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MAC地址

827 阅读3分钟

一、MAC地址基础概念

  1. 定义

    • MAC地址(Media Access Control Address)是网络设备在数据链路层的唯一物理标识符,固化在网卡(NIC)的ROM中。
    • 格式:48位(6字节)十六进制数,如 00:1A:2B:3C:4D:5E
  2. 核心特性

    • 唯一性:由IEEE统一分配前24位(OUI),厂商分配后24位。
    • 扁平化结构:无层次性,与IP地址的逻辑寻址形成对比。
    • 不可路由性:仅在本地网络(同一广播域)有效。

二、MAC地址的核心作用

  1. 局域网内设备寻址

    • 在以太网帧中标识源设备目标设备
    • 例:PC1发送数据给PC2时,帧头包含源MAC(PC1)和目标MAC(PC2)。
  2. 帧的校验与传输控制

    • 通过FCS(帧校验序列) 确保数据完整性。
    • 配合CSMA/CD(以太网冲突检测机制)管理多设备访问。
  3. ARP协议的桥梁作用

    • ARP(地址解析协议) 将IP地址映射为MAC地址,实现逻辑地址到物理地址的转换。
    • 流程:主机广播ARP请求 → 目标主机回复MAC地址 → 建立ARP缓存表。

三、MAC地址的格式与分类

类型格式示例用途
单播地址00:1A:2B:XX:XX:XX指向单一设备(目标MAC=接收方)
广播地址FF:FF:FF:FF:FF:FF局域网内所有设备接收
组播地址01:00:5E:XX:XX:XX特定组设备接收(如视频流)
  • OUI(组织唯一标识符):前3字节由IEEE分配(如 00:1A:2B 属于Intel)。
  • 扩展标识符:后3字节由厂商自定义。

四、MAC地址工作流程(以局域网通信为例)

  1. PC1向PC2发送数据包(已知PC2的IP)。
  2. PC1检查ARP缓存:
    • 若存在PC2的IP-MAC映射,直接封装帧。
    • 若不存在,广播ARP请求(目标MAC=FF:FF:FF:FF:FF:FF)。
  3. PC2回复ARP响应,携带自身MAC地址。
  4. PC1封装帧:
    • 源MAC:PC1的地址
    • 目标MAC:PC2的地址
  5. 交换机根据目标MAC转发帧到PC2的端口。

关键点:路由器隔离广播域,跨网络通信需依赖IP地址和网关。


五、知识拓展:高级应用与安全问题

  1. MAC地址克隆

    • 场景:ISP宽带绑定设备MAC地址。
    • 方案:在路由器中克隆PC的MAC地址以绕过限制。
  2. MAC地址过滤

    • 无线安全:AP仅允许白名单MAC地址接入。
    • 局限性:MAC易伪造(通过ifconfig eth0 hw ether 00:11:22:33:44:55)。
  3. 随机MAC地址(隐私保护)

    • 现代OS(iOS/Android/Windows)在连接WiFi时使用随机MAC,防止设备跟踪。
  4. MAC泛洪攻击

    • 原理:攻击者发送大量虚假MAC地址填满交换机CAM表,迫使交换机进入广播模式(流量嗅探)。
    • 防御:端口安全(Port Security)限制MAC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