Kuikly,这种“双轮驱动”的策略表明了其在跨端领域的决心。Kuikly 定位清晰,专注于为原生开发者提供高性能的跨端方案,这与我们的项目需求不谋而合。
  4. 尝鲜与探索:作为技术人,保持对新技术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是必须的!Kuikly 作为一个新兴框架,我们很乐意去尝试并分享我们的使用体验。

下篇预告

理论说了这么多,下一篇文章,我们将深入 Kuikly 的代码,亲身体验一下它的自研 DSL 到底有多“香”,以及如何用它来构建“孤寡青蛙”的 UI 界面。敬请期待!

image.png


扩展阅读:

《# 七夕到了,我让AI用Kuikly写了个“孤寡青蛙“App,一码五端真丝滑!》

《苹果最新液态玻璃人机设计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