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感悟

27 阅读5分钟

迷茫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你迷茫的根本是“弃道求术”。什么是道?本质、原理、规律叫道。什么是术?方法、技巧、技术叫术。术是教你怎么做,道是告诉你为什么要这么做,所谓万变不离其宗,万变是术,宗就是道,术是多变的,而道是不变的。道德经有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事万物都由道而生,所以道是最初的规律,而不是后天可以的行为,道是抽象的原理,术是具象的技能。道是你在被什么东西驱动,术是看你能驱动什么;道是人为什么活着,术是人为了活着而采取什么方法。你只有把底层规律悟透了,才能建立起上层建筑,才能瞬间看到本质,抓住要点,以不变应万变。

为何婆媳间总难以相处?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斯不善已。”婆媳之争,恰似阴阳交汇,却未达平衡,婆婆守旧俗,如老树盘根;媳妇纳新风,似新竹破土。本无对错,只因各执一端。便如两弦紧绷,终生杂音。世人常以道理论断家务,却不知家中之事,非黑白分明的尺牍可量,须知“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水善利万物,婆媳相处亦当学水之柔,婆婆不妨以处下之姿包容晚辈的锋芒,媳妇亦应以谦冲之心敬重长者的经验。若都能放下我执,如春日融雪,彼此接纳,便能在差异中寻得平衡。当懂得曲则全,枉则直的智慧,能以柔克刚、以和化戾,如此,家宅方能如春风化雨,自在安宁。

真诚待人为何总被算计?

“善者不辩,知者不博。”世人常以巧言令色为智,却不知至善无言,大智若愚。你的真诚被当作可乘之机,恰似将明珠置于暗室,并非明珠蒙尘,而是未懂和其光,同其尘的深邃之道。真诚若缺少边界,便如无鞘之剑,虽能披荆斩棘,亦易伤己。善意若不懂留白,恰似满溢之水,看似丰沛,实则难守。凫胫虽短,续之则优;鹤胫虽长,断之则悲。世间万物皆有其度,真诚亦需与智慧共生。真正的善良应当如古刹铜钟,在必要时敲响警世之声,震慑心怀不轨之人。当你学会在真诚中融入知白守黑的哲思,于善意里藏住大巧若拙的锋芒,那些算计与利用,终将如朝露遇阳,在你豁达通透的心境中消散无形,而你也将在尘世的磨砺中修炼出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的定力与智慧。

为何想改变他人却徒劳无功?

“道法自然,夫莫之命而常自然。”世人多困于“我执”,总以自己为尺丈量他人,却不知万物皆循“道”而生,各有其天性与节奏。你看那草木抽芽,秋叶飘落,皆随四时而动,星辰列张,江河奔涌,各守其轨而不紊,若强行干预,恰似逆春寒而催花,遏洪流而塞川,徒增抗力,反违天道。“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水遇方则方,遇圆则圆,看似柔弱无骨,却能穿石毁岩,人心亦如深潭,越试图搅动澄清,越会泥沙俱下,越执念于改变他人,越会激起抗拒之波。真正的智慧在于“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如明月朗照,不期万物回应清辉,而山河自被映照,似春风化雨,不待草木请求,而天地自被润泽。当你放下改造的执念,转而以“致虚极,守静笃”之心修持自身,如灯塔般橙明安稳,他人自会在你的气象中观照自我,潜移默化。

对待父母千万不能愚孝

对待父母千万不能愚孝,因为愚孝的家庭只会一代不如一代。真正的孝,不是孝顺,而是孝敬。何为敬,是让鲜先辈和父母的缺点在这一代人的身上不再重演,让家族里那些不好的业力在自己这一代人身上终止,让自己觉醒,不再传承祖辈的低级认知。低认知的父母一定要珍惜明白以下四点:

第一,生养育养是德,托举才是恩。有些父母常常喜欢挂嘴边的一句话就是“生你养你,你这一辈子也报答不完。”可是换位思考,如果孩子有选择权,自我预估,他会选你当父母的概率有多少?陪伴孩子成长,本质就是极大的乐趣。

第二,教育孩子是布施,没有钱施,那就严施。多鼓励,多夸奖,小时候增加的自信能够帮到他一生。孩子才是父母的导师,他督促你成长,在他刚会说话的时候,咿咿呀呀的都是在鼓励你、夸奖你、肯定你,只是后来被你影响成为了一个跟你一样尖酸刻薄的人,因为语言会成为思想,思想会产生行为,行为产生结果,结果就是孩子的人生。

第三,传统教育它本质上是一个局。从人类第一代父母就开始布局,所谓传承就是传承大众的低级认知,因为社会不允许有那么多剑走偏锋、独立思考的有钱人,而且几千年来,都是打压式、侮辱式、否定式教育,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孩子会一代一代的失去自我,才能降低社会的治理难度和成本,本质就是你被当枪使了,打的还是自己人。

第四,所谓的养儿防老,这只是社会转移成本的方式。有钱人根本不需要养儿防老,因为也防不了,只有自己的成长才能防老。培养孩子只需要让花成花,让树成树,孩子敢做自己,灵魂独立,才是第一性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