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刘国梁和刘邦的视角,聊聊程序员的中年危机

0 阅读3分钟

知乎上有一个关注度极高的问题,“程序员如何应对35岁的中年危机?”

在回答区域,知乎大V们的高赞回答是:“如果你有中年危机,那只能说明,你把一年的工作经验重复了十年,而不是有十年的工作经验。”

或者是,“如果你有中年危机,那只能说明,你一直待在舒适区,被温水煮青蛙了,为什么当时没有勇敢地跳出来,去挑战自己呢?”

最后,大V们还会举两个幸存者偏差的例子来作为论证。

“我朋友都年过四旬了,本是技术出身,后来随着在工作中的耳濡目染,又具备了产品sense,现在已经是上市公司的CTO了,带1000多人的产研团队。”

或者是,“我同事都年过四旬了,依然拼搏在技术一线,以一当十,根本无人能取代他,光经验就压死小年轻们。”

这时,我们不妨切换到刘国梁和刘邦的视角,再来重新思考这个问题。

刘国梁的视角

这个截图是刘国梁在2013年训斥许昕的名场面,刘国梁的原话是,“你除了世界第一之外啥也不是,换任何队友上场都是冠军,中国队最不缺的就是冠军。”

这话说得一点儿都没有PUA,当时中国乒乓球队除了许昕之外,还有张继科、马龙、王浩、马琳等名将,甚至小将樊振东都已经崭露头角了。

无论这几个人中的哪个,都能把这些外国的乒乓球选手虐得鬼哭狼嚎。

相反,老乒乓球的球迷一定知道,20多年前中国乒乓球队有个最大的对手,那就是瑞典队。瑞典队中有两个名将:瓦尔德内尔和佩尔森。

他们在国家队中曾经与中国队蔡振华、孔令辉、刘国梁、马琳、王皓、张继科六代主力交锋,一直到50岁左右才宣布退役。

为啥呢,因为瑞典队后继无人。

所以,回到我们最初的那个话题,“把技术弄牛逼了还有中年危机吗”。

哪怕你强如许昕一样打到世界第一,依然得看你所在的团队是中国队还是瑞典队,不同团队中的不可替代性是不一样的。

要知道,如今在互联网这个圈子里,能够替代你的不仅仅是那些虎视眈眈的年轻人。

还有业界成熟至极的技术解决方案、生态建设非常完善的云厂商和发展日新月异的AI工具。

刘邦的视角

在刘邦打江山的时候,韩信发挥了举足轻重的战略价值。

他主导还定三秦战役,助刘邦突破关中防线,北伐中原时,以背水一战灭赵、降燕、破齐,奠定汉军对项羽的战略包围。

最终打败项羽并迫使其乌江自刎,成就刘邦大汉开国皇帝之位。

随后,刘邦立即收夺韩信兵权,将其从齐王改封楚王,最终被吕后联合萧何设计诱杀于长乐宫。

临终留下“狡兔死,良狗烹”的控诉,诠释了所谓“利尽则散,权忌则诛”的终极规则。

现在的互联网行业是什么状态?

美团和点评合并、58和赶集合并、去哪儿网和携程合并、滴滴和快的合并,在线教育残血,各个互联网大厂反垄断被罚,创始人纷纷退居二线、韬光养晦。

所以,对于“把技术弄牛逼了还有中年危机吗”这个问题,我们仍然需要思考的是:

已经不再是“激战如梦”的互联网行业,到底对那些在炮火中淬炼过的互联网老兵,是否会延续“利尽则散,权忌则诛”的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