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序员的心智升级心法

262 阅读8分钟

引言

最近刷到一句话:“你努力活成别人期待的样子,却渐渐忘了自己是谁。”

试想下面的一种场景:

小Z是一个有责任心,工作努力中年男人。

小Z刚换了份工作,由于还不熟悉,领导经常批评他:“怎么这点事都干不好?”晚上躺在床上盯着天花板,满脑子都是领导的批评,心想是不是我能力不行?

为了证明自己,小Z开始加班,好几次下班到家已经十点了。推开家门的时候,孩子早已入睡。伴侣冷冷地说:“你眼里只有工作,家里和孩子不管了?”你反思这一段时间工作忙碌,他想我是不是对家里的照顾太少了?

第二天手机又响起父母的电话:“看看隔壁家孩子每到节假日都回来,你什么时候才能多回家看看?”内心的愧疚像潮水般袭来。

小Z感觉自己像一个陀螺,怎么转也无法满足别人的期待。

这种被他人评价牵着走的无力感,正是陷入了社会化心智的陷阱中了——小Z的自我价值,似乎总由别人的眼光来决定。

社会化心智只是五个心智阶段的第三层,小Z想要摆脱被外界束缚的无力感,小Z的心智需要升级。

image-9oOaEVkKZ9ZdYe9Flj-oI.png

五个心智阶段

哈佛大学发展心理学家罗伯特·凯根提出过一个理论,叫「心智成长五阶段」,我感觉比《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更有启发性。

第一阶段叫「冲动心智」,典型的幼儿思维,想干什么就去做,完全由本能驱动。

这个阶段的特点是区分不了自我和他人,比如我的儿子就在这个阶段,自己的玩具拿过来就完,别的小朋友的玩具也会直接拿过来玩,甚至去抢别人手里的玩具。

他没有「别人」这个概念,认为世界就是围绕着自己转。当然他只有两岁,任何人在这个阶段不会持续太长的时间。

第二阶段叫「工具心智」,工具心智已经认识到别人都是独立的个体,也理解了世界上很多客观存在的规则,但是以自我利益为中心。

这个阶段的人做事是以奖励和惩罚出发的,儿童大多处于这个阶段,比如妈妈说考90分可以买一个游戏机,洗碗可以给我五块钱。本质来说是一种交易的思维模式,认为他人是自己达成目标的工具。

但有些成年人也会停留在这个阶段,工作只是为了让自己的利益最大化。有很多低境界的销售就是这个层次,电话轰炸、散播焦虑,客户就是自己达成目标的工具,他的行为都是在围着自己转。

可别人也有自己的情感与想法,只有不把别人当成工具,开始尊重他人的时候,才能走向第三阶段。

第三阶段叫「社会化心智」。你开始关心自己在群体中的位置,努力扮演好自己的社会角色。比如文章开头的小Z,他希望在新岗位上快速做好本职工作,努力做一个令公司满意的好员工。他还希望能给多陪伴家人,陪伴孩子,做一个好老公、好父亲。更希望能够有时间多回家陪陪父母,做一个好儿子。

大部分成年人不就都处于这个阶段吗?你关注的不是自己,而是别人怎么看自己。小Z疲于应对领导的批评、伴侣的抱怨和父母的期待,试图满足所有人,却总力不从心。

可你的时间只有一份,当发生冲突的时候,你听谁的呢?

你必须意识到别人对你的期待相互矛盾,开始有自己的原则,才能进入第四阶段。

image-NRTNlkwpSaLQJktoDhYkc.png

第四阶段是「自我授权心智」。你不再按照别的的期待来活,你会走出你自己的人生道路。

自我授权就是自己设定自己的原则和价值观,比如当一个人决心放弃父母期望自己去考公而是选择自己想要的职业道路时,就已经迈入了这个阶段。

但你的原则和价值观可能会和别人有冲突,比如你远赴北上广打拼就注定无法陪伴好家人,这不是自私,而是出于更高层次的自我追求。

举个例子,某业务发展很快,用户急剧增加,产品经理和公司高层主张快速推出新功能,强调快速占领市场,抢占先机。而技术负责人小张发现,由于用户的快速增长,系统已经出现了一定瓶颈,如果不及时解决,很可能影响到整个产品的稳定性。

虽然业务诉求迫在眉睫,但快速的迭代已经让系统摇摇欲坠。小张在高层会议中力争压下了50%的需求开发工作,着手重构代码、优化性能,系统稳定性大大提升。

你可以想见,达到这个阶段的人不多。

第五个阶段是「自我转化心智」,这是最高级的心智模式。

用菲茨杰拉德那句名言 ——「检验一流智力的标准,就是看你能不能在头脑中同时存在两种相反的想法,还维持正常行事的能力」,我认为说的就是这个阶段。

自我转化心智的核心在于超越固定的自我框架,自我转化心智有以下几个特征

  • 接纳矛盾:你意识到矛盾终将存在,但矛盾在你眼中并不是对立的,而都是更大系统的组成部分
  • 动态反思:质疑自己的原则,并能够调整自己的决策框架。
  • 系统性思维:能够设计的解决方案,平衡了短期与长期、个人与集体利益。
  • 促进进化:在矛盾和冲突中,向更高层次的的水平迈进。
  • 开放性:接受现实的不确定性,并视未来调整为成长机会。

这是极少数人才能达到的境界,但正因为如此,才值得追求。

大部分人一辈子都停留在了社会化心智阶段,我们都希望自己能够迈向更高的心智阶段,那有没有什么好的方法呢?

心智升级心法

这个心智升级心法,叫做「主-客体转化」。

你之所以觉着自己深陷泥潭却有无力摆脱,是因为你被某个看不见的东西给“罩住”了,这个东西强大的你甚至无法感受到它,你自然也无法去质疑它、解决它。

比如开头提到的小Z,被领导批评和指责后感到焦虑,进而怀疑是不是自己能力不足。他的情绪受到领导控制,自己没有自主权。

领导的评价,就是小Z的「主体」,「主体」就是你尚未认识到、控制你思维方式的内在结构。

而小Z必须把这个主体抽离出来,让它成为客体,去观察它时,你才能掌控它而不是被它掌控。

小Z冷静下来复盘工作上出现的问题,由于对新的业务还不熟练、代码不够熟悉,所以工作有些疏忽,推进速度有些慢,但无论是技术还是能力自己都不差,只要再花一段时间,就一定能做的更好,为什么要用领导的眼光定义自己呢?

自己的确有很大的改进空间,但领导对自己的评价是否合理呢?同事们经常吐槽领导情绪不稳定,经常在会议室发脾气。小明对领导合理的批评进行改进,对不负责任的言论和同事一笑了之。

领导的评价变成了「客体」,小明自此不再受到领导评价对情绪的影响,小明的心智升级了。

你或许想问,如何才能发现正在“罩着”你的那个主体呢?一个最好的办法就是观察自己的情绪,情绪反应就是主体遭受挑战时的报警信号。

当你感受到焦虑、愤怒、不安的时候,不要被情绪牵着走,而是顺藤摸瓜,看看你为什么会有这个情绪,情绪后面是不是隐藏着什么你想要保护的东西,这个东西就是你的主体。

情绪的背后,往往隐藏着那个“主宰你”的东西——你以为是现实,其实只是你没觉察的信念。

这一方法看似简单,实则需要长期的实践与觉察,才能真正融入日常的思维模式。

说在最后

成长,并不是摆脱社会角色,而是拥有选择它们的自由。当你开始觉察内心真正的声音,你就走上了心智升级的路。

因为你不是生活在别人给你设定的剧本里,而是正在书写自己的剧本

希望你少一分限制,多一分自由。

这是东东拿铁的第77篇原创文章,欢迎关注~