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力堆砌≠智慧?陶哲轩揭穿Ai的“黑箱骗局”

6 阅读3分钟

AI真有那么聪明吗?别自欺欺人了。它不过是靠算力堆砌出来的庞大黑箱,连它自己为什么能成功都说不清。数学家陶哲轩毫不留情:今天的人工智能,与其说是科学,不如说是穿着高科技外衣的炼金术。

问题在于,这种炼金术式的繁荣,居然成了全世界的狂欢。ChatGPT5让人类惊叹不已,但没有人能解释清楚,它的“聪明”到底从何而来。成功无法复制,失败无法预测,一切都建立在反复试错和海量算力的赌博之上。这种发展模式,不仅荒谬,还危险。

陶哲轩的批评并非无的放矢。他拿压缩感知举例,这是一个有着完整理论框架的数学领域:研究者知道为什么它有效,也知道在什么条件下会失效。而对比之下,今天的大模型完全是一团迷雾。我们不知道为什么几十亿参数会突然“涌现”出某些能力,不知道为什么数据分布轻微改变就会导致彻底崩溃。科学的核心是可解释、可验证,而AI的现状更像是把骰子摇到满意为止。

更刺耳的是,陶哲轩并非第一个说出“炼金术”的人。深度学习先驱Rahimi早在数年前就直指其本质——不是科学,而是反复试错的经验主义。辛顿、Jordan也多次发出警告:黑箱式模型的不可解释性将严重制约AI的未来。可是资本市场并不在乎,他们要的是短期奇迹和即时回报。于是,行业集体装聋作哑,继续用一轮又一轮的算力军备竞赛麻醉自己。

但再大的幻术也逃不过现实的铁律。算力不是无限的,能源消耗正在成为AI的沉重枷锁,数据标注也早已枯竭。当摩尔定律减速、供应链遇到瓶颈时,没有理论支撑的AI还能走多远?靠烧钱和撞运气换来的繁荣,终有一天会戛然而止。

这才是陶哲轩真正的担忧。他并不是反对AI,而是提醒:真正的技术革命从来不是靠堆砌出来的。牛顿的力学定律、麦克斯韦的电磁理论、香农的信息论——这些理论框架不仅解释了现象,更开辟了无数应用。如果没有麦克斯韦方程,我们不会有无线通信;没有香农的信息论,就没有现代互联网。相比之下,今天的AI却还停留在“有效但不知其所以然”的炼金术阶段。

更可笑的是,AI行业里的某些人甚至为这种盲目自豪。他们声称“不需要理论”,只要数据和算力就能“干出来”。这听上去很豪迈,实际上却像是赌徒的口吻——因为赌徒从不在乎原理,只在乎结果。但科技史无数次证明,缺乏理论支撑的试错,注定无法走远。

陶哲轩的警告之所以刺耳,是因为它戳破了行业的遮羞布。他敢说,今天的AI不是科学,而是炼金术。我们不愿承认,因为眼下的AI带来太多利益和光环。但问题是,如果继续沉浸在幻觉里,不去追求解释和透明,未来的某一天,我们可能会被这只“黑箱怪兽”反噬。

最终,AI需要的不是更多GPU,而是更多的诚实。它必须从一个“不可理喻的神秘力量”,变成一个“可理解、可验证、可控的工具”。否则,再炫目的智能革命,也不过是一场危险的幻觉。

公众号:OpenSN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