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跑道到职场再到讲台:一个 “新手” 的三次破界实验

41 阅读6分钟

尊敬的各位来宾,亲爱的头马伙伴们:

大家好!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个关于 “破界” 的故事,三次打破边界的经历,像三颗闪耀的星,照亮了我成长的道路。 大家好!今天以我的3次真实破界的人生经历为主题来介绍我自己。我给它命名为《xxx》。

我第一次深刻体会到 “破界” 的力量,是在挑战 10 公里跑步的时候。

那时的我,是个典型的运动 “小白”,800 米测试对我来说都是一场煎熬。看着朋友圈里朋友们分享的跑步里程,我心里是那个佩服。“10 公里?我怎么可能跑得下来?” 这个念头像一堵墙,牢牢地挡在我的面前。但内心深处,总有一个声音在呼唤:“试试吧,说不定你可以。”

终于,在一个下班的黄昏,我穿上运动鞋,踏上了挑战 10 公里的征程。前 3 公里,我感觉轻松自在,甚至还有些得意。可到了第 5 公里,疲惫感如潮水般涌来,双腿像灌了铅一样沉重,呼吸也变得急促起来。脑海里一直有个声音在劝说“放弃吧,已经跑了这么远,够厉害了。” 。但我今天下了决心要达到这个目标,告诉自己:“再坚持一下,就一下。”,然后把目标拆解成1公里1公里小目标,最后不知道不觉得到8到9,听着keep播报已经完成10公里,激动对天空大喊,那不是累到发疯,是多巴胺在给我开庆功宴:它冲垮了‘我不行’的心理防线,在大脑里贴满‘你真棒’的便利贴。”。我不仅突破了身体的极限,更打破了内心的恐惧。原来,很多时候,我们不是做不到,而是不敢去尝试。

第一次破界,让我明白了 “敢想敢做” 的重要性。而第二次破界,则教会了我 “勇于改变” 的勇气。大家可能想不到,现在从事前端开发的我,曾经是一名机械工程师。

研究生毕业后,我顺利进入了一家机械公司,成为了一名技术员。每天面对着图纸和机器,虽然工作稳定,但我内心却渐渐失去了热情,因为女生们都得穿着千篇一律的藏蓝色工服,走进弥漫着金属切削液气味的车间。那些本该点缀着香水与彩妆的青春面庞,被机油味和防尘帽完全遮盖,连发丝间都萦绕着铁锈的味道,曾经引以为傲的少女气息,就这样淹没在冰冷的机械丛林里。于是我进行各种调研行业及分析现状,再结合自己的思维,思考了近许久,最后面发现自己对编程有着浓厚的兴趣,看着那些神奇的代码能够创造出丰富多彩的网页和应用,我心动了。

虽然,从机械转到前端开发是两个完全不同的领域,意味着我要放弃多年的专业积累,一切从零开始。但我知道,人生最遗憾的不是 “我不行”,而是 “我本可以”。

于是,我开始了自学编程的道路。那些日子,我每天一有时间就学习,对着枯燥的代码反复琢磨,国庆假期1日都没休息。但每当我成功写出一个页面,解决一个 bug 时,那种成就感是无法用言语形容的。半年后,我凭借自己的努力,成功找到了一份前端开发的工作。

第二次破界,让我懂得了人生没有固定的轨道,只要敢于突破舒适区,勇于尝试新的可能,就会发现不一样的风景。

现在,我又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准备迎接第三次破界 —— 来到头马演讲俱乐部,从键盘侠变身舞台者。之前,我习惯了屏幕前的沉默,最多的话语就是跟产品扯皮。 之所以要完成这次向舞台者的转变挑战, 是因为多年来觉得自己一直有“社恐基因”,体现最淋漓尽致的一次记忆,就是自己初入职场的那段胆怯经历: 当时刚入职的时候,公司培训堪称“魔鬼训练营”,包含:10 公里长跑、关于政策及如何工作的开放笔试题,还有最要命的 —— 现场发言和干事竞选!猜猜我最擅长哪项?没错,10 公里我冲到了第一名。可一到发言环节,我却成了 “隐形人”—— 整整5天培训,举过最多次手的动作,居然是偷偷调整椅子角度。最后面我就因为 “零发言” 与优秀新员工擦肩而过。另外,在这个人人都在拼命 “卷” 的时代,很讽刺的是,我宁愿花两小时研究代码 bug,也不愿花十分钟打磨一段开场白,也更加忽略了沟通和社交的重要性;现在只跟代码和产品对话的自己,终于决定把 “演讲力沟通力” 设为人生的最高优先级 —— 就像给电脑系统打补丁,这次,我要给自己的社交技能来一场彻底的大的版本升级!(张开双臂,提高声调)真是非常荣幸了解到头马,毫无犹豫立马加入,今天,站在这个讲台上完成我的破冰演讲,我比跑完 10 公里还骄傲 —— 因为我终于跨过了最难的第一步:不是说得有多精彩,而是敢说!(握拳,展示力量感)我想问问大家:你们心里,是不是也藏着一个 “想突破却不敢” 的小怪兽?(伸手示意听众,留出互动时间)或许,今天就是按下 “升级键” 的最好时机!听了我的故事,大家是不是也能想到自己很多破界的经历

经过这三次破界,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人生最精彩的不是按部就班的轨迹,而是亲手打破边界时迸发出的光芒,都能让我们遇见更好的自己。在以后的人生经历中,希望有更多的破界经历拿来分享。

这是我的破冰演讲,谢谢大家!现在,我把舞台交还给主持人 xxx。

我们每天接收的知识比喝水还频繁 —— 在座的各位,是不是手机里收藏的学习资料比相册照片还多?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