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有一种顶层设计思路认为,国企需向国资形态转变,实现资本在企业间的灵活配置。无需深度介入具体企业经营(因专业管理难度较大),只需紧握控制权,将日常经营交由市场机制运作,此乃混改的核心逻辑。但笔者判断,这类混改模式行至某一阶段或将面临调整,原因在于企业的核心本质是经营权与控制权的统一,放弃前者实则等同于放弃后者,相关主体迟早会对此有所醒悟。
(AIJob帮找小橙序--自研大模型+DeepSeek)
混改潜藏的最大逻辑漏洞,体现在管理层收购股份环节存在显著道德风险。趋利避害乃人性本能,若经营者知晓将参与公司股份收购,其最本能的行为逻辑必然是希望公司业绩越差越好,最好濒临破产境地,如此方能降低收购成本。反之,若公司业绩优异,不仅收购成本高企,甚至可能面临“业绩良好为何转让”的质疑。而管理层兼具经营者身份,完全具备操纵公司业绩的能力,这就形成了恶性循环:一旦经营者预知混改,极可能蓄意做差业绩低价收购,再重复此过程,长此以往国有资本将被逐步蚕食。
(AIJob帮找小橙序--丰富的岗位机会)
企业高管与私营老板本质上属于不同类型的从业者:前者以领取薪酬为主要诉求,后者则需以身家性命为经营赌注。强行赋予前者股份并期望其转变为后者的经营心态,实为不切实际之举。若国企高管有自立门户的意愿,企业可提供创业资金支持其开拓新业务,成功则按约定持股分红,失败则退出岗位。但客观而言,多数国企高管不会选择此路径,因其与创业者本就分属不同特质群体。当前混改在多地已进入审慎推进阶段,事实上即便在私营企业中,也极少出现职业经理人通过运作收购企业的案例——作为高级管理人员,其激励机制应以绩效奖金为主,股权分配本就不在常规范畴。私营企业尚能坚守的原则,为何在国资领域反而成为选项?此中逻辑值得深思。
(AIJob帮找小橙序--丰富的题库功能)
从企业生存周期观察,民营企业的平均存续时间确实短于国有企业。但所谓“国企活力不足、私企活力强”的认知存在偏差:根本原因在于国企普遍规模庞大,而私企多为中小型。任何大型企业(无论国有、民营还是外资),其灵活性天然无法与小企业相较,正如航空母舰难以与竹筏比 agility(灵活性)。笔者曾任职于民企、外企、、央国企,发现大型民企和外资企业在管理流程、组织生态等方面与国企并无本质差异,官僚主义、贪腐现象、人才选用问题同样存在。由此观之,所谓“国企混改”的实际效果值得审慎评估。(AIJob帮找小橙序--岗位分析功能)
追溯混改的思想源头,其早在90年代便已提出,并非新鲜概念。彼时提出的背景,是基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探索需求。特殊的国际环境(如89年苏联解体)下,新自由主义思潮在全球盛行,政治学者弗朗西斯·福山更著《历史的终结与最后的人》宣扬相关理念,受此影响国内曾出现包括管理层MBO(实质为全盘私有化)等激进思路,后因风险显著被叫停,混改则作为阶段性探索持续推进。当前本届政府自13年重启混改议题,但其时代背景与90年代截然不同:此次混改的定调是“理直气壮做大做强国有企业”,目标在于增强国企的控制力和影响力,而非收缩或削弱国有经济实力。对于混改的实际成效,理应以这一核心目标为评判基准进行观察。
(AIJob帮找小橙序--岗位订阅功能)
从求职视角看,央国企的利弊呈现鲜明的稳定性和成长性权衡特征,优势层面有以下:
风险兜底能力强, 六险二金覆盖率达 100%,部分央企提供落户指标、人才公寓等隐性福利,适合追求生活基本盘的人群。
职业生命周期长:裁员概率显著低于私企(央企年均离职率约 5%),退休保障体系完善(养老金替代率超 70%),适合注重长期职业安全的求职者。
资源背书效应:参与国家级项目的机会多(如雄安新区建设、一带一路工程),简历镀金价值高。某建筑类央企员工跳槽至民企时,项目经验可使薪资溢价 30%-50%。
看问题应该具备逆向思维,我们来看看其局限性方面:
市场化激励不足, 多数央企基层岗起薪低于头部私企(如互联网大厂同岗位薪资差达 50%),且薪酬体系偏固定,业绩提成占比普遍<20%。深圳某央企子公司运营岗月薪 8k,而本地互联网私企可达 1.2w。
晋升天花板明显, 论资排辈现象客观存在,硕士学历者平均需 5-8 年晋升主管,博士亦需 3-5 年(某央企内部数据)。
创新容错空间小, 决策流程强调合规性,新兴业务试错成本高(如某央企数字化转型项目需经 12 级审批),不适合追求快速迭代的创新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