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饭与保温杯:一个程序员的十年真实独白

31 阅读7分钟

前言

有时候我在想,要是能穿越回去,拍拍刚毕业时那个“啥也不懂的小伙子”的肩膀,告诉他未来十年会遇到什么,他大概率是不信的。其实我也没想到,写代码这事能让我从大学一路走到现在,见识了各种“奇葩业务”,也遇到了各色同事、老板和甲方。有人说写程序是金饭碗,也有人说这碗饭是“青春饭”。现在回头看,啊,真应了那句话:苦是苦,但也没少收获。


刚毕业时呆头呆脑,一切都新鲜

那会儿我刚刚大学毕业。专业不算热门,学校也就普普通通。简历投了好几个星期,终于有家小公司要我。第一天去上班还特紧张,穿了件最“正经”的衬衫,连坐地铁都挺直了腰。不夸张,刚进公司连工位在哪都不敢问,生怕被人笑话。

老实说,那时候是真的啥也不懂。面试时候说自己会JS,其实最多也就照着教程写过几个小demo。刚开始工作,改个页面都能出bug,打包发版手都抖。带我的老大倒是人挺好,经常笑着说“年轻嘛,总会的”。有段日子公司项目多,晚上十点才下班是常态。那会儿我其实还特有冲劲,觉得加班等于成长,愿意熬夜去跟着同事“卷”。同事会什么我就学什么,html/css不说了,后来又学jQuery,后台的Java服务,看不懂也瞎看两眼。想着“多学点,怕啥呢?年轻就是本钱。”


你追我赶,技术更新像换皮肤一样快

第二年的时候,公司突然决定业务升级,全员学React/Vue。说实话,刚起步觉得新玩意还挺神奇,组件化、响应式,啥都方便一点。可没高兴多久,项目kickoff了——时间超级赶,需求天天改。周一来一版react,周五又给你砸下来个Vue,还得自己补文档。周末在家对着B站自学,跟同事吐槽说:“这节奏,真怕哪天掉队被淘汰。”也不是没想过转岗,比如去客服、做小产品经理啥的。但转念一想,这行工资也算凑合,熬一熬看能不能混出头。

换技术的时候印象最深刻。刚刚会了Webpack,觉得自己要飞升了,结果下个月又听说TypeScript要成主流。一时间,什么“学啥不会过时”成了最大难题。晚上刷知乎、B站、掘金,天天看大V讲技术方向,越看越慌,生怕自己被浪潮甩下。


加班、赶项目,和迷茫慢慢打照面

三四年下来,积累了不少项目。需求永远写不完,Bug也总是在上线前爆出来。最难忘的是某年春节前上线一个面向C端的产品,项目经理催得紧,加班到大年三十。公司给订了外卖,我一边啃鸡腿一边改代码,心想——这就是传说中的“奋斗”吗?上线第二天又被深夜call回公司,说有个按钮点不了。我那时候真的怀疑,这饼还值得接着啃不。

有一阵公司裁员,氛围一下子就冷了。新来的同事一个比一个年轻,面试时候算法题随手就能码一个小时。自己在一边装镇定,其实内心慌得一批。那时候总觉得是不是要备份点新技能,说不定哪天自己也是“待通知名单”。但也不是没做努力,抽空学了点Node.js,还跟着朋友折腾了点小工具,偶尔在社区里回答些问题,算是给自己做点补充。


有想逃,也有过幻想,但终究是凡人

这些年也羡慕过做自媒体的同行,人家文章一写、小课一录,就有流量、收入,不用被甲方虐。但自己写了一两篇,播放量个位数,也没啥耐心继续。身边有朋友跳到大厂,但进去后工时更狠,平时见个面都难。尝试主动“转型”,但发现自己性格不喜欢和人打交道,最后还是继续写代码,比上不足,比下也还算过得去。

小时候家人还觉得在互联网行业很有前途。可后来做到三十岁之后,家里开始劝我找份稳定点的工作。毕竟加班太多,收入也没比公务员多多少。其实我明白,这行就是用时间堆出来的阶段性红利。熬不住了就停一停,能继续下去就再多挂段时间。


真正的改变:主动停下来,寻找新的方向

今年早春项目总结后,我自己也没想到会主动和领导提离职。要说原因,还真的挺多的。一是厌倦了重复的业务流程,二是想给自己一点呼吸的时间。没了工作的保护伞,刚开始是真的有点迷茫。每天早上不用赶地铁,反而六点多就醒;中午不想点外卖,自己学着去做饭;一天下来看着Github收藏和教程,想着总算能把想学的东西一点点补上。

这段日子,我试着做一点自己的“小作品”。比如按兴趣写了个自动整理文档的脚本,拉着朋友圈子一起设计了个简单的小游戏。写小程序,其实不指望能挣大钱,但有种“总算给自己干点什么”的满足。业余时间看了“非技术”的书,去附近公园散步,偶尔还会自己做点折纸。感觉技术这事,只有不“卷”了,才能真的开心。

我还试着去外包平台接项目,体会了“需求不明、预算超低、甲方天天催”的快感。做下去发现,虽然不如大厂正规,却也能让思路打开不少。偶尔还有人请我帮忙做技术顾问,指导怎么选型、怎么改个bug、项目也能上线,收获了一点小成就。


未来没想好,先一步步试着走

要说计划,其实也没那么宏伟。现在的我,打算多做点小游戏、多学点杂项,可能想着以后能有个属于自己的“小爆款”——不过说到底也不强求。偶尔做做外包,万一钱不够就再找份班上。有机会可以多学点AI、多做些桌面工具,说不准有用上哪天。遇到喜欢的东西就投入一点精力,没必要太逼自己。

更常想的是:“人这辈子,就不能总被需求表和甲方的话语权限制死。”有时候确实过不下去了,那就主动换条路走。要是路走得还不错,那就安安心心地继续。不行总归还能回来,毕竟写代码这手艺在。


写在最后

走到今天,可能我还是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开发者。不敢说自己有多牛,也没什么“大神”的flag,但也庆幸没被生活完全打趴下。曾经兴奋地为自己上线的小项目庆祝,也为了一个诡异的bug抓狂过。现在想明白了,什么钱、什么机会,终归是生活的配角。

我想以后无论做什么,不管是继续敲代码还是转到别的岗位,都希望还能保持点那种不服气的劲儿。最差的结果,也不过是从头再来。

人生这条路,别指望哪里都有“try-catch”,遇到bug别慌,一步步Debug下去,总能找到办法的。祝大家都能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