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为前舱盖问题道歉了,但接下来的路更加危险

0 阅读2分钟

针对小米前舱盖的问题,我的立场很明确,这就是一次夸大宣传。小米的说法虽然本身没有触犯任何规则,但是通过巧妙地利用了技术术语和模糊表述,让消费者想当然认为它是跟原型车一个等级的风道。类似之前的16.8亿种驾驶模式,或者智驾第一梯队(这个算吹牛没实现)。字研水平可谓谣谣领先。

深入来看,小米汽车SU7的前舱盖设计确实具有一定的功能性,小米巧妙地利用了技术术语和模糊表述,将一个基本功能包装成了创新亮点。这种营销手法在科技行业尤其是手机上并不罕见,但在汽车这个更加成熟且规范的行业中,容易引发消费者的质疑。

至于事情的严重性,我并不认为这个事情很严重,因为本身小米的宣传从逻辑上来说是没问题的,因为本身确实有那么一点风道的功能,甚至减重1.5kg都宣传了。总体完全比不上上车就睡觉或者L2.99这样的宣传问题严重,消费者的期望与实际功能之间的差距带来了很大的安全隐患。小米在这方面相对克制,但仍然存在夸大包装的倾向。

不过接下来小米YU7即将发布,再加上搭载小米自己玄戒芯片的手机公布。接下来的两个月绝对会使小米成立以来最难熬的时间,甚至再次引发一场海啸。因为随着YU7和玄戒芯片发布日期的临近,小米很可能将面临一场前所未有的舆论战。过去的经验表明,每当小米重大产品发布或遭遇争议时,网络上总会出现大规模、有组织的评论攻势。

这种水军攻击通常表现为几种典型模式:首先是统一口径——在各大社交媒体、论坛和评论区突然涌现大量使用相似措辞和论点的评论;其次是"转移焦点"——当小米产品出现时,评论区会迅速出现大量针对小米的负面言论;最后是人身攻击——对小米员工、媒体人甚至普通用户进行人格抹黑和动机质疑。

市场终究是检验产品的最终标准,无论舆论如何喧嚣,产品的真实表现最终会说明一切。小米能否通过YU7和玄戒芯片证明自己的技术实力,让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