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老张最近有一个重点项目在推进,他准备今天回家加班赶赶进度。
可到家之后,发现孩子发烧了,由于妻子出差,他赶紧放下手头的事情,抱起带孩子往医院跑。
堵车、吃饭、挂号、排队,一路折腾下来,已经九点了。
可就是这个点,儿科急诊仍是人山人海。孩子好奇的问东问西,手机里还不断跳出加急的消息,老张焦急的不断盘算着还有多久能排到他们。
马上到老张了,突然有一个人抱着孩子挤进了医生房间,老张愣了一下,火一下子就上来了,冲进屋子和对方吵了起来......
幸运的是孩子没什么事,可老张熬了一晚上啥也没干成。第二天上班状态不好,和业务方沟通时及其不耐烦。
下午收到了业务方的投诉,理由是态度消极。
老张一天什么也没干,却感觉自己马上就要崩溃了。
英雄就是这么被击垮的。据说是伏尔泰有句话说,“使人疲惫的不是远方的高山,而是你鞋里的一粒沙子”。
工作繁忙、孩子生病、业务方催促进度......都不是什么“重大事件”,可就是会压的你喘不过气来。
处理不好这些小麻烦,不但会影响你的情绪和工作表现,还有可能会影响我们的健康,最重要的是,如果被这些小事击垮了,我们哪还有心思去想什么大事呢?
我现在“大概”可以做到情绪稳定,我有四个自己在用的心法,分享给大家。
学会忽略
学会忽略,是我看到一句,据说是爱因斯坦说过的话:“弱者报复,强者原谅,智者忽略”。
就拿开车举例,我在路上发现过一个特别有意思的现象,如果开车的时候遇见插队,不同的司机有三种反应。
第一种人是对抗型,面对插队丝毫不让,眼看着两辆车的距离都塞不下一根手指头了,插队车决定放弃,他可能赢得了这场面子仗。
第二种人是原谅型,一开始会正常起步,但如果对方强行变道, 他会及时刹车,毕竟剐蹭了浪费时间浪费金钱。
第三种人是忽略型,他可能根本就没有在意这辆车在插队,他会直到前车完全进来,才会继续出发。他可能正沉浸在播客或者音乐里,神游在另一个维度。
你觉着哪种应对方式最好?
之前我是第二种人,并且还觉着第三种人是技术不佳,或者说是“好欺负”,直到最近我也有点了第三种人的样子。
有一次我在路上,听播客听的入迷,前方有个车有变道的意图。我也不着急,就让他变道进来了。
随后我才意识到,自己好像甚至都没有为这件事情,分散一点注意力。
那一刻我才明白,忽略,不是退让,也不用压抑情绪——
而是你根本没分配注意力分配给小事,负面情绪自然也就不会被激活。
忽略负面情绪非常有必要,有一项针对1300名男性做的研究,让他们对自己遇见类似于加塞这种小麻烦的反应打分,分数越高代表情绪反应越大。
结果发现,经常对小事有激烈反应的男性,他们的健康状况和死亡率,和面对那些重大人生压力的人一样。反应最激烈的那一组,在同样时间段内的死亡率,竟然是正常人的三倍。
我想起之前我奶奶家挂着一副《莫生气》的字画,里面有一句话:别人生气我不气,气出病来无人替。
看来对小事有激烈反应,真的会影响身心健康啊。我实践下来,忽略情绪有三个小技巧:
第一个是觉察情绪。当你发现自己心跳加快、紧握双拳,要注意情绪可能要来了。你需要深吸一口气,把注意力放到自己身上,让自己停下来,别被情绪牵着鼻子。
第二是控制自己的反应。维克多·弗兰克尔有一句话:“在面对外界刺激时,我们拥有选择如何回应的自由”。人真正能控制的只有自己的行动和态度,你控制不了堵车,但你能控制堵车的时候听一首钢琴曲。
第三是发现身边的美好,也就是感知生活中的“小确幸”。比如阳台上的花突然开了,孩子自己穿衣服了。有研究表明,对生活中积极细节的留意,能有效中和压力引发的负面情绪。
不恶意揣测
不过有些事情你很难忽略,比如公司考核政策调整,甚至说你持仓的股票大跌。
你感觉这个世界充满了恶意:公司打压你、社会在压榨你、资本在收割你。
可现实真的是这样吗?
帮助我解决心结的法则叫做「汉隆剃刀」。简单的说,它的意思就是「能解释为愚蠢的,就不要解释为恶意」。
这里说的愚蠢,代表各种无知的、偶然的、非故意的原因。这些情况发生的可能性远远大于恶意,汉隆剃刀大多数情况下反应了客观事实。
比如你开车,前方突然有车插队,你怒不可遏,心想:你是不是觉着我好欺负?
但其实他根本不认识你,只不过恰巧他意识到前方需要拐弯了。
这个法则在理解社会、组织层面,特别有效。
比如你持有的一只股票突然暴跌,你会听到一些传闻:说这是“庄家”在故意控盘。
我之前特别相信这种阴谋论,觉着股价是被人为操控的。可真实情况是,大公司的股价是很难操控的,投入很多钱也不一定能成功,一旦失败就会受到很大损失。而且市场上每个股民的互动、追涨杀跌,也会给股价造成很大影响。
再比如一家公司突然开始了绩效改革,给研发人员制定了和销售额相关的KPI,而且目标不完成还会对薪资产生影响。
可研发的考核怎么可能和销售的KPI挂钩呢?你怀疑管理层在变相降薪。
可更大的可能性是:管理层也不知道如何满足老板制定的目标,只能先套个模版应付一下。
不是你被打压了,只是碰巧他们不专业,你以为它是在有意的做坏事,但更大的可能是它没能力做好事。
我们大脑为了认知方便,常常会把一家公司或者一个政府当成一个人,假设他有自由意志,是一个决策缜密、心怀不轨的敌人。但其实组织就是一部机器而已。
不是组织在有意针对你,这世界其实就是个草台班子。
超越身份思维
你有没有经历过这种场面,过年回家刚坐下,七大姑八大姨联合开麦:
“你看你三十多了还在北京漂着,准备啥时候结婚啊?你表哥孩子都上小学了。”
“北京租房多贵啊,在咱老家,这都够还房贷了,干嘛不考个公务员安稳点?”
你努力工作、认真生活,熬过了失业焦虑、加班压力,结果成了他们口中的“混日子”。
你不是气他们说了什么,而是他们压根不懂你,却笃定地定义你。
可他们的确不懂你,也不会真正的懂你。他们只不过是在维护自己的世界观而已。
学术界有一个流行的说法是,人们的行为和观点,是由身份认同决定的。你的长辈,可能在一个小城过了一辈子,有编制、有房子、生儿育女,就是他们眼里的体面生活。
你异地漂泊、私企行业、租房未婚,就是他们眼中的“不务正业”。
你不需要反驳,也不需要忍耐。而是你明白了,你不需要从所有人眼里获得认可,你可以看到不同身份的局限性。
超越身份思维,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特别有用。
那天我带儿子去上烘焙课,糖刚撒进面粉中,他就开始一边揉一边往嘴里塞。
我试图制止,他越发固执,并且不耐烦的喊:“我要回家!我要回家!”
我有点崩溃,一边怕他吃坏肚子,一边气他为什么这么不听话。
但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他不是故意气我,他只不过多想吃几口糖而已。
我们常说父母要包容孩子,为此你需要先理解他们的行为。糖果能刺激大脑释放多巴胺,这是最本能的反应,而且他们理性大脑还没有开始发育,你不能要求一个孩子有“自控力”
我们总以“大人的身份”要求孩子守规矩,可孩子的很多行为,并不是“不听话”,而是“做不到”。
就像人类的大脑,在25岁才能完全发育完成。也就是说,一个孩子即使成年之后,也会做出一些你不理解的事情。一个人成长的过程中,本就充满了能力滞后,
你不理解他,就会对抗他。你理解了,才能包容他。
找到目标
有一天我正坐在电脑前,正为了文章选题抓耳挠腮。
我儿子“砰”地一下推开门,一屁股坐在我旁边,拿着小汽车喊:“爸爸!爸爸...”
以往工作时被打断,我会特别不耐烦。可那天,我关上电脑开始陪他玩,我发现自己变得很有耐心。
过了一会他自己去客厅玩了,我坐在电脑前,去想我为什么会有这种改变。
是我变得有耐心了?还是我终于佛系了?后来我想明白了——是自己的目标更明确了。
过去一被打断就恼火,其实都是因为自己都不知道要干什么。我只是模糊的觉得,自己得做点有意义的事情。
但现在写好每一篇文章就是我想做的事情,就算短暂的停下来,也没有任何影响。
心理学上有一个「自我决定理论」:真正让人持续投入的,从来不是外界的压力或奖励,而是自己选的方向。
比如说当你在街道上跑步,周围车水马龙、喧嚣嘈杂,可你根本就听不见。因为你眼中,只有即将抵达的下一个路口。目标感就像降噪耳机,能让你不被外界打扰。
但如果你没有目标呢?虽然一天什么都没干,却很容易因为工作上的催促,家人的一句话,就能让你心烦意乱。
你不是没有承受力,你可能只是没有方向而已。
尼采说:“一个人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就可以忍受任何一种生活。”
现在看来这不是鸡汤,而是硬道理。
真正让你内心安定的,不是时间管理、情绪技巧,而是——你有没有在朝着自己认可的方向,慢慢靠近。
说在最后
最后分享一句据说是爱默生说的一段话来结尾吧。
当整个世界似乎都在暗中图谋,用琐事一次又一次侵扰你、纠缠你,当所有人都来敲你的门,并且说,“到我们这里来吧。”绝对不要动心,不要加入到他们的喧闹中。始终保有一颗自助自主的心,不受外界影响和左右,活在自己的意志里,才能够使心灵得到宁静,才会过上真正独立的生活。
以上就是我自己应对生活中一些“小麻烦”的个人心得,如果你也有面对“小麻烦”时处理情绪的技巧,欢迎在评论区分享~
这是东东拿铁的第84篇原创文章,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