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岁的职场人生

649 阅读10分钟

现状&问题

普遍性焦虑

年轻时觉得到了35岁就不应该通过投简历找工作,实际上绝大多数人到了35还是通过投简历,只是认识的人多一些,多一些内推简历的机会。

职场也是金字塔结构,只有塔尖的少数人是稀缺人群

从我接触的圈子来看,焦虑是普遍现象,高级别、高收入的人群也有,他们可能不缺钱,但是后半生还很长,没有事情做,被企业、社会淘汰,是非常沮丧的事情。

普通人焦虑的点有

  • 工作的稳定性&失业
  • 个人成长
  • 期待晋升涨薪
  • 团队竞争和老板的PUA
  • 纠结要不要进公务员or事业单位
  • 纠结要不要回老家
  • 房贷
  • 娶妻生子的社会舆论和长辈压力
  • 自己的身体越来越差,卷不动了
  • 父母身体每况愈下

有年轻的朋友问我,80后90初的这代人难道不是吃了时代的红利么?

每个时代都有红利,永远只有少数人能把握住机会,那些吃到红利的很多人也是拿命拼的,在中国哪有躺着吃红利的机会呢。

2010~2018年,很多优秀的年轻人都进入了移动互联网,做Android/iOS开发,到18年就进入了停滞期,也很难再转到其他领域。

最近五年,最厉害的那波学生都去卷算法,卷AI,天花板就比客户端高很多,这是属于这个时代的年轻人的红利。

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红利窗口,上一代人也并不会吃掉下一代人的红利。

马云说过一句话印象很深刻,人到了40就应该做自己最擅长的事情。没有时间从头来学,你必须要在这之前积累足够的势能,包括个人能力、行业背景、人脉。

一个人如果有贵人提携,短短几年就能达到别人一生的高度,但你总是在一个狭隘的圈子里晃荡,也不出去交流,也不愿意出去分享,你的圈子就成了自己坐井观天的牢笼。

最好的解决办法是预防

治病最好的办法是预防。一个人前面十几年随波逐流、优柔寡断,突然到了35岁失业了怎么办,选择面非常少。

大多数人都是在不知不觉中,混过了自己最关键、最需要突破的十年,突然就站立在35岁的坎儿,不知所措,危机都是自己攒的。

远离业务、沉淀能力

网上一个段子都说烂了,你只是一门技术干了10年,并不是积累了十年的技术,有些朋友只是在一个公司积累了资历,掌握的技能也和团队深度绑定。

如果过了30你还在开发简单的业务,或者带三五个人,那你一定要警惕成为团队里容易被替代的人,或者一个业务调整你就废了,活水也没人要。

年轻的朋友们,你们要想办法去做基建,成为行业底层的水电煤,和业务呈一对多的关系,容错性好,业务调整对你的影响也很有限。其次,基建往往是垂直的、通用的技术,你更容易积累深度,跳槽到其他大厂相同的团队也更容易。

另外,如果你的职级低于同龄人平均水平,就不要再执着晋升了,晋升这事是越年轻越有竞争力。

低级别段位晋升一级并不能带来质的突破。你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为35岁的职业风险做预案。

不要轻易的转管理

和HR朋友聊天,管理岗的临界点是总监,到这个级别考察的能力会有质的区别,在这以下,更多的是执行层。

如果你做管理没有希望能干到总监(大概对标P9),你会被一线琐碎的管理工作消磨掉锐气,对技术逐渐生疏,出去也不如技术好找工作,今天的互联网市场已经白热化了,白刀子进红刀子出,纯管理已经被那些能带人、能做规划、还能写代码的高T高P取代了。

2010年,移动互联网崛起,这一波人有可能在短短几年的时间跟着业务水涨船高,走到高管的位置,即使是这一波人里,能突破到总监的高度也需要浴血厮杀,能做到的凤毛麟角。

那你转管理的意图何在?难道真的是喜欢做管理么?我问过一些干了十几年的Manager,真心喜欢的是少数,能做到不厌烦、能调节好心态的就算不错的状态了。

提前想好退路

  • 上岸三件套(公务员、国企、事业编),要不要去?

    年轻的时候觉得选择这条路是胸无大志,现在觉得真香。 简单说:

    1. 卷不动就去(身体第一)
    2. 女的有娃就去(家庭第一)
    3. 现阶段不差钱就去(不差钱谁爱来当牛马?)
  • 外企

    我认识的同事里面,有一些人,年轻的时候卷互联网挣到钱了,到了35这个门槛去了外企,全球知名外企依然能打,而且人家是真有工会,也更尊重劳动法,对年龄也更包容,裁员也没那么多恶心的手段。

  • 回老家

    也有一些不多的样本,毕业在一线城市的大厂锻炼,30左右就急流勇退,拿着攒到的钱回省会买房买车、结婚生娃一条龙。 看他们的朋友圈状态,恍若隔世。

    这条路有几点要注意:

    1. 老家的就业市场相对小很多,你一定要提前拿到offer,并且有心理预期,有个很优秀的做算法的朋友回西安只能做外包,这你能接受吗?

    2. 存款足够覆盖老家房子,或者有少量贷款,没有负债压力多挣多花、少挣少花,不挣不花。

    3. 不要年龄太大,30左右较好,老家的公司体量相对小,需要的技术都不会太复杂,又不缺年轻人,如果有这个想法的尽量趁年轻有人要赶紧回去苟着,不要想着多挣一年是一年,撑到公司裁员,到那时候你临时回老家也很困难,大概率还得在一线找工作。

    4. 如果不回老家,也要提前规划好将来在哪里定居,特别是有孩子要上学的朋友。上学是个很麻烦的事情,像深圳每个区的政策都不一样,有些需要提前一年租房,有些需要积分排序,最近有个北京搬过来的同学,家里两个娃要上学,一个小学一个初中,头疼的要死。

  • 创业

    我在北京工作的第一个小公司,几个创始人是同学关系,三四十的年龄,边工作边尝试做一些产品,最后稳定运营了就出来开公司了。这种方式我觉得最适合普通人的节奏,风险小,加上现在有AI加持,一个人也能做出完整的产品。

未来主流是国际化+AI

  • 中国的深度国际化

    未来中国一定会更加国际化,需要更多能融入国际市场的复合人才,不再只是简单的外贸,把国内的低成本产品倒手到国外,深度国际化会加强全球人才的协作,需要精通英语、熟悉海外用户的产品经理、技术、运营。

    一个全球老二的国家一定会在一些领域引领全球发展,但我们不可能用中文去引领。

    提前把英语学好,为新一代的国际化浪潮做好准备。

  • AI

    当下会AI技术的主要是计算机相关行业,IT公司本身是不缺软件和信息化能力的,AI能力带来的变革还很有限,反而是那些传统行业需要低成本信息技术。

    有个同学的公司是做3D打印机的,已经在研发集成了AI能力的产品,用户输入一张二维的图能生成3D模型,再自动打印模型。整个过程用户只需要输入一张图,这就大大降低了使用3D打印机的门槛。

    相信未来会有更多非计算机行业引入AI能力,从模块到全链路的集成AI能力。

    我6年前就劝老婆刚上大学的弟弟抽时间一定要学一学机器学习、把这门技术和他的专业深度结合,引入AI能力就是降维打击,成为那个领域的复合型人才。可惜不听我的。

    另外,亚马逊的创始人贝佐斯有一句话我奉为圣经。别人问他,你是怎么抓住时代的变化,把握住机遇的,他说我总是在思考有哪些是不变的。

    我们终其一生追求技术,终有尽头,AI正在颠覆一个个行业,那么有哪些行业、人类的哪些需求是不变的?是AI不可替代的呢?

    我们不光要关注AI能做什么,也要逆向的去思考哪些是AI做不了的,这些都是创业的机会。

幸福是热爱&平静

看到脉脉上有一些心理上极度不适的朋友分享自己的身心状态,好像在工作中搞的抑郁成疾的现象也就近十来年的事,也可能是以前互联网不发达没有地方吐露心声。

挣钱本身就是反人性的,花钱是顺人性的。所以钱是挣的时候痛苦,花的时候开心。

一个人不可能为了钱一直做自己不喜欢的事,你一定要努力找到自己的热爱,做自己喜欢的事才能助你穿越低迷。

一个眼里有光、对生活充满热爱的人,免疫系统也会提升很多。

另一方面,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中间有房贷,生活尽是糟心事儿。要学会把事情看淡,把困难看淡,要学会接受一切可能发生的事,不纠结得失,磨砺心性,勇敢向前。

如果你时常感到迷茫苦恼,可以尝试:

  • 放下手机,坚持阅读

    我曾经遇到困难的时候,都是从阅读中汲取能量,调整好状态。 心理学上说成长是顶级享受,你玩一整天游戏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是不是更空虚,而阅读带来的宁静会非常持久。

  • 坚持一项运动

    看到身边有一项长期运动的朋友,状态都很好,运动不进塑造身体,也能强化内心

  • 定期交流

    定期的找朋友(跨行的更好)、或者段位更高的大佬交流,或许不经意的一句话能点亮一盏灯,打开一扇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