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如果你也是程序员,或许你会认为「技术思维」是一个颇为正面的词汇,比如思维缜密,逻辑清晰,不但能写出优雅、高效的代码,嗨能够把复杂的功能落地。
但在一些非技术人员眼中,技术思维却有一定的“贬义”,它代表了眼光过于聚焦于技术,考虑不全面,不理解用户需求。
技术思维对一个优秀的程序员不可或缺,但如果只注重自己“技术思维”的训练,职场的晋升道路可能不会那么一帆风顺,乃至于对理解这个世界,都会产生一些阻碍。
真正限制我们的,从来不是技术,而是视野。
今天谈谈「信息思维」。
信息思维
一个常见的误解是,技术Leader应该是技术最强的才行,你得能解决团队开发中遇见的问题,还能设计出支持高并发大数据的架构。
如果你有心观察许多技术团队的Leader,你会发现他们也许并不是团队中技术最好的那一个,但一定是团队内掌握信息最全面的那一个。
- 你有一个技术难题不知道如何设计技术方案,他可以告诉你业内主流的方案是什么,应该去调研那些框架或者中间件。
- 你有一个业务问题需要咨询,他可以清晰的告诉你整个业务流程。
- 你发现有一个调用其他产品的接口报错,他会告诉你找哪个团队哪个人来配合。
一名优秀的技术Leader,所负责工作的不再仅仅限于技术层面。他需要和不同专业的、不同部门、不同背景的人建立联系,比如负责上传下达的任务,负责不同部门的开发协调,他知道每个人都在干什么,你有个什么事儿,他知道应该去找谁。
或许你会说,我天生内向,不善于和别人打交道,所以你说的这些我都不擅长。你认为我只要关心技术就够了,但不在这里就在那里,了解这些信息会对你有帮助。
有研究表明,任何人只需要经过一定的培训或者引导,积极参与公司内部的事情,了解各个部门都在做什么,不同部门的人负责那些事情,那么他的晋升频率和绩效评分就会提高。
但之所以许多程序员没有这样的思维,是因为我们大脑有两个偏见。
大脑的两个偏见
第一个偏见是,我们会天然的高估「我们」的价值,你更在意自己的小圈子、你的同伴们的观点。
大多数程序员在开发的时候,关注的是技术方案怎么定,代码如何写的更优雅,而不是这个功能好不好用。你让程序员优化产品,他们大都只会在工程视角下优化产品,很少接触用户需求。
比如我见过的一个同事,在处理一些咨询类的问题时,经常抱怨客户和一些操作人员:为什么“这么简单的”东西都不会用,或者“这么清晰”的提示都看不明白?
或许从程序员角度看,很多问题是非常低级的问题,可是从客户或者使用人员的视角来说,功能就是不好用,提示就是不够清晰。
你可能也遇见过一种场景:家里的长辈让你帮忙设置微信或者某个APP的功能, 你可能下意识的就会说:“这个功能不就在这里吗,你怎么不会?”
可问题就在于,你或者身边朋友都是手机的高频用户。但家人不是,对你来说直觉的操作,对别人来说就是迷宫。
第二个偏见,是我们总喜欢「往上看」,我们更关注比自己社会经济地位更高的人。
我们更在意社会地位高的人的意见,即使他们并不具备你面临的一线问题或场景;我们倾向于忽略那些地位低的人的意见,哪怕他们掌握关键信息。
比如一次技术选型,你想用一套能够快速落地、运维简单的技术方案,而公司架构师推荐了一套更成熟完备的技术方案,这个方案适用在大业务量的场景,可你们段时间内业务量根本到不了这么高。
最后团队内部多次讨论,你的方案被否决了,大家都认为架构师的方案更优。结果团队成员吭哧吭哧干了半年,最后发现开发周期明显变长,运维成本翻倍,组里内部怨声载道,纷纷后悔当时没选你推荐的方案。
再举个例子,许多年轻人在投资的时候,喜欢关注财经博主分析的“热门领域”和“热门板块”,却不愿意花时间问问身边人的看法和意见。
GDP增速、产业升级、未来规划这些固然重要,但是你的日常收入、家庭储蓄、日常花销占比有多少,你家人一定比各种专家更了解你。
过去和程序员朋友们聊天,大家都有一种同样地感觉,就是做技术做久了,技术的确是在不断提升,但总感觉自己就是公司的螺丝钉,想要跳出这个平台,但发现如果离开这个平台,自己可能什么都不是。
技术思维给程序员带来的影响还在逐渐增大, 当引以为傲的技能逐渐被AI替代,我们需要训练自己的信息思维。
你可以想见克服这两个偏见并不容易,而这也是我们的机会。
提供路径
我在刚工作的前几年,特别羡慕那些看起来天生就适合职场的人,工作中不但经常拿到成绩,还能快速晋升。我试图总结他们的经验,是他们认真负责,还是说善于沟通,甚至是擅长和领导搞好关系?
后来我发现,他们有一个关键特质是——好奇心。
比如你遇见程序框架的一个问题,有些人google一下,对着教程修改一下配置,调好了就不管了。有的人偏偏一步步debug源码,直到确定问题的根本原因在哪里。
当开发了一个功能和系统,有的人代码提交之后就不管了。而你就想知道需求是谁提出来的,他在现实中遇见了什么问题,我们的功能昨晚最后解决了吗?
94岁的巴菲特,为什么还能够保持思维的敏捷。凭什么?前一阵子在伯克希尔哈撒韦的股东大会上,他在回答一个13岁孩子提问时,巴菲特说出了自己的答案:好奇心。
他们真诚的关心别人都在想什么,在做什么,愿意接纳不同的视角。他们做的这些事情不是为了获得什么,只是单纯的想知道而已。
当然现在信息这么多,光有好奇还不够,还得思考的更深入一点,提问的更多一点。
如果你想克服大脑的这两个偏见,有以下几个经验供你参考——
首先理解信息是跟人连接在一起的。很多知识或者道理,不只是纸面上干巴巴的文字,而都是由现实中的人真实感受和体验。
由于我们的成长环境不同,因此每个人的视角和思维方式都不一样,有些道理你需要放在他那个具体的情境之中才能体会到那句话是什么意思。
1月份DeepSeek R1横空出世,我看网上说全世界的大模型团队都在研究R1的论文。我就去问了问一个做大模型的朋友有没有关注这块,当时临近过年,大家其实都已经在期待放假了。我朋友回答说:“反正领导已经开始研究了,要不然我也不会这么忙,给我平添烦恼。”
这种真实朋友给我的的反馈,让我立刻感受到DeepSeek R1带来的震撼有多么大。
培养对「一手信息」的敏感度。
一手信息就是那些还未上网,来自一线的信息。你或许认为现在网络这么发达,想了解任何事情都可以从网上找到答案,并且AI能力突飞猛进,把信息交给AI,那么AI就可以帮我们做任何事。
但实际上这个世界上永远存在那些仅存在于一线,还未上网的「隐性知识」。书本会告诉你“是什么”和“为什么”,而实际接触一线,我们才知道很多事情是如何发生的。
刘润老师在最近的文章里分享了他进二十多年,坚持在做的一件事情就是「参访」。每年平均的出差时间有上百天,只要有机会就会去现场看一看,刘润老师在文章中描述的很清晰,在办公室看报告、打电话,和你去生产线走一走,和一线员工聊几句的差别是非常大的。
最有意思的一个描述是一家企业员工的眼神、办公室的氛围,甚至厕所干不干净,这些细节都会藏着关于公司的文化、管理的密码。
训练自己跨界翻译的能力。
跨界翻译你能不能把一个领域的信息,用另一个领域的语言表达出来,让别人能听懂。
也许在程序员和产品经理为了一个问题争论的面红耳赤的时候,你是否能有一种更好的方式,让产品经理能听懂工程师的技术方案是什么?是否能让工程师明白,真实的用户需求是什么?
比如有一次销售很着急的来找研发说:“我们有一个大客户说下周前必须研发出这个功能,不然就不验收!”
研发同事一听,满脸不屑地说:“你知不知道这个功能要重构整个接口?开发的工作量非常大,下周根本不可能。客户表述清楚了吗,还是你自己拍脑袋定的?”
销售和研发直接氛围一度陷入紧张,但是跨界翻译者可能会这么说:
销售最在意的就是验收,因为这决定了他是否能拿到这家客户的收入。研发在意的是技术稳定性,贸然增加新功能也是“挖坑”。
我们不妨看看客户为什么需要这个功能,我们系统有没有满足部分功能的方案先应急,而不是按照客户要求全部重新开发?
这需要大量的学习、消化和吸收,你只有见过和积累的足够多,才能够做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说在最后
真正限制我们的,从来不是技术,而是视野。信息思维并不是让你放弃技术,而是让你站得更高,看得更远,理解得更深。
你看到的世界有多宽,你未来的上限就有多高。
不知道这篇文章能否对你有所启发,又或者你能想到身边的哪个朋友可能会从中受益呢?
这是东东拿铁的第78篇原创文章,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